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童心"说反文化强权的战斗意义

来源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代统治者都要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文化强权 ,以整齐人心 ,消弭个性。西汉独尊儒术以后 ,儒学具有了文化强权的地位 ,其要旨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一点为宋理学家继承并得到了更明确充分的阐发。理学至宋末、元、明成为官定学术 ,也具有了文化强权的地位。李贽是明代反文化强权的最杰出的思想家 ,其主要武器是自然人性论。这在《童心说》中得到了集中的表现。主“童心”必反“假人”。李贽对假道学的抨击和揭露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All the rulers of the past dynasties must exercise their cultural power in the field of ideology and culture so as to keep people’s hearts and eliminate their individualities. Since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alone Confucianism, Confucianism has the status of cultural power, its essence is to save the natural desires. This is inherited by the Song Neo-Confucianists and has been more clearly and fully elucidated. Neo-Confucianism to the end of the Song Dynasty, Yuan, Ming became official academic, but also has the status of cultural power. Li Xun is the most outstanding thinker in the anti-cultural power of the Ming Dynasty. His main weapon is the theory of natural humanity. This has been concentrated in Childlike Innocence. The main “innocence” will be anti “dummy.” Li Kui’s criticism and revelation of the Taoist school is of great social significance
其他文献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既是物质———技术层面和制度层面的 ,又是精神观念层面的 ,有赖于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独特精神因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丛书》从多角度
道德伦理传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础 ,也是降低社会变革成本的制度保证。没有一致的道德伦理认同就不会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对道德伦理的认同程度决定了市
自从古希腊哲学发韧 ,对于存在者之存在的本质的发问便被放置到对存在者之存在根据 (理由 )的探索之中。在理性本体论产生之后 ,事物存在的“理由”往往是从其合理性方面得到
本文通过考察哲学在当代美国的现状 ,指出美国哲学面临的世纪末困境。这种困境主要表现在 :哲学在美国公共生活中日益下降的地位 ;哲学家在当代美国社会中的尴尬作用 ;当代美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他既高度评价了王阳明及其后学的心学思想,又对王门良知说、“四句教”等学说的理论缺陷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反思,对王学暴露出来的弊端汲汲加以
应用伦理学不是已有伦理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而是在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和科技信息化的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组新兴交叉学科群。应用伦理学运用描述、分析
当代社会心理学内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自然科学观和人文社会科学观。社会心理学的自然科学观是实证主义方法论影响的结果,其特点是:1.重经验事实的积累,轻理论基础的建设;2.过度
美学是在感性现实基础上解决人类生存的方式之一。而人类生存或存在的最基本方面,从根本上来讲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理想作为人类生存的最高目标,是人的生存的终极意义所
期刊
本文分4个部分:1.经典的实用主义。讲述皮尔斯、詹姆士和杜威这三个代表人物的学说,强调他们的自然主义立场和反形而上学唯心论的观点;2.“转向语言”之后的实用主义。介绍20世纪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生产力理论,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定位提供了客观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