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我制定的教学核心目标是:体会教育家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智慧;理解孔子论水中所蕴含的道理。通过学生前置性学习,我发现,学生已经了解到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从《论语》中也感受到了孔子的智慧。那么这篇课文的目标是不是已经达到了呢?我把注意力转向文本。
课文非常清楚地写了三个部分内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部分又都指向主体人物——孔子。看来,要想带领学生由淺表式阅读转向体会式阅读,必须先解读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先看赏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又用比拟和排比的手法赞美了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写作意图是什么呢?细读文本,一处伏笔埋在这里: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河畔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说明孔子对“水”特别有兴趣,暗示孔子要借水教导学生。这美好的春光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因而有兴致去讨论“水”的意蕴。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由题入手:谈起“游春”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呢?唤醒学生对于“游春”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孔子这样一位老师,带着弟子们游春,和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又是什么?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后,我用多层次朗读的方法来教学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读,然后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感受春景之美之后,再来悟情。春景是一幅画,可以赏;春景是一首诗,可以读;春景也是一段情,可以悟——你悟出了什么情呢?学生从文字中将大自然和母亲联系起来。大自然和母亲怎么像呢?学生由四个比喻句展开联想,从而体会到大自然如母亲般美丽、无私。此时,配乐朗诵由课文改编的诗,学生由春景移情母亲,情感喷薄而出。
读到这一层次,这是众人眼中的春景。这春景,孔子看见了,弟子看见了,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看见了。但是孔子眼中的春景和众人眼中的春景一样吗?他最关注的是什么?是水!依据是什么?文中有三处提到孔子有意引导弟子们关注水。我想,这一串问题的引领,足以引起学生发现:孔子这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智慧和情操,是旁人无可比拟的!
再看论水。这一段孔子对水的宏论充满智慧和灵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逐句逐句地解读分析,学生势必得到的是碎片化的句段体会。如何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有层次性地深入解读呢?我想,还是要读透文本,找出几句话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君子,是对人格高尚的人的敬称。在孔子眼中,水奔流不息、滋润万物、和顺温柔,拥有似君子般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而穿山岩、凿石壁的水又似乎拥有刚强的一面;水能洗涤污垢,还万物本真,多像教人求真的君子风范!这段话充满人生的大智慧,由此也不难看出,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真君子,才对水有这样的领悟。
第一层阅读,由“水哪里像真君子”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去边读边理解,把想法批注在书上。这一层次意在让学生熟悉文本,大致把水和君子连结起来。
第二层阅读,由老师引领,始终围绕这个主问题深入解读四个句子。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是有德行的人?水哺育一切,永不停息,所以有德行,关联课文中大自然的句段,加深学生对“哺育一切”的理解。为什么说水有情义?“或方或长,流必向下”,抓住一个“或”字,一个“必”字,感悟水适应环境,体察他人的情义。关联写水的诗句:古诗中的水,还是什么形状的?半亩方塘一鉴开、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有志向这一句,有两个字很有力量:穿、凿。你读出了什么感受?播放孔子周游列国的影视录像,体会他乐以忘忧,毫无惧色的胸襟。读到“有情义、有志向”这两句,我想,柔顺和穿凿,本身是相反的两种特性,在“水”身上却高度融合统一,孔子真是有敏锐的洞察力!此处指导学生朗读:刚才看到的水是柔顺的,现在看到的水是刚强的。柔情似水是水,刚强如水也是水。能不能读出水的刚与柔呢?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水的多面性。什么是善施教化?水怎么善施教化呢?原来,水可以还原事物本真洁净的样子,就像老师教会学生去伪存真;文本中有个词“万物入水”, 暗喻老师有教无类的高尚品格。这一句也是将水和孔子本人联系最紧密的一句。学生在理解到这一层意思后,我补充: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诸侯贤者,有贩夫走卒,只要有心求学,孔子都愿意收他为学生。这不正是对“善施教化”的最好注解吗?
第三层阅读,学生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后,已经体会到孔子高尚的品格和大智慧了,这一层再次回归整体,让学生在整体中意识到:要成为君子,最基本的是有德行;然后在环境中磨练出情义和志向;最后,能够感染别人求真求善求美,做到善施教化。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有助于教师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低效的、浅表的、碎片的提问。老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使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考棚小学)
课文非常清楚地写了三个部分内容:赏春、论水、言志。这三个部分又都指向主体人物——孔子。看来,要想带领学生由淺表式阅读转向体会式阅读,必须先解读清楚作者的写作意图。
先看赏春。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泗水河畔迷人的景色,又用比拟和排比的手法赞美了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写作意图是什么呢?细读文本,一处伏笔埋在这里:春天到了,孔子听说泗水河畔正涨春潮,便带着弟子们到泗水河边游玩。说明孔子对“水”特别有兴趣,暗示孔子要借水教导学生。这美好的春光陶冶了师生的情操,因而有兴致去讨论“水”的意蕴。
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我由题入手:谈起“游春”这个话题,你想到了什么呢?唤醒学生对于“游春”的记忆。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孔子这样一位老师,带着弟子们游春,和我们一样的是什么?不一样的又是什么?学生产生阅读兴趣后,我用多层次朗读的方法来教学这一环节。学生先自由读,然后交流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话。感受春景之美之后,再来悟情。春景是一幅画,可以赏;春景是一首诗,可以读;春景也是一段情,可以悟——你悟出了什么情呢?学生从文字中将大自然和母亲联系起来。大自然和母亲怎么像呢?学生由四个比喻句展开联想,从而体会到大自然如母亲般美丽、无私。此时,配乐朗诵由课文改编的诗,学生由春景移情母亲,情感喷薄而出。
读到这一层次,这是众人眼中的春景。这春景,孔子看见了,弟子看见了,来到这里的每一个人都看见了。但是孔子眼中的春景和众人眼中的春景一样吗?他最关注的是什么?是水!依据是什么?文中有三处提到孔子有意引导弟子们关注水。我想,这一串问题的引领,足以引起学生发现:孔子这位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智慧和情操,是旁人无可比拟的!
再看论水。这一段孔子对水的宏论充满智慧和灵性,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如果逐句逐句地解读分析,学生势必得到的是碎片化的句段体会。如何从整体入手,引领学生有层次性地深入解读呢?我想,还是要读透文本,找出几句话的内涵和逻辑关系。君子,是对人格高尚的人的敬称。在孔子眼中,水奔流不息、滋润万物、和顺温柔,拥有似君子般温文尔雅恬淡的性情;而穿山岩、凿石壁的水又似乎拥有刚强的一面;水能洗涤污垢,还万物本真,多像教人求真的君子风范!这段话充满人生的大智慧,由此也不难看出,孔子正是这样一位真君子,才对水有这样的领悟。
第一层阅读,由“水哪里像真君子”问题引领,学生自己去边读边理解,把想法批注在书上。这一层次意在让学生熟悉文本,大致把水和君子连结起来。
第二层阅读,由老师引领,始终围绕这个主问题深入解读四个句子。在你眼中,什么样的人是有德行的人?水哺育一切,永不停息,所以有德行,关联课文中大自然的句段,加深学生对“哺育一切”的理解。为什么说水有情义?“或方或长,流必向下”,抓住一个“或”字,一个“必”字,感悟水适应环境,体察他人的情义。关联写水的诗句:古诗中的水,还是什么形状的?半亩方塘一鉴开、飞流直下三千尺、桃花潭水深千尺……有志向这一句,有两个字很有力量:穿、凿。你读出了什么感受?播放孔子周游列国的影视录像,体会他乐以忘忧,毫无惧色的胸襟。读到“有情义、有志向”这两句,我想,柔顺和穿凿,本身是相反的两种特性,在“水”身上却高度融合统一,孔子真是有敏锐的洞察力!此处指导学生朗读:刚才看到的水是柔顺的,现在看到的水是刚强的。柔情似水是水,刚强如水也是水。能不能读出水的刚与柔呢?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水的多面性。什么是善施教化?水怎么善施教化呢?原来,水可以还原事物本真洁净的样子,就像老师教会学生去伪存真;文本中有个词“万物入水”, 暗喻老师有教无类的高尚品格。这一句也是将水和孔子本人联系最紧密的一句。学生在理解到这一层意思后,我补充: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诸侯贤者,有贩夫走卒,只要有心求学,孔子都愿意收他为学生。这不正是对“善施教化”的最好注解吗?
第三层阅读,学生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后,已经体会到孔子高尚的品格和大智慧了,这一层再次回归整体,让学生在整体中意识到:要成为君子,最基本的是有德行;然后在环境中磨练出情义和志向;最后,能够感染别人求真求善求美,做到善施教化。
正确、深入地解读文本,有助于教师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教学环节,避免了低效的、浅表的、碎片的提问。老师教得清楚,学生学得明白,使学习真正在课堂上发生。
(作者单位:南京市考棚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