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冗余”理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vzhenzhuo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1971年,科学家Frank Smith首次提出了“冗余”(redundancy)理论,认为信息并非越简单越好,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语文课堂里的适度“冗余”,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学科重要信息时被各种因素干扰,确保重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也能保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感染。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冗余”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本文围绕“冗余”理论,着重论述如何使“冗余”信息控制在最合理的限度内,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冗余 扩展 信息传递 课堂效率
  1971年,科学家Frank Smith首次提出了“冗余”(redundancy)理论,他认为,阅读时信息来源有四个:视觉、听觉、句法和语义。这四个信息来源往往是重复的,如果阅读者能充分利用其它三个信息来源,就可减少对视觉信息的需求,他还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层次都存在冗余现象(字母间,单词间,句子间和语篇间),因此读者如果能利用其它各方面的信息来源,就可以减少对阅读篇章可见信息的需求。可见,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冗余”理论的具体运用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在语文课堂里,除了教师的说明性、提示性、解释性、修饰性的语言属“冗余”信息外,语文教学中的“冗余”信息还指的是除了文本文字之外,所有与文本相关的诸如创作背景、文辞典故、作者生平等信息。如何使信息的“冗余”部分控制在最合理的限度内,让语文教学更好地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是“冗余”理论的实践要求之一。笔者在实践之余总结了以下几个途径和方法:
  1 在文本历史背景上的“冗余”扩展
   白居易曾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发。”许多文学作品都折射着创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凝聚着创作者一生的境遇,体现创作者对世界、对生活、对人生的浓烈的情感和思想。因此,探究作品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知道作者当时的处境和心态,然后再去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生前的几件事,其中,对第二件事“和伯父谈论鼻子”,伯父对自己的鼻子“又扁又平”解释为“四周围黑洞洞的,走路不小心给撞扁了。”“我”听了,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把鼻子撞扁了。学到这,对学生来说,其实也是一知半解。因为,鲁迅生前的年代已远离了他们,要真正理解“鼻子碰壁碰扁了”的内涵,需给学生补充当时的时代背景:鲁迅生活的年代是一个贫穷落后的时代,晚清政府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内忧外患,屡屡受到俄国,日本等列强的欺凌,民族自尊心极大伤害。而当时的中国,广大农民和普通百姓依旧麻木,毫无进取意识,毫无危机意识,因循守旧,迂腐不堪,在传统礼教的熏陶下日渐堕落。整个民族没有觉醒,危机四伏!许多仁人志士都在寻找光明,鲁迅先生当然也不例外。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鲁迅先生敢于斗争,斗争遭到黑暗势力的迫害,但鲁迅先生不怕迫害,他是幽默地把“迫害”说成是在“碰壁”。到这,学生自然深入领会了文中这句含义深刻的句子。
  2 在文本文辞典籍上的“冗余”扩展
  小学生读不懂诗歌的原因除了不熟悉古诗不同于现代汉语的语言表达习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对古诗中出现的一些典故感到“无能为力”。古诗中的典故,可以高度浓缩古诗的内涵,增添古诗的韵味,但它给今人鉴赏古诗带来一定的困难;而了解古诗文中的一些典故,对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透析古代诗人的情感,鉴赏古代诗歌韵味有极大的帮助。如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如果仅仅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字面的意思:渭城早晨的细雨,湿润了路上轻微的浮尘,客舍旁边一片青翠,嫩柳色绿清新。劝您再喝完一杯酒,向西出了阳关,再也没有老朋友了。那是对古诗资源的极大浪费。要深入地理解这首诗的内涵,关键要能理解“柳”的意象。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在这首诗里,诗人选取 “杨柳”这一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由此看来,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并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有希望的情调。总之,学习这首诗,教师可以在字面的基础上加以补充润色,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加透彻明了。
  3 在文本作者信息上的“冗余”扩展。
   每一部作品都是作者“以我手写我心”的产物,因此要吃透作品就要了解作者的“心”。对作者信息的扩展上,我们主要是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风格。
   如学习人教版季羡林先生的《怀念母亲》一文,为更好地感悟季羡林先生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热爱,就可向学生拓展季羡林生平:从苦涩的童年,到济南求学,到负笈清华,再到德国留学十年……只有了解了季羡林先生的这些经历,才能真切地体会季老先生的这份情怀。
  4 在文本相关文章上的“冗余”扩展
   语文课堂只读入选语文课本的课文,只让学生分析词义、句义、段义、中心等,不仅难以使他们有真正阅读能力的提高,而且总是反复同样的训练,进行同样程序的学习,会减低学生的阅读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所阅读的课文,比较阅读包括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不同作家相同题材的作品在内的文章,让学生在理解“这一篇”的同时,涉猎课外更多的内容,引发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到更广泛的天地里去进一步接受文化的薰陶,增加文化底蕴。这一点既与教学内容有关,又与教学策略有关。现在,每册人教版新课标课本都配有同步阅读课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本文本的同时,可适当地延伸同步阅读课本中的文本。如学习人教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这一组课文后,可让学生转入同步阅读教材,阅读高尔基的《早晨》,茅盾的《黄昏》、吕游的《黄果树瀑布》等,以此冗余,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5 在接受者自我认识上的“冗余”扩展
   阅读教学应以人的发展为本位。文本的意义应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主阅读。我们的语文课本首先不是教本,而是读本。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的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的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如学习人教新课标12册课文林清玄的《桃花心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对文中重点句的理解也能深入浅出,“不只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结合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使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由此,学生自然认识人的“不确定”,只有经得起生活中的风风雨雨,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6 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冗余”扩展
   多媒体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应用,能丰富语文学习的情境。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动态呈现,信息容量大的特点。小学生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兴趣,这非常有利于他们对知识的获取、构建和储存。所以我们在教学当中,应该根据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让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语文教学如果仅仅是依靠教科书,教师学习的参考资料,它的内容就非常有限。多媒体教育技术体现了强劲的网络优势,能够搜集更多的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源,这些信息包括音乐、美术、地理、史政等,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人文大课堂”。信息量加大了,信息和知识紧密结合了,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语文素养都有极大的好处。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适当“冗余”,有利于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消化。语文课堂里的适度“冗余”,既可以避免学生在接受学科重要信息时被各种因素干扰,确保重要信息传递的准确无误、生动形象,也能保证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足够的熏陶和感染。当然,“冗余”并不代表简单重复,“冗余”信息传递时必须条理化,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冗余”方式,不能上课讲到哪里,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信口开河,大话连篇。“冗余”信息也可鼓励学生自主搜寻和积累,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其他文献
初中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许多学生认为几何太抽象难学、几何没有什么实际运用。作为一名教师,面对这些学生的观点,的确应该对现在的数学教学观念进行深刻的反思。《新课程标准》做出了这样的要求: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面对《新课
期刊
【摘 要】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均衡发展。关注后进生,转化后进生,不放弃后进生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面临的课题。在我的教育探索和教学实践中,在培养后进生的良好习惯的养成,促后进生转化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促进后进生自尊、自爱、诚实、自省四方面的养成,收到一定效果。  【关键词】 自尊 自爱 诚实 自省 教育  新课改的目的,在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
期刊
【摘 要】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规范实验演示,训练学生仪器使用技能,培养、锻炼学生自学能力、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意志力,提高团结合作精神和安全意识,并予以考查,从而发展学生的实验综合素质。  【关键词】 中学物理 实验素质  中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实验中包含有丰富的物理思想,做好学生实验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物理问题能力。从教育的发展来看,物理实验教育正发生深刻变化:①
期刊
日常生活中,人们无时不在表达心意、交流情感、传达信息,可见口语交际的重要性。学生要掌握一定的口语交际的技能,养成与口语交往相关的良好习惯及待人处事的交往能力等。口语交际是训练听话、说话能力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双向、甚至多向互动的言语交流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很有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通过具体生动的交际情景,交
期刊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的。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发问是学生动脑的结果,是学生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流露,这种心理将推动学生不断地带着疑问去思考,去掌握知识规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尽量为他们创造发问
期刊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为重要和相当紧迫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而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表现,所以想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造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作文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期刊
1 和学生分享画画的乐趣   一个学生对画画有了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要求学、喜欢学,并坚持学。要想让学生对画画有兴趣,教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带领学生一起寻找画画的快乐。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学习环境的前提,教师的笑脸是学生极大的安慰,是支持学生完成学习的无穷动力。我认为,良好的学习环境主要体现在每一次绘画创作过程中,学生是否开动脑筋、积极地发表意见,能够敢于大胆创新。这样,一人之踊跃,
期刊
好的师生关系像父与子,威严而不失亲密。可以很宠爱自己的孩子,却在关键时刻坚持自己的原则;可以和孩予尽情游戏,又能告诉孩子什么时候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困难;可以和孩子没大没小,但总能用一句话给孩子留下终身的财富,成为永远的后盾。   学校生活中,由于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常常使得班主任成为与学生沟通最多的群体,在强化班主任成为育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其他任课教师因为缺少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成为学生学习生涯的过
期刊
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无疑是极为重要和相当紧迫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