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李白的《将进酒》是高二选修教材里的一首古代诗歌。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不平之气。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通过本诗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鉴赏诗歌时有法可循,进而能做到举一反三。
【关键词】鉴赏诗歌 教法和学法
1.教材分析
李白的《将进酒》是高二选修教材里的一首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旨趣跟《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些相似,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不平之气。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2.学情分析
学习《将进酒》之前,学生也学过不少古代诗歌,但是,让学生自己去鉴赏一首诗时,学生往往还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理解诗的大意及情感。鉴于此,我就想通过本诗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鉴赏诗歌时有法可循,进而能做到举一反三。
3.为什么这样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基于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我把本课的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诗,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以求达到教法指路的目的。这也是我把它设为教学重点的原因。
4.分析教法及学法
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老师的教法就应该是学生的学法。所以,老师在设计教法时就应该本着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做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境界。下面,我就把具体做法展示给各位老师,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5.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5.1 情感激趣,导入新课。由李白与酒相关的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如此导入是想尽快打开学生思维,饮酒是本诗的主要内容,能尽快切入文本。
5.2 诵读涵咏,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其次,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人是怎样饮酒的?
(3)为什么这样饮酒,内心什么感受?
这三个问题与鉴赏诗歌的三步走法相契合。
(1)叙述主体是什么(从人、事、物、景入手)?
(2)诗歌是如何具体描述主体的(具体内容及写作手法)?
(3)为什么这样来描述(是“言志”“言情”的需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过程。让学生动脑与动口相结合,采用名家范读、学生默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用真情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一步步引导学生体味出诗歌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老师只适时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法即学法的理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诵读贯穿三个问题中,充分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
5.3 体味诗歌情感,了解诗人形象。设计意图:中国古代诗歌中抒发愁情的诗不少,但诗人的个性不同,情感的区分也更细化。所以,再读诗歌,再次体味诗歌情感,我们就不难体会出与众不同的“李白式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对李白就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5.4 归纳总结,教法指路。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回扣目标,加深学生印象,也为下面的拓展铺路。
5.5 拓展延伸,检验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三步走法”的掌握运用。
【关键词】鉴赏诗歌 教法和学法
1.教材分析
李白的《将进酒》是高二选修教材里的一首古代诗歌。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李白的《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的旨趣跟《梦游天姥吟留别》有些相似,它着力刻画的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是借劝酒为名吐胸中不平之气。全诗的基调是豪放的,但思想感情却十分复杂。诵读时应当伴随着诗人感情的发展变化,适当地变换声调和节奏,力求再现诗人的形象。
2.学情分析
学习《将进酒》之前,学生也学过不少古代诗歌,但是,让学生自己去鉴赏一首诗时,学生往往还是不知从哪里下手,不理解诗的大意及情感。鉴于此,我就想通过本诗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些规律性的方法,让学生自己鉴赏诗歌时有法可循,进而能做到举一反三。
3.为什么这样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基于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了解,我把本课的主要目标确定为:通过学习本诗,教给学生解读诗歌的方法,以求达到教法指路的目的。这也是我把它设为教学重点的原因。
4.分析教法及学法
我个人认为,在课堂上,老师的教法就应该是学生的学法。所以,老师在设计教法时就应该本着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做到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教是为了不教”境界。下面,我就把具体做法展示给各位老师,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5.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
5.1 情感激趣,导入新课。由李白与酒相关的诗导入新课设计意图:如此导入是想尽快打开学生思维,饮酒是本诗的主要内容,能尽快切入文本。
5.2 诵读涵咏,整体感知。首先,听录音朗读,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其次,自由朗读,思考三个问题:
(1)本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诗人是怎样饮酒的?
(3)为什么这样饮酒,内心什么感受?
这三个问题与鉴赏诗歌的三步走法相契合。
(1)叙述主体是什么(从人、事、物、景入手)?
(2)诗歌是如何具体描述主体的(具体内容及写作手法)?
(3)为什么这样来描述(是“言志”“言情”的需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的过程。让学生动脑与动口相结合,采用名家范读、学生默读、个别朗读、学生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诵读,用真情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一步步引导学生体味出诗歌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的情感变化。老师只适时启发点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教法即学法的理念,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学习方法。多种形式的诵读贯穿三个问题中,充分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
5.3 体味诗歌情感,了解诗人形象。设计意图:中国古代诗歌中抒发愁情的诗不少,但诗人的个性不同,情感的区分也更细化。所以,再读诗歌,再次体味诗歌情感,我们就不难体会出与众不同的“李白式悲哀”——悲而能壮,哀而不伤。极愤慨而又极豪放。对李白就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
5.4 归纳总结,教法指路。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回扣目标,加深学生印象,也为下面的拓展铺路。
5.5 拓展延伸,检验学生对“鉴赏诗歌的三步走法”的掌握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