《音乐家》:音为爱,家永在

来源 :读者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leet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和哈萨克斯坦两国知名演员联袂出演的影片《音乐家》,改编自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真实经历。他在卫国战争时流离海外,在饥寒交加的境况下得到了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的救助,他们的相遇谱写了一曲跨越国界的友谊赞歌。当年,冼星海归国之路遭遇重重阻挠,他在哈萨克斯坦边境离祖国最近的地方眺望故土,那绝望憔悴的眼神让人心碎。

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


  1940年,冼星海受国家重托,化名“黄训”远赴莫斯科为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创作配乐。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冼星海因战乱辗转来到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随身携带的胶片不幸在途中遗失,饥寒交迫的冼星海遇到了热心的哈萨克斯坦音乐家拜卡达莫夫,拜卡达莫夫将冼星海带回自己的家,并把他留在自己的乐队当小提琴手。
  这部电影采用三分实七分虚的形式,将真实历史和虚构情节糅合在一起,力图表达没有血缘关系但胜似亲人的情感。
  冼星海被拜卡达莫夫送到其姐姐达娜什的家中照顾,独自拉扯女儿的达娜什,不顾世俗眼光收留了冼星海。冼星海教达娜什的女儿唱中文童谣,女孩教冼星海讲哈萨克语,朝夕相处的日子,留下了诸多与音乐有关的美好记忆。冼星海的礼貌和逐渐展露的音乐才华,让他和达娜什母女慢慢走近,独处异乡的他有了另一个家。而达娜什母女在照顾冼星海的同时也得到了救赎。冼星海后来在书信中写道:“你们是我唯一的亲人。”
  尽管达娜什母女给予冼星海家人般的温暖,但他从未停止对中国妻女的思念。他时常躺在床上,端详着照片发呆。达娜什的女儿唱起中文童谣,彼时镜头切换到中国,冼星海的妻女泣不成声,她们也在思念着冼星海。这些让人动容的桥段折射出的,是战争年代的悲怆和伤痛。

音乐的力量


  影片《音樂家》不依靠特技,欲借一封封无法跨越国界的家信来宣泄对战争的愤怒。历史的厚重和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通过音乐穿越岁月的藩篱,进而触及心灵。从片中两位女儿的眼中,我们可以读出国与家的悲伤。冼星海热爱自己的祖国,也热爱哈萨克斯坦的人民,不管在哪,他的音乐和爱都会生根发芽,鼓舞着当地的人们。音乐的语言是相通的,不负家国、无愧内心是冼星海始终坚持的信念。
  在拜卡达莫夫一家的帮助下,冼星海不仅有了家,还在乐团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音乐家。虽然哈萨克斯坦的生活艰苦,但冼星海不舍昼夜地创作。音乐是冼星海的武器,他融会哈萨克斯坦的民乐元素,创作了许多名曲,其中,《阿曼盖尔达》是为了纪念哈萨克民族英雄阿曼盖尔达所作,传达出战争场面的紧张和民族音乐的韵味。
  许多战争题材的电影都有语言学符号、公式。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用镜头营造真实感,观众如同身临其境,跟随士兵在伊拉克战场穿行;《敦刻尔克》中,小人物的个体情绪和命运,集中在跨海回家的希望之上;《无问西东》中,沈光耀的故事触动了许多人的内心,同样在民族危亡之际,他弃笔从戎,投身飞行队,这是千百年来英雄的最终归宿。
  出生于和平年代的人,对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战事知之甚少。反法西斯斗争的苦难与悲壮都汇集在这部电影中,让人沉痛缅怀那段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国人民奋起抵御日本侵略者,冼星海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成为抗战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赞歌。“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每当听到这首歌,原本平静的内心都会沸腾起来,这就是音乐的力量。影片通过这些音乐,将思想和情感隐藏在每一次乐队演奏中,并通过蒙太奇手法和恢宏的背景音乐产生巨大的张力,从而在情感上引发观众共鸣。

透过孩子的眼剖析社会


  影片《音乐家》采用了倒叙的方式,片末镜头又回到片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冼星海还在演奏,他在音乐的永远陪伴下谢幕。镜头跟随冼星海两个女儿的视线,由近至远,但始终没有离开哈萨克斯坦的雪山。因为哈萨克斯坦的人民帮助了冼星海,也帮助冼星海的两个女儿找回了缺失的爱。冼星海直到去世,都没有再拥抱过两个女儿。悲歌回响在中哈大地上,久久不能散去。当初他在哈萨克斯坦边界登高远望家乡,如今终于魂归故里。
  书信成了全篇托物传情的介质,借由达娜什女儿的视角和口吻,讲述冼星海的往事。家人在战火纷飞中该怎么坚持下去?达娜什的女儿通过书信娓娓道来,她没有进行评判,只是平静地叙述那些爱恨情仇。
  当下有许多电影都是透过孩子的双眼来剖析社会世态,不只是《音乐家》,还有《何以为家》,两部影片的泪点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影片《音乐家》的最后,冼星海的两个女儿都已成为满头银发的老人,曾经天真无邪的双眼,早已泪雨滂沱,因为她们在翻阅那些黑白老照片时终于领悟到:冼爸爸一生最懂也最爱的,始终是音乐。
其他文献
我的学书路,由爷爷启蒙,后又师从甘肃书法家魏学文、武克雄,主学魏碑,兼学别书。经过三十多年的潜心学习和实践,对学习书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取法高古,弄清源和流的关系。首先要“钻进去”,这是学习书法的基本遵循。钻进古典法帖,研习其结构、笔法、章法等特征,先形似而后神似,力求神形兼备。之后再“走出来”,形成个人风貌。你从哪里来,脉络就很清晰。“钻进去”不易,“走出来”更难。  涵养文化,弄清书法和
中国古代金银制品在商代早期已经出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金银镶嵌工艺。金银器皿出现较晚,汉以前少见,至唐代才开始有较多发现。金银器的制作工艺有钣金、浇铸、焊接、切削、抛光、铆、镀、锤揲、刻凿、镶嵌等。金银等贵金属细腻柔软,延展性强,被历代能工巧匠不断创造、丰富的精湛工艺,加工成精致华美、光彩夺目的艺术品,有着永恒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甘肃古代金银器在中国古代金银器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甘肃是我国生产金
唐代末年,各种社会矛盾加剧,群雄逐鹿中原,试图问鼎王权。根据宋代洪迈所著《容斋随笔》卷十二记载,一位名叫杜光庭(850-933年)的作者撰写了侠客故事《虬髯客传》。杜光庭科举应试不中,曾去天台山学道,晚年隐居在青城山白云溪畔,自号“东瀛子”。满腹经纶的才子李靖拜访隋末朝廷权臣杨素,在其宅中得遇张姓执红拂女。杨府侍妓红拂女自小长在侯门,在“谈笑皆权贵,往来无平民”的环境中练就了识人知世的本领,一见到
吴昌硕(1844-1927年)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浙江安吉人。我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集“诗、书、画、印”四绝于一身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赵之谦、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另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意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
摘要:高温脱毒法的原理是病毒粒子不耐高温。本研究设计了一种综合考虑脱毒温度、脱毒时间、光环境等因素的植物病毒钝化结构及系统。该系统包括主控制器和多个控制分站,各控制器之间采用ZigBee方式无线通信;工作时将需要钝化病毒的植物茎段放入钝化终端,由主控制器设置病毒钝化的参数,钝化终端执行温度、光质、时长的控制。经过野外试验表明,该系统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适用范围广和工作稳定可靠等特点。  关
经典古希腊戏剧《厄勒克特拉》在年末上演后,收到过不少观众的疑问。对于这样一部如“诗”一般高度写意,具有流动性,又蕴含哲思的古希腊戏剧,当面对同一个舞台,台下观众却各有各的解读。就好像演出进行到后半场时,剧院的后台突然敞开,门框外透出的夜景与行人融为了舞台的后景。你可以说这是扩展了剧场空间,或是交织了历史与当下,又或是烘托出了复仇之夜的浓重……每个人都能在那一瞬间的惊愕中蹦出自己的想法,但与此同时感
几场料峭秋雨过后,街上的行人纷纷换上了厚实的衣服。在物质资源丰富的今天,实用性是人们选购衣物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在600年前的大明王朝,衣物不仅有遮体御寒之用,华丽的衣冠服饰亦承载了大明独特的文化意韵,更营造出精美绝伦的视觉享受。  时光流转,如今,我们在哪里可以感受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大明风华呢?  2020年9月29日,山东博物馆和孔子博物馆联合推出了“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展览精选有代
在西周晚期到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上,存续着众多的山东古国。这其中既有耳熟能详的春秋霸主齐国,也有西周的礼仪典范鲁国,还有诸如“泗上十二诸侯”这样的中小国家。小邾国即是这众多小国中的一个,其又因与邾国的特殊关系和独特的生存之道而备受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关注。2018年10月12日,“大君有命 开国承家—小邾国历史文化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展,展览以140余件套青铜器,通过东江惊梦、小邾遗珍、古国探秘3个展示
蔚蓝天空下的锥形火山  堪察加半岛位于俄罗斯东部沿海地区,亚洲东北部,西临鄂霍次克海,东临太平洋,是俄罗斯最大的半岛,总面积47.23万平方公里,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其地质构造属于新生代阿尔卑斯褶皱带,地壳很不稳定,是全球火山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半岛上不仅火山密度高、喷发形式多样,地貌也相当复杂,既有洞穴、间歇泉、温泉,又有黑沙滩。我连续3年进入堪察加半岛拍摄,有幸见识了各种极
金色世界:德令哈  “德令哈”乃蒙古语,蒙语全称“阿里腾德令哈”,意为“金色的世界’,现已习惯简称“德令哈”。为何这个地方叫“阿里腾德令哈”——“金色的世界”?在外人眼里的“荒凉、僻静的小地方”为何起这么响亮的名字?好多人为此不解。  德令哈历史悠久。周代,西羌人就在此一带游牧。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进入柴达木立国建都(治所伏俟城),德令哈为吐谷浑辖地。唐初(663年)吐蕃势力拓展,灭吐谷浑国,德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