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中的60年爱情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er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饶平如与妻子毛美棠从相识相爱至生离死别,历经整整一甲子。5年前,妻子去世。在两人共同生活的60年里,妻子的照片时有遗落,生活的点滴也无法保留。于是他把对她的思念画成一幅幅图画,写成一个个故事。“那些画面其实一直在脑海里,把它们画出来,怕的是有一天老了会忘记。”饶平如说,“再老我也不许自己忘记她。”于是,他买来丰子恺、叶浅予和华君武的画集开始临摹、创作,一张画他总要细细画上三四天才能完成。
  5年里,饶平如画尽了他与美棠从初识、结婚到生死殊途的60年。手绘的小画,配上诗词文字,不经意中竟编成了20多本画册。他为画册取名为《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平实而温暖。他俩的故事近日出版,感动了无数人,这是普通人自己的故事,但只有如此平凡而美好的东西才能拥有长久的感动力量!
  当笔者来到他位于上海航新路的家。走进客厅,映入眼帘的是一张一人多高的黑白婚纱照挂于沙发后面的墙上。饶平如说,一从里屋出来就能看到这张照片,很踏实。记者边翻看老人一笔笔勾勒的鲜活的画册,边听他讲述那些远离欲望却能洗涤心灵的人生故事。
  相识——她大概知道他要来,正对着镜子抹口红
  画册中的第一幅画创作于妻子去世半年后:饶平如戴着老花镜坐在书桌前画画,书架上放着妻子的头像,那是她年轻时烫着卷发、穿着石榴花袄的样子。日历显示的2008年3月19日,是她病逝的日子。他的脸颊上还挂着一滴眼泪,旁注:“如今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手握柔毫,纸上画凄凉。”现在,饶平如每天早晚要弹上一阵钢琴,弹得最熟练的《送别》《友谊地久天长》也都是妻子在世时最喜欢的曲子,他说这些旋律总能带他回到以往那些日子。
  饶平如1922年出生,和妻子毛美棠都是江西南城人,两家是世交。饶平如的祖父曾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父亲在南昌做律师。毛美棠的祖父白手起家,创办了一间“毛福春中药店”,在南城与饶平如祖父相识。毛美棠的父亲接管药店后,因不肯和日本人合作,而放弃经营多年的生意。
  饶平如初见毛美棠时才11岁,“说起来我们早年也曾遇见过两次,只是当时我们各自是香梦沉酣的天真岁月,相逢也是惘然。”老先生笑着,仿佛又见妻子儿时那蝴蝶般的身影从身边飞过。
  战乱时期的1940年,高中没毕业的饶平如弃笔从戎,投考了黄埔军校。毕业前母亲过世,为了方便返乡上坟,他在分配时选择了离家较近的某排当排长。父亲也给饶平如介绍过几门亲事,但他都推脱掉。“子弹在耳边呼啸,如同无数死神擦身而过,爱情自然是不敢想的。”
  抗战胜利后,父亲以参加弟弟婚礼为由让饶平如请假回家,其间便把他带去了美棠家相亲。“我走到院子的第三进时,在支起的竹窗内看到了她,她大概知道我要来,正对着镜子抹口红。”饶平如说,他回忆这一生,有美好的、惊险的、痛苦的、悲壮的,但这个画面最是难忘。那年他24岁,她21岁。
  说是订亲,俩人却没有说话。饶平如与长辈吃饭寒暄,美棠却只在一边的竹床上与妹妹们玩耍。饭后,饶父掏出一枚金戒指交给了毛父,毛父随即将它套在美棠手上,前后不到3分钟便订了婚。
  相爱——她因用肉皮做丸子而被他“取笑了好久”
  此后两年里,两人的书信穿梭在枪林弹雨,从未间断,感情也在字里行间不断升温。抗战结束后,饶平如不想打内战,申请调任参谋闲职后便请假回家完婚。
  婚礼的细节,老人至今清晰地记得:“一个大台子上铺着红布,摆着我们的结婚证书和图章。给我们证婚的是当时国民政府的江西省主席,他和我父亲是政法学堂的校友。婚礼上,证婚人念了几句文绉绉的话,我听不懂,应该是祝福的意思。扣了图章,司仪喊‘礼成’,这就算完了。”婚礼那天,美棠穿着白色的婚纱、红色的鞋子。在画册中,饶平如题写的诗句是“千难万险终不悔,海枯石烂永相随”。诗句确实贴合他们此后的人生轨迹,婚后美棠跟着丈夫开始了东奔西走的生活。
  1949年,饶平如和毛美棠不愿抛下父母,拒绝随国民党部队撤去台湾,设法去贵州投奔亲戚。“一路上虽然辗转颠簸,却感觉挺浪漫的,一路走走看看吃吃,后来在贵州也是,生活单纯而愉快。”
  饶平如在贵州安顺公路管理局谋了个撰写公文的差事,住的房子是个旧亭子改的,四面开窗,偌大的房间只有一张木板床,“那年中秋节不知是谁给了两块月饼,我和美棠就躺在床上,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兵荒马乱的岁月,饶平如记忆里依然是幸福,“有一次,从小没做过家事的美棠突然想给我做肉丸子吃,结果味道很奇怪,原来她不知道怎么做,把肉皮都放进去了,我取笑了她好久”。
  后来,只因算命先生一句“平生利东南”,饶平如带着美棠爬上一辆大货车,回了南昌老家。起初经营一家切面店,一月租金4担米,一天却只卖几毛钱的面。店关门后,饶平如上过会计培训班,又在菜市场门口摆小摊卖干辣椒,却因为不会用秤而赔钱。“美棠嘲笑我根本不像个生意人。”说起经商屡遭挫败,饶平如一直笑。“只要有她在,再多挫折,再困难的生活也不会觉得清苦。”
  生离——她的金笔尖钢笔因写信被磨得只剩两块铁皮
  1951年底,饶平如接到在上海经营大德医院的十三舅来信,说总院需要会计。饶平如一去便担任了两个工作,一是医院会计,一是大德出版社编辑,饶平如每个月可以拿到240元的工资,当时人均收入只有30元左右。“那几年是我这辈子最风光的日子,美棠和孩子们也来到上海。她不用工作,在家做全职太太,一家人在一起的生活忙碌而欢喜。”
  大喜之后却是大悲。1958年,饶平如被当作“反革命”送到安徽六安汽车配件厂劳教,没人告诉他原委。单位找他妻子谈话:“你要与这个人划清界限。”美棠断然拒绝:“他要是搞什么婚外情,我就马上跟他离婚,但是我看他一不是汉奸卖国贼,二不贪污腐败,三不偷拿卡要,我怎么能跟他离婚?”
  饶平如这一走就是21年,期间夫妻俩只能靠信件交流。在饶平如的三子饶乐曾的童年记忆里,母亲永远是在灯下写信的样子。“她有一支金笔尖的钢笔,最后笔尖磨得只剩两块铁皮。”生活重担压在毛美棠一人身上。饶乐曾回忆道:“那时我们全家每天只能吃两餐,主菜就是腌咸菜。上海自然博物馆建造时,母亲去打些零工,背30斤一袋的水泥。”打工依然不能解决问题,美棠便把家里的东西一点点变卖。她本有5对金手镯,是嫁妆,卖得只剩最后一只。就要卖掉它的前一天晚上,她看着熟睡在身边的小女儿,心里觉得难受。为人父母应该为儿女留下点什么,却什么也留不下来。她只能把手镯套在小女儿手腕上,让她戴着镯子睡了一晚,天亮再取下拿去卖了。   21年里,饶平如每年只有春节可以获准回一趟上海。他总是大半个月前就要开始准备。请好假,借好钱,尽最大努力多买些东西回家,有糯米、花生米、芝麻、黄豆、瓜子、菜油、麻油、鸡蛋、咸鹅等等。出发那天,他黎明即起,租个扁担,先挑去5公里外的六安汽车站,坐车到合肥乘火车,出上海站后,沿河南路疾步回家。到家已是晚上。岳母忙着在屋外的锅里蒸着咸鹅;美棠在屋里炒着瓜子和花生,炒得满室生香;孩子们一面吃着花生瓜子,一面高声歌唱起来,饶平如也拿出口琴给他们伴奏……
  那20多年里,妻子写给他的信,饶平如一封都没有遗失,看完就锁在木头箱子里,如今全贴在画册里。但饶平如仍对妻子心怀歉疚,美棠过世后,每经上海自然博物馆,他都会说:“这些台阶里面,我也不知道哪一块是她背的水泥……”
  死别——他把她的一缕头发放在贴身衣兜里
  1979年11月16日,饶平如得以平反,回到上海,后在政协和出版社任职。日子终于又恢复了平静。画册中一幅《夏天的早晨》,画的是一对老夫妇坐在竹椅上的背影,旁白:“我俩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这是一个夏天的早晨,我俩买菜回来之后,一同在房间里剥毛豆子。”画里两个小人的画工算不上精细,但这种平凡的相守,温暖的相伴却让看画的人无不为之心动。
  平静的幸福因美棠生病而改变。1992年,美棠因肾病引发糖尿病和尿毒症。饶平如推掉了所有工作,全身心照顾妻子。糖尿病对饮食有严格限制,饶平如就画了一张大表格,把每种食物的含糖量都记录下来,严格遵守饮食要求。
  2005年妻子病情加重后,饶平如还跟医院的护士学会了在家给她做腹透,所需的每件工具、每个步骤他都画成画。饶乐曾说:“父亲每天早上5点多就起床,一直忙到晚上。一天要做4次腹透,每次要三四个小时。消毒、插管、引流、称重、倒腹水……就这样坚持做了4年多,母亲一次都没有感染。”饶平如不觉得辛苦:“那时我很有精神,医生跟我说有人靠腹透活了20年,我觉得美棠也可以。”
  2008年,美棠渐渐开始神志不清。一次美棠说想吃杏花楼的马蹄糕,时年86岁的饶平如晚上骑着自行车跑出去买,回来时美棠早就忘记了这件事。小辈们劝他这样做已经没有意义了,他不答应,“她嘱咐我做的事我竟不能依她,我总是不能习惯。”直到有一次,美棠坚持认为饶平如故意把孙女舒舒给藏起来了,拼命喊着“还我舒舒”,饶平如才“坐在地板上嚎啕大哭,终于知道她真的好不了了”。余下的时光里,饶平如试图唤起美棠的记忆,他给她看年轻时的照片,讲他们以前的事,但都无济于事……妻子心跳停止后,饶平如剪下她的一缕头发,用红线扎起,小心收起来放在贴身衣兜里。
  妻子的骨灰盒饶平如怎么都不肯让孩子们拿出房门,他把她安置在自己的床边。“她一个人在那么冷清的地方,该多孤单啊。她在家,我遇上什么事,或者出门前还能和她打声招呼,我能感觉到她还在。”
  夫妻俩共育有5个孩子,老伴走后,现在主要由三子照顾他的起居。饶平如说,他最大的遗憾就是妻子走的早了。“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中间少了二十多年,她能再晚几年走就好了。她在世的时候,总开玩笑说我可以活到100岁,我说如果我活到100岁,你就活到97,好不好?”饶平如声音颤抖。
  他说人生总有起伏,今天有钱了,明天可能就会没钱;今年升官了,明年可能就倒霉了,这都不是人生的价值,“人应该不改初衷”。而这个“初衷”,就是“两个人在一起生活,这是人生当中最宝贵、最真切的东西。”
  年华向晚,岁月沉香;物是人非,真心犹在。原来他最美的时光,是从遇到她的那一刻开始,无关生命中的跌宕起伏,只为爱存在。
  (摘自《环球人物》)
其他文献
2009年9月17日,澳洲一位名叫贝蒂·哈里斯的95岁的老人离世,留下一则令人倍感意外的遗嘱。  遗嘱上,老人表示,她将位于派帕角的房子,全部留给她的邻居加里夫妇。房屋评估登记显示,这所豪宅有四个房间、六个车库,资产总价值达125万澳元(约812万人民币),租金收入为每周2800澳元。  聆听遗嘱的亲友们都大为惊讶,不明白老人为何有此举。老人无儿无女,一直孤独地生活在这所房子里,唯一的近亲是她的侄
期刊
保姆回家过年去了,弟妹们日夜轮流照顾老人,我也千里迢迢赶回去值班。正月初三上午10时我进家门,正好小妹与大弟交接完毕,她结束了一天一夜的轮值,赶紧走人——他们夫妻俩要带着从部队回家探亲的儿子去叔叔、姑姑家拜年;小妹前脚一走,大弟后脚出了门,他说“有个应酬”,我知道他不止一个应酬,平日里他就应酬不过来,不用说在这春节应酬繁忙时节;而一贯为父母持家理事、经常为弟妹包办代替的大妹妹,因为女儿怀孕月份大了
期刊
随着老龄人口的日渐增多,老人问题成为了社会问题。我就是个才步入老年人行列的“新兵”,衰老不可避免,心理恐慌也随之而来,是浑浑噩噩地等待死亡的到来,还是调整心态,重新上路?摆在我面前的就是这样的问题:我的存在,给社会带来什么,给家庭带来什么,也就是说,我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表面看,这话问的荒唐,一个拼搏、奋斗了一辈子的人早已把人生的价值体现在自己的工作和家庭中了,而今,退休在家,理应享享清闲,怎
期刊
清晨,法国莫尔山地国家森林公园里,“啪——”密林中一声清脆的枪声,引起守林老人迈克的警觉,一定是又有人在偷猎了!  他带着护林犬朝枪响的地方跑去,除了一只被剥了皮的母猞猁的尸体,林中寂静无声,偷猎者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此时,灌木丛里突然传来“咪咪”的两声呼唤。循声找去,迈克在灌木丛后面的树洞里发现了一只劫后余生的小猞猁,于是,把它带回了家。  迈克给小猞猁取名叫“木尔兹”。在老人的精心喂养下,木
期刊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都在广泛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其实,在城市里有这样一群老人,他们的境况也同样令人担忧。他们与子女或他人缺乏直接交流和面对面的沟通,在钢筋水泥浇灌的城市里寂寞地生活,成为繁华城市里的孤独守望者。  牛郎织女,不再美丽的神话  “老伴老伴,老来伴!”这是夫妻间白头偕老的最美好愿望,可现实却使他们成了老“牛郎织女”。  “我老伴到成都去照顾孙子了,我一个人在家真孤单啊!”记者在兰州市七里河
期刊
我读大学的第二年,开始半工半读,白天到学校上课,晚上到一家酒吧做服务生。  第一天到酒吧工作,我就遇到了一个奇怪的老人。晚上8点,一个穿着普通的老人走进酒吧,他看上去有60多岁。我迎上去问他想喝点什么。他笑着向我摆摆手,说不是来喝酒的,然后便向那些正在喝酒的人走去,逐一地问是否需要代驾。多数人都不耐烦地向他摆摆手。酒吧老板让我赶紧把那个老人“请”出去。我只好去劝说老人不要影响影响酒吧做生意。老人很
期刊
第一个发现王总工程师去世的是他的邻居老赵。自打退休,俩人常常搭伴去打门球。这几天,王总没有出门,老赵还以为他又去了远在外地的儿子家,就没在意。可这几日,老赵总觉得蹊跷:没听他叨叨,怎么就不见人了?老赵心里想着,忍不住敲敲王总的门,忽然闻着一股异常的味儿。老赵慌了,急忙向外跑。待老赵带人撬开王总的家门时,发现老人家已经死在家里好几天了。法医鉴定:突发性心肌梗死。  王总的儿子得知消息,后悔得直跺脚:
期刊
在斯德哥尔摩东城一条主要街道上,上下班时经常能看到一位老人在街角站立,他昂首挺胸,目视前方,活像一尊雕塑。我到瑞典不久,人们就推荐我去看这“街头一景”。  那是立春后不久的一个早晨,我匆匆赶去上班,果真在那街角看到了他,只是又多了一项内容:在我驻足的一两分钟内,他忽然向右侧踱着碎步,头偏向右方,似在做“向右看齐”的动作,然后又刷地甩过头,保持垂手并脚的立正姿势。他可能是个退伍军人,我脑子里一下子闪
期刊
痛悔:父亲走丢在她的城市  李婷婷和丈夫柴海华经过几年的辛苦打拼,于2006年7月,在上海环城路的郎俊春天小区按揭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房子,成为新上海人。正当她们庆祝的时候,李婷婷接到哥哥的电话,说68岁的父亲有些轻微的老年痴呆症,她心急如焚。其实在母亲去世的时候,她就发现父亲的头发更白、背更驼、精神已大不如从前了,自己远在上海,对河南老家的父亲她只能每月寄些钱,这一次,她请了年休假,急忙带着女
期刊
从北京市区向东驱车40分钟,就能到达燕郊。在这片毗邻河北省的北京郊区,一座大型养老院正在这绿色的田野上拔地而起。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是中国未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之一。而兴建养老院,则是解决该问题的方法之一。  到2015年,“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将会拥有12000张床位,它还配备了一所设施先进的附属医院,医院里设有3000张床位。养护中心和附属医院都是“燕达国际健康城”项目的一部分。  对中国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