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历史文化名城曲阜,参观考察孔府、孔子研究院并同专家学者座谈。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是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随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作为我们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的议程之中。要而言之,就是要从娃娃做起,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认真汲取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也就是说,从孩子们背上书包开始正式上学的时候起,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切实地引导广大学生,抓住我们民族之根,守住我们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读着这些话语,我们就可以想到,教育要教给受教育者生活中的道理,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惜粮食,爱惜物品,事先要有计划有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
又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呵护和培植“善”的本性。教育以“专”为贵。
当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当今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时代,封闭和隔绝在当今的时代日益成为不可能。我们一定要拥有“环球同此凉热”的博大胸襟。我们一定要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历史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历程也将不断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 冯荣光]
是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
学校教育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随着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作为我们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纳入工作的议程之中。要而言之,就是要从娃娃做起,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认真汲取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也就是说,从孩子们背上书包开始正式上学的时候起,我们的学校教育就应该切实地引导广大学生,抓住我们民族之根,守住我们民族之魂。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在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进程中,我们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厚今薄古。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读着这些话语,我们就可以想到,教育要教给受教育者生活中的道理,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爱惜粮食,爱惜物品,事先要有计划有准备,不要临时抱佛脚。
又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些耳熟能详的语句,其实就是在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在于呵护和培植“善”的本性。教育以“专”为贵。
当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当今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伟大时代,封闭和隔绝在当今的时代日益成为不可能。我们一定要拥有“环球同此凉热”的博大胸襟。我们一定要明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背景之下进行的。历史已经证明,今后的实践历程也将不断地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责任编辑 冯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