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度现代化的时代,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成为人们加快生活节奏,减轻生活负担的不二之选。为了更好地体现信息技术课堂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特征,教师有必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结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引进生活化的素材,不断增强学生的体验,感受信息技术学科的精彩之处。
一、融合生活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出发,产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主动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体验到亲切感的同时,自然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产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的动力,从而为高效施教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便捷访问网站》一课主要讲述了如何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站访问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则很难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出发,进行教育情境的创建,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日常使用浏览器时,有些学生能够较快地打开一个网页,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才可以打开同一网页,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网页,打开的速度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进行答案思索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赛打开百度网页的速度,还原以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网页打开速度的不同。之后,针对这一情境,教师为学生介绍“收藏夹”“网址列表”等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生活情境对这些便捷方式生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学习的兴趣。
可以看出,教师挖掘学生身边的场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拉近新课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其产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索的动力,从而为高品质的教学打下良好根基。
二、引入生活内容,感受实用特征
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堂上涉及的材料应当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素材的选择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选择带有实际生活含义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对这些生活内容进行整理,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插入表格方法的掌握效果,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素材,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讲述如何在文档中进行表格的插入,以及如何进行表格中斜线头的制作等,让学生能够学会合并和拆分表格。之后,教师利用电子教室软件为学生展示日常所见的课程表,引导学生利用文档自主制作一个课程表。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掌握的表格插入方法、斜线头制作方法,以及合并、拆分、修改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学生模仿课程表进行表格的插入和制作后,教师再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数据的统计和信息的整理,使得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真正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引入相应的生活素材,能够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在体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价值中,切实地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三、结合生活元素,增强理解实效
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抽象的名词,引导学生走入信息技术的世界。然而,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信息概念,无法直接理解其内涵,造成学习质量不如预期的现象。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效果,教师不妨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术语的意思。
以《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硬件组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使用PPT逐个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计算机由主机、输出设备、输入设备所组成。然而,单纯地透过图片,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构成还是存在一些疑惑,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喻,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主机”比作工厂的房子,其中的CPU、硬盘和内存条等,可以比作房子中的各个功能区;而对于输出设备则可以比作工厂中制作的产品,输入设备则可以比作工厂中的加工设备。通过将“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难以理解的信息技术概念,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
显而易见,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概念的讲解难度,增强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效果。
四、提出生活问题,强化学习目的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检验学生知识建构质量的有效方法,透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教师能够轻而易举地认识到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有必要结合生活中的现实情况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下载网上信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选择关键词来进行网络上信息、网页和文字的筛选和下载,针对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小王妈妈想要做鱼香肉丝,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她在网上检索做法呢?”“如果我们想要检索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怎么做呢?”“小明想要获得一些网络上关于圆明园的介绍,他可以怎么做呢?”等生活化的问题,以便学生在强烈的学习目的中提高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效果。在学生自主进行这些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共同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在不断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网上信息检索、下载等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质量。
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中,真正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深入解析,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将相对应的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并为学生引入生活素材,促进生活情境的创建,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性,拉近信息技术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从而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
一、融合生活情境,激活探究欲望
创建生活化的情境,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从身边的实例出发,产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主动地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让学生在体验到亲切感的同时,自然地投入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活动之中,产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的动力,从而为高效施教奠定良好基础。
比如,《便捷访问网站》一课主要讲述了如何方便、快捷地进行网站访问这一内容。如果教师仅仅简单地为学生引入本节课的内容,则很难激发起学生对本节课知识进行探索的兴趣。所以,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出发,进行教育情境的创建,从而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学生日常使用浏览器时,有些学生能够较快地打开一个网页,而对于其他学生来说则需要消耗更多的时间才可以打开同一网页,基于这一现象,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对于同一个网页,打开的速度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进行答案思索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比赛打开百度网页的速度,还原以往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网页打开速度的不同。之后,针对这一情境,教师为学生介绍“收藏夹”“网址列表”等内容,引导学生透过生活情境对这些便捷方式生成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学习的兴趣。
可以看出,教师挖掘学生身边的场景进行教学情境的创建,能够拉近新课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激发其产生对新课内容进行探索的动力,从而为高品质的教学打下良好根基。
二、引入生活内容,感受实用特征
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实际生活问题的解决,因此在课堂上涉及的材料应当具有现实意义,也就是说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在进行素材的选择时,教师也应当有意识地为学生选择带有实际生活含义的内容,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信息技术知识对这些生活内容进行整理,使得学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真正地体验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
例如,在教学《插入表格》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对插入表格方法的掌握效果,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素材,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课堂上,教师先对学生讲述如何在文档中进行表格的插入,以及如何进行表格中斜线头的制作等,让学生能够学会合并和拆分表格。之后,教师利用电子教室软件为学生展示日常所见的课程表,引导学生利用文档自主制作一个课程表。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掌握的表格插入方法、斜线头制作方法,以及合并、拆分、修改表格的方法进行实际应用,从而感受到本节课的内容在实际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在学生模仿课程表进行表格的插入和制作后,教师再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利用表格进行生活中数据的统计和信息的整理,使得学生进一步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性,真正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的内化。
教师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内容,为学生引入相应的生活素材,能够引导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实际应用,使得学生在体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用价值中,切实地完成对知识的内化。
三、结合生活元素,增强理解实效
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学科的内容时,为了增强学生的信息化意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概念,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一些抽象的名词,引导学生走入信息技术的世界。然而,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较弱,对于一些抽象的信息概念,无法直接理解其内涵,造成学习质量不如预期的现象。所以,为了增强学生对信息概念的理解效果,教师不妨借助生活化的元素,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学科中的专业术语与实际生活进行联系,从而让学生清楚地理解这些术语的意思。
以《认识计算机》这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生活元素为学生进行介绍,从而让学生明白这些硬件组成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可使用PPT逐个展示相关图片,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计算机由主机、输出设备、输入设备所组成。然而,单纯地透过图片,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构成还是存在一些疑惑,对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日常生活来进行比喻,以便提高学生的理解效果。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主机”比作工厂的房子,其中的CPU、硬盘和内存条等,可以比作房子中的各个功能区;而对于输出设备则可以比作工厂中制作的产品,输入设备则可以比作工厂中的加工设备。通过将“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等难以理解的信息技术概念,与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相互联系,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难度,增强学生的理解效果。
显而易见,教师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概念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联系,能够有效降低信息技术概念的讲解难度,增强学生对所学信息技术概念的理解效果。
四、提出生活问题,强化学习目的
问题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检验学生知识建构质量的有效方法,透過问题的提出和解答,教师能够轻而易举地认识到学生是否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所以,在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有必要结合生活中的现实情况为学生提出生活化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真正掌握信息技术知识。
例如,在《下载网上信息》一课中,为了让学生更有目的地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探索,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透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可以确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让学生利用搜索引擎选择关键词来进行网络上信息、网页和文字的筛选和下载,针对这一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提出“小王妈妈想要做鱼香肉丝,我们可以怎么帮助她在网上检索做法呢?”“如果我们想要检索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可以怎么做呢?”“小明想要获得一些网络上关于圆明园的介绍,他可以怎么做呢?”等生活化的问题,以便学生在强烈的学习目的中提高探究本节课知识的效果。在学生自主进行这些问题的解答时,教师也要认识到学生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素养,按照优势互补的原则,为学生创建合作学习小组,让学生集合集体的智慧,共同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在不断分析问题中加深对网上信息检索、下载等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的质量。
通过生活化问题的提出,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目的,让学生在以问题为导向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中,真正完成对相关知识的深入解析,以便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讲解信息技术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将相对应的教育内容进行生活化的处理,并为学生引入生活素材,促进生活情境的创建,能够有效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性,拉近信息技术学科与实际生活间的关系,在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以简单易懂的方式进行信息技术知识的探索,从而有效增强信息技术课堂的实效,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君山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