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压力下的执着坚守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01260515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单从题目上看,这篇小说就够新颖别致的了。在已经习惯于男高女矮结合的现实社会中,特别是以团结大楼几十户住家的世俗眼光看来,这个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实属“另类”,因为这一对夫妇的身材、相貌都很不成比例:女高男矮、女瘦男胖。不过,题目只是小说魅力的一个窗口,读完掩卷,不仅为习惯性偏见的冷似利刃与文革动乱期间的打击摧残感到吃惊,为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在双重压力叠加下的执着坚守深深震撼,同时也不得不佩服作家洞察世事的“火眼金睛”,对市侩污浊心理剖析的细致入微。
  小说的第一部分看上去似乎是题外话,其实不然。它揭示了“习惯”这一常挂在嘴边却不为人们所看重的无形力量的巨大,是民族劣根性在社会大环境中的表现,同时又引出了因习惯而受到伤害的主人公夫妇,可谓一箭双雕。正如作家所言:“世界万事万物中,它(习惯)无所不在。别看它不是必须恪守的法定规条,惹上它照旧叫你麻烦和倒霉。”故事也因此展开,作家选取角度之巧妙、构思布局之缜密,由此可见一斑。
  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与团结大楼里的住户只是普通的邻里关系,但是“自从他俩结婚时搬进这大楼,楼里的老住户无不抛以好奇莫解的目光”。于是,这些无聊的人们“议论纷纷”、
  “指指画画”,连孩子们也受到影响,“一见到他俩就哄笑、叫喊”。最为突出的是裁缝老婆,这位“精力充裕”,“最喜欢刺探别人家里的私事和隐秘”,“专好说长道短的女人”,因为“无法获知这对天天在眼前走来走去的怪夫妻结合的缘由”而十分苦恼,经过苦苦琢磨,“终于想出一条最能说服人的道理:夫妻俩中,必定一方有某种生理缺陷”。可是,高女人怀孕了,生孩子了,这无疑给裁缝老婆当头一棒。事情到此本来可以结束,但是裁缝老婆不搞个水落石出绝不甘心,这个谜终于因为她“荣升”为“团结大院的街道居民代表”解开了。原来“矮男人是研究所总工程师”,工资达一百八十元之多”,要知道,文革之前,一般工作人员的工资也就在四五十元左右吧。高女人呢,“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化验员”。裁缝老婆好气,她气那高女人凭什么如此“命好有福”,凭什么能这般享受,于是,她谈论起来,那“语调中往往带一股气”。裁缝老婆因为有气而心生嫉妒,因为嫉妒便要出心中那股气。
  机会来了,“文革”开始了。如果说,单纯的世俗偏见还不至于对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构成多大的打击,但是有着阴暗心理的小市民借着“文革”的大势,无端报复,原先无聊的嘲讽升级到恶毒攻击的地步,这种一加一的压力就远远地大于二了,最为可怕的场面终于出现。你看,研究所的那些造反派们要在团结大楼院里批斗那位矮个子总工程师,裁缝老婆自认为可以痛痛快快地出一口气了。于是,她“忙里忙外”,“真像她家办喜事一样”。在批斗会快要冷场的时候,裁缝老婆借着势头提出了“你为什么要嫁给他”这个十分荒唐可笑的问题,使得批斗会又一次掀起了高潮。结局当然是矮男人被押走,“一直没放回来”。
  然而,这对夫妇俩恩爱得很。不要说小说开端写着他俩“总在一起,形影不离”。就是在批斗会上,当裁缝老婆大声责问,团结大楼里的几个婆娘也上阵助威时,高女人却什么都没有说,只是“眼里闪出一股傲岸、嘲讽、倔犟的光芒”。即使在矮男人被投进监狱后,“她(高女人)默默过着寂寞又沉重的日子”,“依旧不声不响地生活”,静静地坚强地等待着矮丈夫的回来,让裁缝老婆说高女人会改嫁的断言又一次落了空。当矮男人从监狱放回来后,俩人依然是“一起上班,一起下班回家,一切如旧”。
  他们真的是那种受了强烈刺激而不为所动的铁石心肠吗?肯定不是。他们是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有感情、会思维,怎么会听不见、看不到?其实,这夫妇俩很善良很宽容的。孩子们曾经当着他们的面喊“扁担长,板凳宽……”,“他俩似乎闻如未闻,对孩子们的哄闹从不发火,也不搭理”。他们没有选择用语言回击,而是用行动告诉团结大楼里的那些人,经历了风雨坎坷的他们会更加懂得珍惜彼此,会一如既往地执着坚守,他们永远是相濡以沫的好夫妻。行动才是抗争不公正待遇最明智的回答。特别在高女人去世以后,矮丈夫打伞去上班时,“仍旧高举着伞”,以致使“人们有种奇妙的感觉,觉得那伞下好像有长长一大块空间,空空的,世界上任什么东西也填补不上”。相信每个读者读到此处,矮丈夫那习惯性的动作会令人感动得唏嘘涕零,也给小说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空间。说含蓄隽永、余味无穷,并非夸张。
  这篇小说写于1982年,距离现在已经三十余年,但在物质极大丰富、精神道德滑坡的今天仍然有很深刻的教育意义。小市民意识以及在这种意识之下的并不光明磊落的语言行动还充斥着我们的生活空间,因此,有必要把“高女人”和“矮丈夫”的故事从“团结大楼”里剥离出来,放到现实的大背景中去,让这样的悲剧和闹剧不再重演,让那些卑劣肮脏之心理缺少滋生的土壤,也让所有的“高女人”和她们的“矮丈夫”们永远地过上长相厮守的安静平和日子。这,也许才是作家写作的初衷。
其他文献
讲评课的实效性至关重要。笔者以为讲评课应按照呈现、诊断、矫治、巩固的形式进行,先是呈现学生的典型答案,展示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诊断,查找问题所在;再次,组织学生进行矫治,归纳出如何规避错误的方法策略;最后,再进行同类试题的巩固训练,提高学生的课堂达成度。  一、课例分析  第一步:原题再现。  越中览古【唐】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
期刊
语文教材对选文的要求是“文质兼美”,选文的语言表达要规范优美、合乎语法、生动形象。通过组织学生学习语法、修辞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选文的思想情感要向善、向美。语文中的阅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语文的阅读要对学生进行心灵的唤醒、思想的滋养、精神的洗涤、审美的熏陶,要立足学生成长本位,从生命的高度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教材中的文言文是古人用文言这种书面语写成的文章,是古人用来描摹现实
期刊
高三阶段,高考的压力逐渐增加,原本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堂演变成循环往复的讲、练、考,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高三语文到底该如何教?高三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高三语文课堂教学?也许只有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勇气和智慧,才能迎来真正的语文课堂。  一、“沉稳”与“灵动”  特级教师袁卫星在谈论文言文教学时曾说过,教学要有“山的沉稳”和“水的灵动”。而如今高三语文教学呈现的状态是“沉稳
期刊
狄德罗曾说过“感情淡薄使人平庸”。我国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则把教育与情感的关系比喻为池塘和水的关系,认为池塘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同样提出了“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如果没有探求知识的欲望,没有积极主动的热情,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即没有良好的情感态度,要想学好语文是绝对不可能的。  情感教育,是指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产生主观
期刊
迟子建的小说《日落碗窑》充满理想和爱的温情,十岁的关小明的梦想是要把冰溜儿(狗名)驯成会演马戏、能顶碗的狗,自己成为让人羡慕的马戏演员;关老爷子的理想是寻回年轻时的旧梦,在砖的往事后烧出自证的碗来;王张罗“借”这些梦想的好运,也终于盼来了难得的儿子。  一、人生舞台上的小小梦想  1童年时的如幻梦想  小说以关小明观看完马戏团的演出之后,突发奇想地训练自家的狗,励志要当一名出色的马戏演员开始,这也
期刊
接受美学提倡将读者放在主体的地位,宣扬的是一种读者中心论的思想,文学作品是为读者而写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主旨、思想、情感跟读者的思维过程是相关的,而不是将一种文学作品固有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接受美学应用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教学之中,就是让学生自己在欣赏的过程中去领悟诗词所带来的魅力,古诗词中通常用到的留白是与接受美学的宗旨相一致的,古诗词中的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因此,学生在进行古诗词学习的
期刊
《断魂枪》是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是老舍写得很精彩的短篇小说,小说讲的是三个拳师的故事:一个是沙子龙,保守愚顽,会六十四路断魂枪,威震西北,没遇见过敌手;一个是沙子龙的大徒弟王三胜,鲁莽气盛,一身武艺,只能去摆场子、混日子;一个是孙长者,武林名家深藏不露,刚直锐进。三个人物性格各异,反差极强,练武之人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外形和动作,所以,作者在小说中没有多少人物心理的描写,连对话也很少,很简
期刊
世界文学长廊里,文学大师层出不穷,各有各的风格,写文章的技巧却是共通的。欧·亨利以擅长小说结尾闻名遐迩,美国文学界称之为“欧·亨利式的结尾”。他的文章结尾之所以能有这样的魅力,其中一个重要技巧是他善于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做好铺垫,勾勒矛盾,最后在结尾处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禁令人拍案称奇。这主要得力于伏笔的运用。
期刊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而当代高中生普遍对古文缺少兴趣。笔者尝试将《赤壁赋》作为剧本的来源,将之变成有声、有色、可看、可感的电影,给经典古文穿上时髦的外套。  一、活动准备  学生一听“拍电影”,马上就来劲了,但要把传统篇目上成时髦的活动体验课,课前的功夫可不能少下。在提出认真预习课文,熟悉理解课文内容的要求之外,笔者把学生分成了几个
期刊
叶圣陶先生说:“练习作文是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这是一种理想,理想的作文教学不以培养作家为目的,不以应付考试为目标,而是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思维活动”,要通过写作让人在精神上站立起来,在写作中学习人与人的交流,让写作成为一种终身受用的技能。  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面临升学的压力,不得不功利地努力提高学生作文的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