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过程中到底应如何解决Chinglish这一问题一直是学界争论不休却没有定论的热点话题。从语言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其社会功能来看,Chinglish毕竟是一种语言现象,是Standard English的一种变体,也是语言接触和语言融合的产物。所以不能一概否定这一语言现象,认为它是不合规范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而在二语习得和外语教学过程中加以排斥。正确科学的态度应该是从研究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和在现实交际过程中的不同类型着手,在外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趋利避害,合理有效地控制Chinglish在课堂教学用语中所占的比例,变不利为有利,变negative transfer为positive transfer,从而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 Chinglish 变体 迁移 控制 提高
一、引言
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是Chinese和English的英文的混成词(blender)。中国式英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则就其地位展开了许多的讨论。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认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孙骊(1989)、汪榕培(1991)等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离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式英语”。杜争鸣(1998)引用了我国古代著名的诡辩命题“白马非马”的逻辑说明中国式英语说到底还是英语,“它像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世界上其它所有规范和不规范的英语一样都是英语,但每一种又难以代表英语”。换言之,这种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尽管暂时、但却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多倾向于视之为一种语言错误,因为它不符合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工作者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讲话和写作时追求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且也不容忍别人的错误,或是耻笑,或是帮助其改正和避免中国式英语。笔者认为,既然这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何不加以利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过分强调中国式英语的危害,批评指责学生不地道的英语表达,从而导致学生不敢张嘴说话,不敢动笔写作,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类型
1.成因简析
在心理学上(二语习得理论中),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第二语言学习者采取的迁移策略所致的中国式英语隶属中介语(interlanguage)体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建立的从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向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过渡的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过程中暂时且必然出现的病态语言现象。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都对母语迁移现象有过充分的论述。比如,White(1984)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取消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所以有时会将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照搬到第二语言当中去。Eckman(1997)认为第二语言之所以难掌握是因为它与母语的规则有较大的差异,即他们的标记性比母语更强。杜诗春(1985)指出,如果所学的语言与学习者的母语很不相同,或者两者似同实异,就会出现负迁移。成年人学外语最喜欢拿已知的语言事实去类推,因此必须注意防止负向迁移。
2.基本类型
一个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中国式英语就是语言负迁移(干扰)所产生的。其构成及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是个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显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创造性过程。在英语日常交际和写作中,母语干扰(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所致的中国式英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二是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三是思维的差异。
三、中国式英语——课堂气氛活跃的“兴奋剂”
1.语言本身的乐趣
机械直译(word-to-word translation),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是学生们在英语表达当中最喜欢使用的方法。学生往往望文生义,忽略了汉语的内涵意思。例如,在一次Daily Report中,一名刚上大一的学生就用到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并没有立刻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在黑板上写出“开门见山”这个短语让学生们翻译。学生们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老师的目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张嘴回答,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脱口而出“open the door to see mountains”。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此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了“to speak straight forwardly”,以及“Study hard,and keep improving.”,并告诉学生们,在用英语表达时,要注意汉语的内涵意义,不能简单地机械翻译。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产生笑话。比如把“注意身体”翻译成“notice your body”,虽然没有犯语法错误,但是却很失礼,因为“body”在学生的脑海里是“身体”,但在英语中还有“裸体”的意思。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lth.”在课堂上,这样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由机械直译带来的笑话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着这愉快的气氛,提醒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要注意语言的内涵意义,否则会闹笑话,甚至有伤大雅。
2.文化差异影响着人际正常的交际
日常交际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交际用语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在对待别人恭维与赞美时,中国人总喜欢用谦虚的态度回应,采取“否认”或“自贬”的方法回应。例如:
甲:你的这件衣服真漂亮啊!
乙:有啥漂亮的,都穿了好几年了。
稍有文化修养和积淀的人听到这样的对话的人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说话人肯定是在东方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西方文化中可就大不相同。如果西方人听到这样恭维的话,简单地回答“thank you”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一定会闹出笑话。外国友人到中国人家里作客,见到男主人的妻子时,说一句“Your wife is really very beautiful.”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是司空见惯的,但中国文化显然很难接受这样直接的恭维。于是男主人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客道。结果外国友人一头雾水地说道“Everywhere(每一个地方都漂亮)”。同理,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时候,总要先说一句“I speak very bad English”,或者“My English is very poor.”。相反地,他们的外籍教师却认为“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不能耻笑或者直接批评学生,反而可以借此机会,讲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称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这些是中西交际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语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鼓励学生大胆张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那么,只能把“After you”理解为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能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学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
关键词: Chinglish 变体 迁移 控制 提高
一、引言
Chinglish,即“中国式英语”,是Chinese和English的英文的混成词(blender)。中国式英语作为一种特殊语言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学术界则就其地位展开了许多的讨论。李文中在《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一文中认为:“所谓中国式英语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和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孙骊(1989)、汪榕培(1991)等人认为中国式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干扰性变体,离开汉语干扰就无所谓“中国式英语”。杜争鸣(1998)引用了我国古代著名的诡辩命题“白马非马”的逻辑说明中国式英语说到底还是英语,“它像英国英语、美国英语以及世界上其它所有规范和不规范的英语一样都是英语,但每一种又难以代表英语”。换言之,这种英语是中国人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出现的,尽管暂时、但却是必然的一种语言现象。长期以来,教育工作者多倾向于视之为一种语言错误,因为它不符合纯正的英语表达方式。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这些教育工作者不但对自己要求严格,在讲话和写作时追求标准地道的英语表达。而且也不容忍别人的错误,或是耻笑,或是帮助其改正和避免中国式英语。笔者认为,既然这是学习英语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何不加以利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过分强调中国式英语的危害,批评指责学生不地道的英语表达,从而导致学生不敢张嘴说话,不敢动笔写作,甚至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中国式英语的成因及类型
1.成因简析
在心理学上(二语习得理论中),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第二语言学习者采取的迁移策略所致的中国式英语隶属中介语(interlanguage)体系,是第二语言学习者建立的从本族语(native language)向目标语(target language)过渡的语言,是中国人学习语言过程中暂时且必然出现的病态语言现象。许多语言学家和学者都对母语迁移现象有过充分的论述。比如,White(1984)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很难取消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所以有时会将母语中有标记性设置照搬到第二语言当中去。Eckman(1997)认为第二语言之所以难掌握是因为它与母语的规则有较大的差异,即他们的标记性比母语更强。杜诗春(1985)指出,如果所学的语言与学习者的母语很不相同,或者两者似同实异,就会出现负迁移。成年人学外语最喜欢拿已知的语言事实去类推,因此必须注意防止负向迁移。
2.基本类型
一个人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反之,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亦称干扰(interference)。中国式英语就是语言负迁移(干扰)所产生的。其构成及使用范围既不稳定也不广泛,是个不断变化的语言系统,显示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创造性过程。在英语日常交际和写作中,母语干扰(interference of mother tongue)所致的中国式英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英汉语言方面的差异,二是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三是思维的差异。
三、中国式英语——课堂气氛活跃的“兴奋剂”
1.语言本身的乐趣
机械直译(word-to-word translation),硬搬汉语句法和词汇,是学生们在英语表达当中最喜欢使用的方法。学生往往望文生义,忽略了汉语的内涵意思。例如,在一次Daily Report中,一名刚上大一的学生就用到了“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学生们哄堂大笑,笔者并没有立刻批评学生的错误,而是在黑板上写出“开门见山”这个短语让学生们翻译。学生们此时已经意识到了老师的目的,大部分学生没有张嘴回答,可是还是有小部分学生脱口而出“open the door to see mountains”。又是一阵哄堂大笑。此时笔者在黑板上写出了“to speak straight forwardly”,以及“Study hard,and keep improving.”,并告诉学生们,在用英语表达时,要注意汉语的内涵意义,不能简单地机械翻译。否则会造成误解,甚至产生笑话。比如把“注意身体”翻译成“notice your body”,虽然没有犯语法错误,但是却很失礼,因为“body”在学生的脑海里是“身体”,但在英语中还有“裸体”的意思。其正确的说法应该是“Pay attention to your health.”在课堂上,这样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由机械直译带来的笑话也是不可避免的。那么当学生出现了这样的错误的时候,教师可以借着这愉快的气氛,提醒学生们在以后的学习当中,要注意语言的内涵意义,否则会闹笑话,甚至有伤大雅。
2.文化差异影响着人际正常的交际
日常交际是人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在交际用语方面,中西方存在很大差异。在对待别人恭维与赞美时,中国人总喜欢用谦虚的态度回应,采取“否认”或“自贬”的方法回应。例如:
甲:你的这件衣服真漂亮啊!
乙:有啥漂亮的,都穿了好几年了。
稍有文化修养和积淀的人听到这样的对话的人马上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说话人肯定是在东方文化氛围中成长的。那么同样的情况在西方文化中可就大不相同。如果西方人听到这样恭维的话,简单地回答“thank you”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了解这样的文化差异,一定会闹出笑话。外国友人到中国人家里作客,见到男主人的妻子时,说一句“Your wife is really very beautiful.”之类的恭维话,在西方文化类似的语境是司空见惯的,但中国文化显然很难接受这样直接的恭维。于是男主人说“Where,where(哪里,哪里)”来表示谦虚客道。结果外国友人一头雾水地说道“Everywhere(每一个地方都漂亮)”。同理,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国学生在与外籍教师交流的时候,总要先说一句“I speak very bad English”,或者“My English is very poor.”。相反地,他们的外籍教师却认为“You speak very good English.”。正因为如此,教师才更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不能耻笑或者直接批评学生,反而可以借此机会,讲一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比如称呼、问候、寒暄、介绍、邀请、拒绝、拜访、约会、帮忙、送礼、告别等,这些是中西交际文化差异较大的区域,不能只教语言形式和语法,而应同时介绍语用规则和文化习俗。鼓励学生大胆张嘴,帮助学生建立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以“After you,madam”为例,如只知道“after”是介词,“you”是代词宾格作“after”的宾语。那么,只能把“After you”理解为是个介词短语,而并不能真正理解短语的含义。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更能说明这一点,有一次,一位担任外语教研组长的英语教师在应邀向带领学生在该校实习的外籍带队教师介绍该校情况时,面对几位美国同仁,她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无论那几位外籍教师问什么,她的唯一答语只是“Yes”,这使得几位外籍教师起初感到纳闷,继而感到生气。他们不能理解这位教师为什么只会不厌其烦地说“Yes”。这次谈话后,那位教师说,她根本听不懂几位外籍教师的问话。但可以肯定,如果他们把所说的话写下来,她可以分析他们所说的所有句子。这种不足,是由于她在上学时就只注重语法规则的学习而忽略了学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进行交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