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实验工作的不断推广,学校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所谓情感教育,指的是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素质的开发和培养,使之达到较高水平,从而丰富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心理健康。在语文教学中,对情感教育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探析
1、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感。生活是语文之源,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情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应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2、运用实物演示情感。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桔灯”,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种演示出来的情感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桔灯”的精神所在。另外,美丽的美术作品也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新课标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在讲授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利用阅读、音乐等渲染情感。根据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中诵读好处比朗读更有助于体会作品中的声律气韵和情感。因此,加强诵读是增强情感的重要因素。学生诵读文章,教师范读文章,实际上是给作者说话,读书次数越多,则越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例如通过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大胸襟和伟大抱负,与学生的远大理想紧紧的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并综合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选择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时代之音。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情感修养。情感是有感染力的,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必须感动。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学生才能在师情的感染下,引发出相似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是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教师应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2、注意发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依据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中融入了许许多多各方面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激发了学生恨什么,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他们在对接触的事物中,不断增强识别能力。如共产主义情操和热爱共产党之情,邓小平的《坚持共产党思想和共产党道理》这一课,可以使学生深深理解到“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热爱祖国之情,如讴歌爱国志士的课文,文天祥、史可法、志愿军战士等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爱民爱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中慈爱、公平、伟大的蔡老师,《荔枝蜜》中“为自己,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着生活的蜜”的中国农民;热爱人民,歌颂人民之情,如《驿路梨花》中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等等无处不表现。
3、结合语文自身规律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要注意结合语文的自身规律。首先要根据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研究阐发以及把自己的感情穿插进去,抓住语文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抓住作者的情感因素,体会文章的“味”,使学者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抓住“馨”这个关键词,讲情其深层的内涵和意蕴就达到了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要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于传情递意,叩击学生的心扉。另外,教师可以再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然流露出喜怒哀乐,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动作,以唤起与学生的共鸣。
一、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模式探析
1、联系实际生活展现情感。生活是语文之源,是最渊博、最优秀的语文教师。从日常生活去感悟情感,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理解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学习抓住说明对象的自身特点,还是讲解议论文中的观点、论据,往往都会联系到学生的实际生活。如果课文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的离学生的实际有距离,在学习时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感受,使他们贴近课文、感知课文。如在《烈日和暴雨下的祥子》(小说片断)这篇课文的讲授过程中,应让学生口述其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状况下的所见所感,再导入课文学习,让课文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有贴近之处,唤起学生的感情共鸣。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文学大师老舍先生景色描写的语言精妙所在,更深地领悟环境描写对于人物悲惨命运的烘托作用。
2、运用实物演示情感。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桔灯》时,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做一个“小桔灯”,让小桔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这种演示出来的情感更能使学生体会到“小桔灯”的精神所在。另外,美丽的美术作品也可以使学生在充分感受形象中有愉悦的情感体验,进入乐学的氛围。这正如新课标中所述:“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如在讲授白居易名诗《卖炭翁》一课时,出示图画《卖炭翁》可以使学生在图画的色彩、明暗、形象勾勒中创造性地领悟卖炭老人的贫穷艰辛和宫使的掠夺行径,体味其中真正的思想感情,准确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3、利用阅读、音乐等渲染情感。根据课程标准对于阅读中诵读好处比朗读更有助于体会作品中的声律气韵和情感。因此,加强诵读是增强情感的重要因素。学生诵读文章,教师范读文章,实际上是给作者说话,读书次数越多,则越能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真是“读书百遍,其意自现”。例如通过诵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那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大胸襟和伟大抱负,与学生的远大理想紧紧的融合在一起,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像的艺术。它激荡心灵,抚慰情绪,对渲染情境而言,确实不可多得。它与语文的相通之处在于均反映社会生活,表情达意。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音乐的选择一定要符合课文内容的基本要求并综合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情感,选择积极向上、文明高尚的时代之音。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情感修养。情感是有感染力的,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必须感动。只有教师具备了丰富的情感,学生才能在师情的感染下,引发出相似的情感。因此,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是教学设计的执行者,更应是情感投入的参与者,要努力运用课文佳作中所包含的真挚感情,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使教师、学生与作品传达的感情达到一种完美的统一,形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情感共鸣。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时期语文教学的开放性。许多外国作品、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等等,都走入了语文课堂。教师应时刻保持一颗童心,引领学生一起穿越历史、遨游太空,感受月球的凄寒荒芜,领略异地的风土人情;欣赏皇帝裸体游行的丑态,追溯人类历史的渊源……在这种心灵相通、情感愉悦的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其效果自然会事半而功倍。
2、注意发掘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依据教学大纲,语文教学中融入了许许多多各方面的情感因素,这些因素激发了学生恨什么,爱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使他们在对接触的事物中,不断增强识别能力。如共产主义情操和热爱共产党之情,邓小平的《坚持共产党思想和共产党道理》这一课,可以使学生深深理解到“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就不能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热爱祖国之情,如讴歌爱国志士的课文,文天祥、史可法、志愿军战士等爱国之情跃然纸上;爱民爱生之情,如《我的老师》中慈爱、公平、伟大的蔡老师,《荔枝蜜》中“为自己,为别人,为子孙后代酿造着生活的蜜”的中国农民;热爱人民,歌颂人民之情,如《驿路梨花》中一群哈尼族小姑娘等等无处不表现。
3、结合语文自身规律进行情感教育。中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要注意结合语文的自身规律。首先要根据作者的思路,结合自己的研究阐发以及把自己的感情穿插进去,抓住语文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抓住作者的情感因素,体会文章的“味”,使学者和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抓住“馨”这个关键词,讲情其深层的内涵和意蕴就达到了教师、作者、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充满情感,要有助于挖掘情感因素,有助于传情递意,叩击学生的心扉。另外,教师可以再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然流露出喜怒哀乐,配合抑扬顿挫的语言和动作,以唤起与学生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