锔瓷匠人的修补时光

来源 :山东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mai1978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锔盆锔碗锔大缸嘞……”上点年纪的人兴许还记得,过去大街小巷里时常响起这样的吆喝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这个老行当如今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在市区一处安静的小院落里,却有一个人热爱并传承着这门即将失传的手艺。
  和想象当中不同,“老手艺人”房钰茗并不是一位雪鬓霜鬟的老人。他今年41岁,曾经是一名机械维修师。房钰茗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收藏紫砂壶,每有损坏总感觉非常心疼,同时也是出于对锔瓷这门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热爱,从2008年起房钰茗便走南闯北,到各地去拜访名师,结合自己多年的维修经验不断摸索,终于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锔瓷工艺。
  摔成两半的瓷碗、掉了把儿的茶壶……来找房钰茗修补的,虽不是一些特别名贵的瓷器,但这些物件却承载着主人浓浓的情感和回忆。对每一件破损的器皿,房钰茗都小心对待,如履薄冰。
  锔瓷是一项颇费工夫的技术活儿。瓷器拿到手要先拼接起来,然后进行固定、构思、钻眼、上钉、抹缝等。单单一枚两三毫米的锔钉,就需要截铜、打样等六道工序,全部由手工完成。对每一件破损的瓷器,房钰茗都当成一件新的艺术品来重新塑造,根据器皿不同、破裂不同、位置不同,精心构思锔钉的合理位置,不仅修复残缺,更为器皿增添一番别样韵味。为此,房钰茗时常忙碌到凌晨两三点。“每当看到瓷器主人失而复得的惊喜表情,就感觉付出多少都是值得的。”房钰茗说。
  如今,房钰茗还在致力于搜集整理与锔瓷有关的历史文献、实物、传统工具等。“这些古老的手工艺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把它们很好地传承下去。”房钰茗表示,如果将来临沂有了民俗博物馆,他愿意将收集到的史料和实物捐赠出去,让更多的市民了解这项传统的手工艺。
其他文献
在山东省德州的禹城市辛寨镇尹庄村,有一个专门为留守儿童开办的学校。“留守学校”及附属幼儿园现如今有学生及学龄前孩子360人,其中孤儿2人,残疾儿童13人,单亲家庭15人,特困家庭50人。  到了学生们放暑假的日子,200余名留守儿童却依旧坚持上课。尽管在校长昝秀萍与其他五位老师的精心关怀下,孩子们暑期的安全像平时一样得到了保障,而且学校也经常组织开展感恩活动,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们能和其他孩子们一样
期刊
清早,出租车司机张师傅便开始忙碌起来,6位操着上海口音的南方人从德州火车站出站口出来。“去宁津多少钱?”“120块钱。”6位上海来的客人搭乘张师傅与他的同伴李师傅的两辆出租车,直奔60公里之外的宁津而去。  宁津,位于山东省最北部,是与河北省接壤的一个小县城。每年秋季是宁津最热闹的时候。街道上,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豪车,如卡宴、宝马、奔驰、奥迪等来回穿梭;大小宾馆,家家爆满,来自天南海北的人皆汇聚于
期刊
3月的天,还是有点冷,但已经遮挡不住四处透出的春意,马炳荃领着孩子们在幼儿园的小操场上玩着“切西瓜”的游戏,“切,切,切西瓜。”孩子们随着马老师用充满稚气的声音兴奋地喊着。马老师从2002年开始成为青岛市区幼儿园的第一名男幼儿老师,即便到了现在,他也是市区仅有的两名男幼儿教师之一。  今年28岁的马老师从事幼教工作已有整整7个年头了。1997年初中毕业选择志愿时,马炳荃报考了首次招收男学生的青岛市
期刊
忙忙碌碌的世间,永远有遵从自己内心节奏的行路者。因为慢,他们落后于时代,却也因此醒目。  生于清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卒于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的木雕工艺大师高应美,在他72年的生命中有17年只做了一件事——为小新村三圣宫雕刻格子门。这扇门至今仍保留在云南的三圣宫里。无论是外国人扛着洋枪来抢,还是土匪来盗,抑或是13辆解放牌卡车来换,都没能将它移出过三圣宫。而与它同时代的门、比它晚很
期刊
济南周边山间近日出现了一支特殊的队伍,6个人加上19匹骡子组成的“马帮”每天驮着沙石来来回回穿梭在山间。6个人全部是来自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的汉人,拥有19匹骡子。  “马帮”是民间对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它是中国西南、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古老的交通运输方式。“马帮”的存在和运作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也构成了一个极为特殊的社会群体。 赶马人中年纪最大的谢先平说,像他们一样把利用骡子运送货物上山当做一种职
期刊
轰鸣的工厂车间里,钢花四溅,他们汗流浃背,脸上被汗水冲出一道道沟壑;炎炎的田间地头,斗笠也遮不住阳光的炙烤,皮肤感受到烈日的滚烫;漆黑的矿井中,要怀着莫大的勇气,才能走完这一段不长的路程……当这一切都随着岁月而逝去,也只有抚摸着泛黄的黑白照片,才能想起色彩绚烂的曾经。  大浪淘沙,剩下的流年旧影里充满了回忆,那是一个工农阶级最为辉煌的时代,一切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的“老职业”都被理想和憧憬所灌溉,跟
期刊
从小唱着《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为祖国献石油》等歌曲长大,看着《火红的年代》《创业》等电影成长,学着“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等课本天天向上,在“工人阶级领导一切的年代”里陶冶,因此,我从小就感到当一名工人的自豪,热爱石油工人、炼钢工人,长大后我也成为一名工人。特别是在博山,这是一座老工业城市,工业文化沧桑厚重,源远流长,见证了我国工业的变迁、发展。对于几十万产业工人来说,他们的劳动热情、创造发明、
期刊
2012年隆冬时节,中国作家协会领导干部会议在北京西山八大处召开。这是我进京工作后第一次参加这类会议,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了铁凝主席。  哦,铁凝!见到端坐主席台正中的她,我首先想到的竟是《哦,香雪》。哪个文学青年又会忘记这篇纯净的小说呢?1982年9月,与我进入大学校门同步,《哦,香雪》在《青年文学》发表了。那个17岁、年龄比我稍长一点的香雪,那个走了30里路、用40个鸡蛋换来泡沫塑料铅笔盒的香雪,
期刊
正是花红柳绿好时光,尤其在农村,在南国北疆的乡村,万物生长体现得最为明显,连空气中萦绕的都是原始的生命气息以及野性的呼唤。麦苗禾苗正郁郁葱葱使劲疯长,条条水渠直通向绿色的田畴,浇灌着怒放的生命;杏花、桃花、油菜花等各种果蔬花朵次第盛开成熟,厚重的土地,本身就是这五彩绚烂的大美之境最担当的底色;湖光山色,波光粼粼,渔网撒向广阔的水面,一次次以优美的弧度收获着沉甸甸的富足。经过严冬漫长的蛰伏,天地生物
期刊
他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却有默默无闻的耕耘;没有名声大噪的欢欣,却有临池不辍的乐趣;没有博大精深的建树,却有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画如其人”,就是说书法、绘画能体现作者的性格、气质、精神面貌乃至人格趣向。于李岩选来说,也恰恰如此。  岩选为人厚道,其书也朴实  他出身教师世家,在偏远农村长大。既秉承了书香门第的灵性与天赋,也生就了沂蒙山人的憨厚与淳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