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这门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下逐渐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学习音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陶冶情操。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下,学生不僅要成绩好,要多才多艺,还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而这些要求也间接地推动了音乐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培养;策略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如何用音乐表达情感,怎样体会音乐的美,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初中音乐的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音乐的学习是离不开乐感的培养的。只有会听音乐,学生才能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从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学习成长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改变教学方式,注重理论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课往往不受重视,而且时常发生音乐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情况,这导致学生的乐理知识匮乏,学生在音乐课上不够认真,最后导致音乐课堂相对混乱。而部分教师对待音乐课的态度不够认真,上课过程就是走形式,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乐理知识,没有进行及时沟通,这就造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的地位下降。而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的社会背景下,音乐课逐渐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身体健康、成绩优异,还要学生多才多艺,这种社会环境下就凸显出音乐课的重要性了。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多数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唱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魅力。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要从以前的唱歌形式转变成讲课形式,而且让学生回到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作者阿炳和创作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及对乐器二胡进行适当的讲解,在欣赏完音乐后,可以让学生说出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把握音准、节奏,并在歌唱练习中有重要作用。
二、听觉能力的培养
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只有会听音乐才能会唱,所以在音乐课堂上,要将“听”作为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提升审美,感知音乐的魅力,还能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所以会听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前提。而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让学生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拓宽学生的聆听范围,让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且学生在初听音乐时,只是单纯认为好听,当学生反复听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感知作者的情绪起伏。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定期举办音乐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多角度体会音乐的魅力。
三、创建适合的音乐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基本是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放一些教材上的曲目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模拟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有更强的代入感,更容易把握音乐的旋律,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学唱《歌唱祖国》时,教师首先多放几遍原唱,通过播放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原唱的声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唱歌,教师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的乐感。
四、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位置不可转变,而每个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不同能力进行分组,一些简单的音乐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自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且经过分组,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学生也会更加大胆的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茉莉花》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教师可以对歌曲所涉及的音乐知识进行提问,比如,歌曲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歌曲属于什么风格、演唱特点有哪些等,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音乐作品,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然后带着结论去听第二遍对初步结论进行补充,最后才是教师的讲解释疑。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的音乐教育重在乐感的养成,这是提升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借此来培养学生乐感。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探索[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3):47-48.
[2]朱瑛琪.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1(01):83-84.
[3]葛江云.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11):164-165.
关键词:初中音乐;乐感培养;策略
音乐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如何用音乐表达情感,怎样体会音乐的美,这些都是需要学习的。初中音乐的教学更注重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而音乐的学习是离不开乐感的培养的。只有会听音乐,学生才能学会用音乐表达情感、学会感受音乐的力量,从中体会到积极乐观的情绪,对学习成长都有着重要影响。
一、改变教学方式,注重理论学习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课往往不受重视,而且时常发生音乐课改上其他文化课的情况,这导致学生的乐理知识匮乏,学生在音乐课上不够认真,最后导致音乐课堂相对混乱。而部分教师对待音乐课的态度不够认真,上课过程就是走形式,对于学生是否掌握了乐理知识,没有进行及时沟通,这就造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的地位下降。而在素质教育不断完善的社会背景下,音乐课逐渐受到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同时要求学生不仅要身体健康、成绩优异,还要学生多才多艺,这种社会环境下就凸显出音乐课的重要性了。但是传统的音乐教学形式多数是教师带着学生进行唱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不到音乐的魅力。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形式,要从以前的唱歌形式转变成讲课形式,而且让学生回到主体位置,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潜力。例如,在《二泉映月》的欣赏课中,教师可以将作者阿炳和创作背景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以及对乐器二胡进行适当的讲解,在欣赏完音乐后,可以让学生说出在欣赏过程中体会到的情感。通过欣赏,可以让学生准确的把握音准、节奏,并在歌唱练习中有重要作用。
二、听觉能力的培养
听是音乐学习的主要方式,人们只有会听音乐才能会唱,所以在音乐课堂上,要将“听”作为中心。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提升审美,感知音乐的魅力,还能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情感,所以会听音乐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前提。而音乐的风格多种多样,教师应该让学生聆听各种风格的音乐,拓宽学生的聆听范围,让学生喜欢听音乐。而且学生在初听音乐时,只是单纯认为好听,当学生反复听的时候,就能体会到旋律和节奏的变化,以及感知作者的情绪起伏。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才是主体,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进行鉴赏,教师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定期举办音乐实践活动,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式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多角度体会音乐的魅力。
三、创建适合的音乐情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音乐课的教学模式单一,基本是教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放一些教材上的曲目给学生听,这样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较低。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课堂。在课堂上教师要能根据不同的音乐作品,模拟出合适的情境,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时有更强的代入感,更容易把握音乐的旋律,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例如,学唱《歌唱祖国》时,教师首先多放几遍原唱,通过播放网络上的视频资源配合原唱的声音,让学生更好地融入歌曲的学习中,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唱歌,教师要起到示范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音乐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进而更加高效的提升学生的乐感。
四、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位置不可转变,而每个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根据不同能力进行分组,一些简单的音乐问题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解决,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自身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时,还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解决。而且经过分组,教师可以更好地与学生互动,学生也会更加大胆的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想法。例如,在《茉莉花》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熟悉歌曲旋律,然后让学生对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教师可以对歌曲所涉及的音乐知识进行提问,比如,歌曲的节奏是什么样的、歌曲属于什么风格、演唱特点有哪些等,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类型,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音乐作品,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然后带着结论去听第二遍对初步结论进行补充,最后才是教师的讲解释疑。用问题去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思考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五、结语
总而言之,初中的音乐教育重在乐感的养成,这是提升学生审美和鉴赏能力的基础,教师可以通过改变教学模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借此来培养学生乐感。
参考文献:
[1]刘晓丽.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乐感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探索[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1(03):47-48.
[2]朱瑛琪.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与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J].求知导刊,2021(01):83-84.
[3]葛江云.浅析初中音乐教学中乐感及鉴赏能力的培养[J].北方音乐,2019,39(11):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