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今天,素质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能力,而想象能力是创新能力的最重要表现,所以想象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提高表达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想象之源,捕捉、创造生活情景中的想象之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想象,养成想象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作文水平,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以下途径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1 在词语积累中想象情景,丰富内涵
中国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抓住每一篇课文中的新词、新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大胆想象,把想象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也训练了思维及习作能力。
我们的语言魅力无限,每一个词就是一个景一幅画,多个词语又能让人创出更丰富的多彩,变化多端的乐章,每天的语言积累给予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积累,给予语言新的生命。我们在进行语言积累训练是可以抓住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启发他们在脑海中呈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例如,在学习“波光粼粼”这个词语时,启发学生想象这个词语令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孩子们在脑海中不断地结合生活实际——平时听到的、看到的类似景象,在脑海中经过加工重新组合成适宜的画卷。有个学生这样描绘脑海中的“波光粼粼”——在一条宽阔的大河上微波在荡漾,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柔波上,霎时间河面上跳跃着许多晶亮的眼睛,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又好似许多鱼儿在水面上欢蹦乱跳。一个简短的四字词语给予了学生自由大胆创造的空间,丰富的想象赋予了词语生动的内涵。
2 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再造想象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的,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阅读,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打好想象作文的基础,具体方法有:
2.1 化文为画,在画中想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课文,教学这些课文试试,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进课文的意境中,根据课文语言进行丰富的想象,化文字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在画中想象,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相应的画面:“蓝天上白云悠悠,天底下碧草无边,远处的小丘上一个个蒙古包里升腾起袅袅的炊烟,一条清澈的小河在缓缓地向前流淌,草地上牛儿肥、马儿壮,时不时还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牧民们骑在马背上,手持马鞭,凝望着一群群的羊儿。”从而实现由文到‘画’的转化,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2.2 空白激疑,拓宽延伸。被称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说:“想象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爱恩斯坦更将它放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我们多彩的人生。找准想象的契机,让真情活水自然流淌,在学习《游园不值》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想象画面练笔的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字上下功夫进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会是什么情景,一开始,孩子们脑海中的满园春色是些各种颜色的花,接着有了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又有了结合前文地面上的青苔……在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中,满园春色在大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透明了。
3 观察生活,放飞想象
想象作文和其他作文一样,它的题材同样来源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源泉,就没有表象和感知,也就没有了创造,想象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干枯,无本之木,必然枯死。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社会,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多阅读课外书籍,充实作文素材,增强感悟力。特别是要人为地创设或捕捉一些情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是学生的想象之火越烧越旺,从而产生种种天方夜谭、奇特怪异的想象。如:看到一个人来去匆匆,我们可以猜测他遇到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会有什么结果,或者他要到哪里做什么事,他会怎样做这件事的,在做这件事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会怎样解决。一句话,生活中充满了想象的事物,只要我们把握机会,加以认真地引导,培养它们细致地观察,大胆地想象,并把观察到的和想象的写下来,学生的想象力一定会提高的。
总之,只要把握好一切教学资源,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当然,引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丰富表象。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特色的而且合理的文章来,作为老师,要具备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情感和谐,要宽容学生的失误,给学生减压、松绑,引导学生放开束缚,大胆想象,标新立异。
1 在词语积累中想象情景,丰富内涵
中国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抓住每一篇课文中的新词、新句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大胆想象,把想象的情景描绘出来,这样,既加深了对词句的积累和运用,也训练了思维及习作能力。
我们的语言魅力无限,每一个词就是一个景一幅画,多个词语又能让人创出更丰富的多彩,变化多端的乐章,每天的语言积累给予我们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理解中想象,在想象中积累,给予语言新的生命。我们在进行语言积累训练是可以抓住机会,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启发他们在脑海中呈现词语所描绘的画面。例如,在学习“波光粼粼”这个词语时,启发学生想象这个词语令你想到了什么画面,孩子们在脑海中不断地结合生活实际——平时听到的、看到的类似景象,在脑海中经过加工重新组合成适宜的画卷。有个学生这样描绘脑海中的“波光粼粼”——在一条宽阔的大河上微波在荡漾,清晨的阳光斜斜地照射在柔波上,霎时间河面上跳跃着许多晶亮的眼睛,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又好似许多鱼儿在水面上欢蹦乱跳。一个简短的四字词语给予了学生自由大胆创造的空间,丰富的想象赋予了词语生动的内涵。
2 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再造想象
教材中的课文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规律、学习能力,经过认真筛选而成的,它本身就是学生习作的范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文的阅读,促进学生想象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打好想象作文的基础,具体方法有:
2.1 化文为画,在画中想象。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形象生动的课文,教学这些课文试试,引导学生把对作者所描述的内容的理解融进课文的意境中,根据课文语言进行丰富的想象,化文字为头脑中活生生的画面,在画中想象,以《草原》一课的教学为例,就可以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使其在头脑中初步形成相应的画面:“蓝天上白云悠悠,天底下碧草无边,远处的小丘上一个个蒙古包里升腾起袅袅的炊烟,一条清澈的小河在缓缓地向前流淌,草地上牛儿肥、马儿壮,时不时还传来鸟儿动听的歌唱,牧民们骑在马背上,手持马鞭,凝望着一群群的羊儿。”从而实现由文到‘画’的转化,长此以往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想象、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2.2 空白激疑,拓宽延伸。被称为创造之父的奥斯本说:“想象是人类能力的试金石。”爱恩斯坦更将它放于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他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没有想象也就没有我们多彩的人生。找准想象的契机,让真情活水自然流淌,在学习《游园不值》时,就可以给学生创设想象画面练笔的环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出”字上下功夫进行探究,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想象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会是什么情景,一开始,孩子们脑海中的满园春色是些各种颜色的花,接着有了可爱的小动物,然后又有了结合前文地面上的青苔……在头脑风暴式的思维碰撞中,满园春色在大家的脑海中逐渐清晰透明了。
3 观察生活,放飞想象
想象作文和其他作文一样,它的题材同样来源于生活,如果离开了生活源泉,就没有表象和感知,也就没有了创造,想象就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干枯,无本之木,必然枯死。因此,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广泛接触大自然、社会,善于观察,分析周围的人、事、物,多阅读课外书籍,充实作文素材,增强感悟力。特别是要人为地创设或捕捉一些情景,全方位、多角度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分析、思考,是学生的想象之火越烧越旺,从而产生种种天方夜谭、奇特怪异的想象。如:看到一个人来去匆匆,我们可以猜测他遇到了什么事,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会有什么结果,或者他要到哪里做什么事,他会怎样做这件事的,在做这件事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他会怎样解决。一句话,生活中充满了想象的事物,只要我们把握机会,加以认真地引导,培养它们细致地观察,大胆地想象,并把观察到的和想象的写下来,学生的想象力一定会提高的。
总之,只要把握好一切教学资源,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学生就能写出优美的文章来。当然,引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要立足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多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生活,积累素材,丰富表象。要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特色的而且合理的文章来,作为老师,要具备开放的现代教育理念,做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情感和谐,要宽容学生的失误,给学生减压、松绑,引导学生放开束缚,大胆想象,标新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