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賴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高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显得日益重要。课堂改革的深入致使更多的老师希望在课堂效率的提高上获得研究成果。本文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上进行了初步探讨。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出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在各学科中起着基石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一线,有效的课堂时间就成为了让语文回归正道的关键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自然就成为我们语文人追求的方向。高效的课堂应包括,学生在思考,个体被关注,集体在享受,课堂有朗读、学前有预习。
一、利用课文本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阅读兴趣。
我们经常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带来的是思维的灵动,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利用课文,这要求教师具备深入解读课文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融入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好奇心,对兴趣的激发是有效的,学生的好奇心当然也有赖于教师的好奇心。只有好奇心的激发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这句话正是在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得下功夫,动脑筋。在执教八年级上第二十一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联系到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陋室铭》中对陶渊明的评价,“晋陶渊明独爱菊”。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理想的社会不是已种满菊花的社会,而是桃花。毕竟菊才是他的最爱。”面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却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在觉得这个问题新颖的同时,学生开始思考问题的答案。一生说,桃谐音逃,自然与中心相关,本文主旨即是想逃离战乱生活,过安宁的生活。另一生说,桃木,在神话传说中有辟邪的效果,想来是以此来暗示为什么这儿这样和平,因为这没有邪恶的黑暗统治。看似没有标答的问题,却迎来了学生们灵动的思维。自然这样的课堂,是充满了思维光芒的课堂。一老师在执教八年级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充分抓住了课文中的句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提出让学生来回忆自己问候父母时父母的回答是什么,都只提到了“我身体安好”这一层意思。这样的体验就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作者的父亲要补充后一节自己不好的一面。结合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这句得知作者和父亲很少见面很少沟通,父亲这样的说法其实质是在呼唤自己的儿子能够回来和自己见面。在此处学生的理解就既是基于理性的思维,更有感性的体会。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味的语文课堂,学生愿意思考的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充分体验语文魅力的课堂,自然这样的课堂才能算高效的课堂。
二、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参与者。
课堂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应有知识的接受。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讲完,而是关注我们讲的学生是否接受到了。进入初中我们发现,青春期的孩子从初一到初三在课堂上他们越来越沉默。面对部分学生的沉默如果我们忽视,课堂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关注学生我们应该做到首先,对于问题的难度,学生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样的问题针对什么层次的学生,做到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学生因回答不了问题的尴尬和老师等待学生思考浪费的课堂时间。其次帮助学生营造积极回答问题的氛围。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和课内分不开,课堂文言文的学习既是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摒弃了重教师输入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而是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文言文学习时每个小组当堂翻译文言字词,可合作分享,遇到困难的字词首先猜想,然后咨询老师,但前提是必须对疑惑处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此方式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言能力,也缩短了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最后,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准确地鼓励也是关注学生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光芒并给予及时有效地肯定,教师要做到不乱肯定,简单的好或不错其传达的信息是教师未能准确理解到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教师的评价应来自于学生本身的问题或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参与课堂。
三、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是必要的。
朗读教学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觉、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想朗读在此的意义是需要让学生具备用声音转换书面文字语言以声释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也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追求教学改革的创新上,我们不能一味摒弃否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当需要学生感知人物心理活动时,这时理性地分析重要同时语言的感悟能力更是重要。这样的感悟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神秘的“语感”。在执教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时,由于本单元时诗歌,因此我在班上举办了诗歌朗诵比赛,要求是诗歌来自于本单元。在验收成果前,我曾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吃不透文本的情况,如果真是这样我还必须重新再讲一遍,对于课堂效率来说这是不好的。但结果令人惊喜,学生在收集资料,询问老师,走入情境的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的要求。因此,郎朗读书声,是校园的声音更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声音。宋朝周密提到“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话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四、教学过程也是集体的享受过程。
动静结合方能使课堂妙趣横生。静当然指专注地思考,动则指学生会心的笑声。我一直认为没有笑容的语文课堂是不成功的语文课堂,这要求教师在严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直击学生心里的共鸣。比如在知识点的举例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上学生的特征,抓住其特征进行分析例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在知识上找到与学生生活的共通之处,毕竟语文也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共鸣会让学生能感知,能体会,当对难以捉摸的内容有了细腻的体会时自然是学生会心微笑的时候。
五、学生充分的预习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
要求学生读课文进行充分地预习,相信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做,在做的过程中达到的效果却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应是教师预设好的,比如,在安排学生预习时,我的要求是,勾画生字词,标注段落,在每一课的标题处写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只需写一两句话则可。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的检测。生字词的考察,理解的分享所花时间不多,却既能促读又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向有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对比课堂教学之后。因此,学前预习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地,愉悦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和教师的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
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出要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在各学科中起着基石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能为学好其他学科打好基础。因此,在教学一线,有效的课堂时间就成为了让语文回归正道的关键点,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自然就成为我们语文人追求的方向。高效的课堂应包括,学生在思考,个体被关注,集体在享受,课堂有朗读、学前有预习。
一、利用课文本身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提高阅读兴趣。
我们经常提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主动学习带来的是思维的灵动,认知能力的发展。能够利用课文,这要求教师具备深入解读课文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融入每一次的课堂教学中。好奇心,对兴趣的激发是有效的,学生的好奇心当然也有赖于教师的好奇心。只有好奇心的激发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19世纪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听你所教的东西。”这句话正是在提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得下功夫,动脑筋。在执教八年级上第二十一课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联系到陶渊明的《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陋室铭》中对陶渊明的评价,“晋陶渊明独爱菊”。我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陶渊明笔下理想的社会不是已种满菊花的社会,而是桃花。毕竟菊才是他的最爱。”面对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却彻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热情。在觉得这个问题新颖的同时,学生开始思考问题的答案。一生说,桃谐音逃,自然与中心相关,本文主旨即是想逃离战乱生活,过安宁的生活。另一生说,桃木,在神话传说中有辟邪的效果,想来是以此来暗示为什么这儿这样和平,因为这没有邪恶的黑暗统治。看似没有标答的问题,却迎来了学生们灵动的思维。自然这样的课堂,是充满了思维光芒的课堂。一老师在执教八年级上朱自清的《背影》时充分抓住了课文中的句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的特点进行教学,教师提出让学生来回忆自己问候父母时父母的回答是什么,都只提到了“我身体安好”这一层意思。这样的体验就激起了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作者的父亲要补充后一节自己不好的一面。结合着“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这句得知作者和父亲很少见面很少沟通,父亲这样的说法其实质是在呼唤自己的儿子能够回来和自己见面。在此处学生的理解就既是基于理性的思维,更有感性的体会。我想这样的语文课堂才是有味的语文课堂,学生愿意思考的课堂才是真正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充分体验语文魅力的课堂,自然这样的课堂才能算高效的课堂。
二、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参与者。
课堂不仅有知识的传递,更应有知识的接受。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不是讲完,而是关注我们讲的学生是否接受到了。进入初中我们发现,青春期的孩子从初一到初三在课堂上他们越来越沉默。面对部分学生的沉默如果我们忽视,课堂效率就会大大降低。关注学生我们应该做到首先,对于问题的难度,学生的能力做到心中有数。什么样的问题针对什么层次的学生,做到这样我们可以避免学生因回答不了问题的尴尬和老师等待学生思考浪费的课堂时间。其次帮助学生营造积极回答问题的氛围。比如在文言文的教学中,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和课内分不开,课堂文言文的学习既是积累重要实词和虚词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因此,我摒弃了重教师输入的文言文教学方式,而是把思考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在文言文学习时每个小组当堂翻译文言字词,可合作分享,遇到困难的字词首先猜想,然后咨询老师,但前提是必须对疑惑处要说出自己的猜想。此方式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文言能力,也缩短了学习文言文的时间。最后,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准确地鼓励也是关注学生的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光芒并给予及时有效地肯定,教师要做到不乱肯定,简单的好或不错其传达的信息是教师未能准确理解到学生所表达的意思,教师的评价应来自于学生本身的问题或答案。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了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参与课堂。
三、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是必要的。
朗读教学是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它是一种以读为表现形式的对学习对象进行感知、记忆、思想、想象,同时伴有情感发生的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复杂心理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觉、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我想朗读在此的意义是需要让学生具备用声音转换书面文字语言以声释义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具备也是语文能力的集中体现。因此,在追求教学改革的创新上,我们不能一味摒弃否定,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必要的。在教学过程中,当需要学生感知人物心理活动时,这时理性地分析重要同时语言的感悟能力更是重要。这样的感悟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神秘的“语感”。在执教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时,由于本单元时诗歌,因此我在班上举办了诗歌朗诵比赛,要求是诗歌来自于本单元。在验收成果前,我曾担心这样会不会造成学生吃不透文本的情况,如果真是这样我还必须重新再讲一遍,对于课堂效率来说这是不好的。但结果令人惊喜,学生在收集资料,询问老师,走入情境的过程中对诗歌的理解远远超过了对他们的要求。因此,郎朗读书声,是校园的声音更是我们语文课堂的声音。宋朝周密提到“三分诗,七分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样的话是古人的智慧,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四、教学过程也是集体的享受过程。
动静结合方能使课堂妙趣横生。静当然指专注地思考,动则指学生会心的笑声。我一直认为没有笑容的语文课堂是不成功的语文课堂,这要求教师在严肃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直击学生心里的共鸣。比如在知识点的举例上,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班上学生的特征,抓住其特征进行分析例证。善于利用学生的生活,在知识上找到与学生生活的共通之处,毕竟语文也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共鸣会让学生能感知,能体会,当对难以捉摸的内容有了细腻的体会时自然是学生会心微笑的时候。
五、学生充分的预习是保证课堂效率的前提。
要求学生读课文进行充分地预习,相信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会做,在做的过程中达到的效果却是良莠不齐。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安排学生预习时要有明确的目标,当然这个目标应是教师预设好的,比如,在安排学生预习时,我的要求是,勾画生字词,标注段落,在每一课的标题处写上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只需写一两句话则可。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便是教师的检测。生字词的考察,理解的分享所花时间不多,却既能促读又能让他们对自己的理解能力,理解方向有个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在对比课堂教学之后。因此,学前预习是重要的更是必要的。
总之,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特定年龄阶段的心理需求,不断调整教学方式,进行深入地,愉悦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正确的学习技巧,让学生和教师的每一份付出都有收获。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