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南北 倾听心心灵的声音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nameiscaohao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细观几年商杨天颐君笔下的山水人物有一种自然之美和怡然自得之乐,现在的作品则给人一种厚重清雅,却又强烈对比出直击心灵的悠远宁静和震撼的圣洁。
  之前听杨天颐君说要潜心作画,本以为只是一种愿望,但真的就没有他的消息,媒体的追踪采访止于其夫人礼貌的婉拒;他最爱的哈瓦那俱乐部看不到他的身影;优美的探戈也停止了旋律;所有的电话都变成留言。经过几年厚积薄发的沉淀,蜕变后的杨天颐君又有了全新的艺术感悟和表现方式——杨天颐君摒弃了传统狭隘的门第之见,冲破世俗的条框,将俊秀清雅的岭南之风和北方大开大阖的厚重雄强融合惯通,描摹营造出一个空灵清雅的却又厚重沉稳的艺术风格,给人一种圣洁、祥和、自得其乐、无欲无求而又超脱自然的感受。兼采西洋画的色彩和构图,中国画的写意与工笔;画面似无意的留白,让人如有梦境和唯美心灵的精神之美,给了每个观者介于现实与想象间梦幻的心灵家园。虽然现在我们还不能断言说杨天颐君已经开辟了岭南画派的一大先河,融合南北创造了前无古人的画风,但他和他的画已经在深深地感染和震撼着观者和世人。
  出生于香港的杨天颐君是当代岭南画派大师杨善深之子,是岭南画派当代颇具影响的后起之秀。自幼受其父的熏陶,阅遍无数名家之作,幼年和青年时期虽未专业从事书画创作,却在岭南派大家嫡系真传的深厚包蕴中具备了很多独特的艺术感觉和独特的视角。青年时他曾在香港和国外学习、生活,对西方思想文化了解很深,但对中华传统文化却情有独钟。1996年,也许是北方的山水给了他独特的感受,也许是大陆广博的人文给了他艺术的归属感,杨天颐君毅然决定定居北京,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开始自己的中国画创作历程。
  刚开始的画作,他是带着充满爱和美好的眼睛和心灵去创作的。他笔下的一切东西都是那么美好:清秀俊丽的山水,悠然自得的金鱼,乐哉品茗的老者……连他笔下的老虎都有着温柔的眼光,因为他的世界里充满美好,连这凶猛的山中之王他所看到和愿意用画笔表达的都是它温顺的时候。
  在之后的五年中,他唯一的感受是自己越画越慢了。显然他正在经历创作成熟期。每幅画他都要一遍一遍地揣摩、细品,在无数次的起笔落笔中探求突破。画风初见端倪,身为岭南嫡系传人的他,多次婉拒了广州山东等地政协、美协数家艺术机构的频频邀约。他记得齐白石说过一句话:作品没有名家与否的分别,哪怕是模仿之作,只要画得好,就是好作品。拒绝这在许多专业画家都很看重的橄榄枝。是因为他说觉得自己一是还不到程度,二是精力有限,他这个阶段最想做的就是深居简出,用心不断地画,画出真正的好作品。
  又经过几年的沉淀,时至今日,杨君坦言,北方山水的大气磅礴是他所喜欢的,这也是他自己感觉岭南画派中所欠缺的东西。所以笔墨的运用上,杨天颐君在一步步的探索中不断追求水墨深厚的感觉,他感觉这样的表达更加透彻淋漓。在山水的表现上,他重意境,多用写意,水墨的厚重感可以更好地营造意境,在人物、细节的刻画上采用工笔,可以更细腻入微。工笔和写实并用,粗中有细,虚实结合。对比几年来他的作品,你会明显感觉到,现在的杨天颐君基于岭南派的基础,在南方的灵气之上又吸收了北方的霸气,融合南北画风,结合了北方山水的厚重、磅礴和岭南一贯的温婉俊雅,画风大气而不失俊美,沉稳又兼有灵动。
  从杨天颐君拿起画笔那一刻到今天,有一点是他始终没有改变过的,那就是只要是美的,有感受的东西他都愿意去表达,他说他画的是一种感受。正是因为心中有美、心中有爱。而这种感受还在不断地升华,完成了从写实、写意再到留白于无落笔处有惊雷的华丽转身。也正因如此在题材上杨天颐君不受任何局限,画路宽广尤善山水和人物,却又将动物画得栩栩如生,别有一番神态,又把花鸟虫鱼描摹得惟妙惟肖,笔笔如刻。
  杨天颐君认为能够雅俗共赏的东西才是好的东西,一幅好画要让每一个观者和藏者真正读懂,真正欣赏才叫好作品。我们坚信勤奋、善良。秉具独特天赋和艺术感悟的杨天颐君一定会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彩和震撼!
其他文献
在我国古代文化史上,傅山生平博通经史诸子之学,取得卓然杰出的成就早已有定论。在艺术方面,他又是书画家,论书法提出四“宁”四“毋”:“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此论发聋振聩,彰显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人文精神。近三十年来书法理论界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哲学思想、个人品性等方面综合分析四“宁”四“毋”,大多认为傅山书论归于“大巧若拙”,“贵得天倪”。还有学者深入探讨其审美观,渊源出
期刊
王铁成书画作品展亮相中国美术馆  吴广生    华网北京9月12日专电著名表演艺术家王铁成书画作品展12日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开展。这是王铁成继十年前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书作展后,再度亮相中国美术馆。  2000年4月,王铁成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影暇翰趣——王铁成书作展》,当时观者如潮,盛况空前。这次的《依旧潇洒——王铁成书画作品展》,应邀的王昆、谢芳、于蓝、田华、邓玉华、王馥荔、刘兰芳、姜昆以及韩美
期刊
              
期刊
秋天是最容易让人感怀的时节,在无尽的秋色中,历代的文人墨客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感悟自己别样的情怀。自古以来,每逢秋风起时,不禁令人产生一种传统而深沉的情怀——悲秋。人们每逢秋天,都会以一种低调的生活态度来面对,感慨世事,评议人生。在一些唐诗宋词中,悲秋这一经典题材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这其中蕴藏着古人对岁月易逝的感叹及古人心灵与自然万物间的微妙感应。如晚唐著名诗人马戴的《灞上秋居》:“落叶他乡树,寒灯
期刊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这是古诗中的名句。莲有很多美称,称芙蕖、水芙蓉、水芸,俗称荷花,清明后生叶,翠绿碧透,美如华盖。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就写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筑室兮水中,茸之兮荷盖。”可见爱荷之深。更奇妙的是,我国人民一直把莲荷与美玉联在一起。晋人泮岳在《莲花赋》中就赞莲荷灿若朝阳,碧如美玉。人们对美女佳人也常常以莲荷的“亭亭玉立”来形容。自古至今,人们都以莲荷和美玉的清雅
期刊
吴梓林    1936年生,湖南慈利人。1959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从事文物、考古工作40余年。历任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西安碑林博物馆顾问、《收藏》杂志主编、《收藏界》杂志社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学会常务理事。现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慈善书画研究会艺术顾问。
期刊
文物鉴定是指通过比较、分析等手段,对文物的真伪、年代、质地、用途等加以辨识。文物鉴定如今分为眼学鉴定(或传统鉴定)和现代科技鉴定两种形式,眼学鉴定与现代科技鉴定应当是一种相互补充的关系。  和任何学科一样,文物鉴定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都必须基于自身积极的、富有开拓性和创造性的探索和研究。如果中国的文物鉴定行业继续延续眼学鉴定的固有模式却又毫无建树和发展的话,那么“眼学”这门学问最终恐怕也得走向绝境
期刊
这件八仙纹瓷觚高24厘米,口径16厘米,系清代福建德化窑制品。  八仙纹瓷觚造型仿商周铜觚,呈大撇口,长颈,腹中部鼓凸,底足外撇,器形挺拔,器身以八卦下饰如意纹相隔,上下分别堆雕八仙和梅花图纹饰。  “八仙”乃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传说他们是由凡人学道而成仙的,每人都各有一套本领,故有“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之说。这件白瓷觚中八仙经过作者的一捏一塑,一雕一划,形象生动,神态具尚,出神入化。铁拐李
期刊
我没有刻意收藏过文房用品,但行年八十有三,家庭传承,亲友馈赠,自己从文物市场见而欢喜,即加买下,久而久之,也就有了一些文房用品,现予记述。以其偶然得之,遂名之为《文房用品偶得》。    砚    金龙刻字砚(图1),端石砚,长方形。长16.5厘米,宽8厘米,高3厘米。砚池呈莲瓣形。砚底刻有双框阳文“永康元年朱杨造”,左侧一行小字“楚南左氏珍藏”。正面砚池上方刻有铭文;“惭愧男人肝侠肠,知仁观过春秋
期刊
2010年春,在楼市股市低迷的情况下,寻求新投资点的流动性资金使中国艺术品拍卖市场延续火爆,多项指标再创新高,拍卖成交总额已超过201.41亿元人民币,创造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总额的新纪录。  各拍卖公司纷纷抛弃保守策略,借势扩大经营规模,举行艺术品拍卖会的公司数量、拍卖专场数量、艺术品上拍数量和成交数量等各方面均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仅春拍上拍拍品数量就达162580件,比2009年秋季增加188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