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化加剧、文化研究兴盛的“后理论”时代,出现的“80后”、“90后”与社会人口老龄化等现象重新分配了社会文化权力空间。年龄差异造成控制社会权力不均衡的代际矛盾问题,日益成为文化政治关注的一个维度。代际权力关系复杂,存在代际差异形成的原因、特点,代际差异能否弥合,怎样弥合等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代际政治的概念辨析、代际空间争夺的理论表征特点和建构新的代际空间实践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代际政治的概念界定
代际政治作为文化政治的一个方面,是代与代之间所形成的文化权力关系。理解代际政治,首先要把握代际中“代”的含义,此处的“代”,不能仅仅运用其生物学上的实体概念,而更应该指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
从研究对象代际政治中“代”的外延、范围方面来看。有论者指出要用动态的、过程的观点研究代的概念,所有的代不可避免地都有伴随时空变化的进场、在场、退场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代际关系由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场各代与已退场和将进场的各代的关系构成。代的在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生活着、活动着的代,是现实地存在着的代”[1](P31)。代的退场和代的进场分别指向“过去生存时空”和“未来生存时空”。因此,代际政治涉及现实生存时空各代与过去生存时空、未来生存时空各代的权力关系,以及现实生存时空中各代之间的权力关系。
从时空两方面即历时与共时态中作了宏观的明确之后,接下来从代际政治中“代”的内涵方面来阐释。代际之间的差异可以称之为代沟,代沟是由于“代”的本质内涵的差异而形成的。周怡认为:“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2]代沟概念可以由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来界定,最终体现在主体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那么,我们认为在代际政治中,“代”与“代”的区别标准,就是主体在现实存在语境中建构的整体文化思想观念和行为体系,包括价值观、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纵观中西方纷繁错综的代际演变逻辑,嬗变过程中矛盾更多聚焦于“在场”代际裂隙间权力的互动转移,现实生存时空中青年与老辈关于多元化文化权力认同与抵抗现象是代际政治研究的侧重领域。
二、代际空间与理论表征
代际的差异可以归类把握社会群体特征,但也带来对社会空间中群体的管理、监视和控制,出现代际之间争夺社会文化空间的主导权问题。人类创造的空间对于人类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掌握和利用空间的力量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社会空间的“分解和重组”可以成为代际关系中解构不合理现象的重要策略。从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社会空间”,到福柯形成了关于知识、权力和空间关系的权力论的空间理论,空间具有了隐喻政治权力的内涵,成为了权力争夺的场所和对象。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重置交织抵抗与认同,抵抗与认同又是辩证统一的,抵抗中内含着认同,认同中又存在着抵抗的因子,代际权力关系在这种空间的争夺中具有其特点。
第一,代际空间抵抗的悖论性。对于青年来说,自身不可逃避地要成为自己曾经努力抵抗的对象。对于老辈来说,自我不懈地批判的对象如同过去的自己,这种对抗塑造着荒诞的循环怪圈。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人类生活的历史阶段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文化,即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学识渊博、具有权威的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与长辈都向自己的同辈人学习;后喻文化,指长辈要向晚辈学习。从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阶段,社会文化主导权发生了位移,“我们今天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3](P27,98)。在历史进程中,不管你如何去抵制和反抗都无法更改晚辈即将掌握着社会文化权威的事实。
第二,代际空间认同的流变性。一方面,从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来看,大致相同的年龄群体会因为面对相似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经验而形成群体的认同、归属感,然而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因为年龄的持续变化和维系群体间文化空间的改变,就会打破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平衡共生的局面形成新的认同群体。年龄认同群体的界限在发展互渗中容易模糊难辨,但这一客观的流变趋势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从单个群体内部来看,由于年龄流变等原因,个体会与所在群体产生文化冲突从而转变到本群体的对立面。对于对象越是激烈的抵抗,就会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关注,逐渐地受到其抵抗文化的无形渗透,从而归属其所抵抗的对象。“80后”写手很快成为被效仿、推崇、追求的对象,构成对其他“80后”的“潜在写作”群体的控制。
第三,代际场域中身体的表演性。身体是年龄成长过程重要的规训对象,由弱到强,再到衰老的身体在代际关系的转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和影响了代际场域中的权力重组。福柯指出身体参与到政治领域并且受到权力的规训,迈克·费瑟斯通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指出内在身体为外在身体服务,外在身体的规划与设计成为关注焦点。“80后”、“90后”群体表演身体的文化政治功能,他们出入于健身房、美容中心等诸多场所,通过文身、染发、奇装异服夺取视觉聚焦,宣扬青春活力,展现独特的青年文化符号。
三、建构代际新空间的实践
代际空间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呈现,而社会生活中代际双方旷日持久的空间争夺,到了近代社会才开始得到重视。索亚认为西方的现代性过程是时空共同规划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启蒙现代性也是在全球地理格局的转变过程中孕育。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东渐使得中国人思想解放,旧有的封建体制在科学与民主中走向崩溃,僵化的人际伦理关系转向松动。那么,建构代际新场域的实践活动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在“后喻时代”的场域中代际双方权力话语逆转。从五四时期经过“文革”期间,到新世纪,在文学想象和现实活动中青年实践着改变既有的生存空间。
在文学向度,选择文学路径实践对代际权力关系的反思,借助叙事话语颠覆“父亲”权威。文学中出现关于“无父”乃至“弑父”的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自己身份的不断确认,这可谓是代际冲突在文学中的呈现、延展。关于父子冲突的“弑父”思想在西方文学中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与戏剧发端,时至今日从未间断过。而受到儒家伦理浸润的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孝敬”的思想,直到清末民初乃至五四运动之后,“弑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爆发。现代作家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描写了接受新思想的青年与保守僵化封建家长权威的冲突与对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重点讲述了青年一代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旧规范、旧体制的反抗。曹禺《雷雨》令人深思的悲剧性结局有力地冲击了家长权威。当代著作如《倚天屠龙记》、《沧浪之水》、《许三观卖血记》等都存在“弑父”叙事思想。以《三重门》为代表的“80后”系列青春文学,其中多数人物都表演着叛逆的形象。在现实向度,新青年运动、红卫兵运动,“80后”写作与商业文化合谋形成了商业文化空间,与大众传媒联姻形成了传媒空间,与读者市场结合形成了市场空间,并且在这些空间的争夺实践中与老辈相比取得了明显优势。“80后”写作与主流文化也展开了关于话语空间的争夺,新网络媒体的低准入为青年一代作品的发表、出版、消费绕开主流精英文坛的审查、过滤管理提供了支撑,对精英“文化领导权”提出挑战;而其追求的消费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的价值诉求相背离,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评价体系出现危机。目前,“90后”演绎着非主流的姿态,打破语言要求的规范,在人为划分的群体中有意识地与其他年龄群体保持着距离。
其次,代际双方在空间的激烈争夺中由服从与统治转向各方孤立前行。米德认为代沟的一侧不能适应现代科技文化成果而迷茫,而另一侧的年轻人却要“面对着一个没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4](P7)。代际的双方都面对着类似的不可知的未来世界,分化的两极各自在冷漠、成见、不满的摩擦中踽踽独行。
最后,代际之间的隔阂将会持续,冲突不可能彻底地消失,但人们开始了弥合代际矛盾的实践尝试。米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被年轻人评价为“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她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弥合代沟的途径,认为要充分认识人类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建立代际间的理解、信任和对话,让拥有丰富、超前知识的年轻一代参加到人类的进程中来,这样就会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面对代际间文化的排斥与对抗,米德给我们提供了融合与统一的契合点。
参 考 文 献
[1]廖小平. 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怡.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4,(4).
[3]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玛格丽特·米德. 代沟,曾胡译[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一、代际政治的概念界定
代际政治作为文化政治的一个方面,是代与代之间所形成的文化权力关系。理解代际政治,首先要把握代际中“代”的含义,此处的“代”,不能仅仅运用其生物学上的实体概念,而更应该指涉其社会文化方面的意义。
从研究对象代际政治中“代”的外延、范围方面来看。有论者指出要用动态的、过程的观点研究代的概念,所有的代不可避免地都有伴随时空变化的进场、在场、退场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他认为代际关系由在场各代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场各代与已退场和将进场的各代的关系构成。代的在场是指“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着、生活着、活动着的代,是现实地存在着的代”[1](P31)。代的退场和代的进场分别指向“过去生存时空”和“未来生存时空”。因此,代际政治涉及现实生存时空各代与过去生存时空、未来生存时空各代的权力关系,以及现实生存时空中各代之间的权力关系。
从时空两方面即历时与共时态中作了宏观的明确之后,接下来从代际政治中“代”的内涵方面来阐释。代际之间的差异可以称之为代沟,代沟是由于“代”的本质内涵的差异而形成的。周怡认为:“所谓代沟是指由于时代和环境条件的急剧变化、基本社会化的进程发生中断或模式发生转型,而导致不同代之间在社会的拥有方面以及价值观念、行为取向的选择方面所出现的差异、隔阂及冲突的社会现象。”[2]代沟概念可以由客体和主体两方面来界定,最终体现在主体思维、行为方式等方面的不同。那么,我们认为在代际政治中,“代”与“代”的区别标准,就是主体在现实存在语境中建构的整体文化思想观念和行为体系,包括价值观、思维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纵观中西方纷繁错综的代际演变逻辑,嬗变过程中矛盾更多聚焦于“在场”代际裂隙间权力的互动转移,现实生存时空中青年与老辈关于多元化文化权力认同与抵抗现象是代际政治研究的侧重领域。
二、代际空间与理论表征
代际的差异可以归类把握社会群体特征,但也带来对社会空间中群体的管理、监视和控制,出现代际之间争夺社会文化空间的主导权问题。人类创造的空间对于人类存在具有反作用,合理掌握和利用空间的力量显得极为重要,因此,社会空间的“分解和重组”可以成为代际关系中解构不合理现象的重要策略。从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社会空间”,到福柯形成了关于知识、权力和空间关系的权力论的空间理论,空间具有了隐喻政治权力的内涵,成为了权力争夺的场所和对象。文化空间的规划、设计、重置交织抵抗与认同,抵抗与认同又是辩证统一的,抵抗中内含着认同,认同中又存在着抵抗的因子,代际权力关系在这种空间的争夺中具有其特点。
第一,代际空间抵抗的悖论性。对于青年来说,自身不可逃避地要成为自己曾经努力抵抗的对象。对于老辈来说,自我不懈地批判的对象如同过去的自己,这种对抗塑造着荒诞的循环怪圈。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根据人类生活的历史阶段区分了三种类型的文化,即前喻文化,指晚辈主要向学识渊博、具有权威的长辈学习;并喻文化,指晚辈与长辈都向自己的同辈人学习;后喻文化,指长辈要向晚辈学习。从前喻文化到后喻文化阶段,社会文化主导权发生了位移,“我们今天则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全新时代,年轻一代在对神奇未来的后喻型理解中获得了新的权威”[3](P27,98)。在历史进程中,不管你如何去抵制和反抗都无法更改晚辈即将掌握着社会文化权威的事实。
第二,代际空间认同的流变性。一方面,从群体与群体间的关系来看,大致相同的年龄群体会因为面对相似的外部环境及内部的生理和心理经验而形成群体的认同、归属感,然而各个年龄阶段的群体因为年龄的持续变化和维系群体间文化空间的改变,就会打破群体之间的相对稳定、平衡共生的局面形成新的认同群体。年龄认同群体的界限在发展互渗中容易模糊难辨,但这一客观的流变趋势是必然的。另一方面,从单个群体内部来看,由于年龄流变等原因,个体会与所在群体产生文化冲突从而转变到本群体的对立面。对于对象越是激烈的抵抗,就会对其有更多的了解、关注,逐渐地受到其抵抗文化的无形渗透,从而归属其所抵抗的对象。“80后”写手很快成为被效仿、推崇、追求的对象,构成对其他“80后”的“潜在写作”群体的控制。
第三,代际场域中身体的表演性。身体是年龄成长过程重要的规训对象,由弱到强,再到衰老的身体在代际关系的转变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参与和影响了代际场域中的权力重组。福柯指出身体参与到政治领域并且受到权力的规训,迈克·费瑟斯通从消费文化的视角指出内在身体为外在身体服务,外在身体的规划与设计成为关注焦点。“80后”、“90后”群体表演身体的文化政治功能,他们出入于健身房、美容中心等诸多场所,通过文身、染发、奇装异服夺取视觉聚焦,宣扬青春活力,展现独特的青年文化符号。
三、建构代际新空间的实践
代际空间的文化特征在社会实践中呈现,而社会生活中代际双方旷日持久的空间争夺,到了近代社会才开始得到重视。索亚认为西方的现代性过程是时空共同规划的结果,因此,可以说中国的启蒙现代性也是在全球地理格局的转变过程中孕育。西方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的东渐使得中国人思想解放,旧有的封建体制在科学与民主中走向崩溃,僵化的人际伦理关系转向松动。那么,建构代际新场域的实践活动有哪些表现呢?
首先,在“后喻时代”的场域中代际双方权力话语逆转。从五四时期经过“文革”期间,到新世纪,在文学想象和现实活动中青年实践着改变既有的生存空间。
在文学向度,选择文学路径实践对代际权力关系的反思,借助叙事话语颠覆“父亲”权威。文学中出现关于“无父”乃至“弑父”的现象,背后是年轻人对自己身份的不断确认,这可谓是代际冲突在文学中的呈现、延展。关于父子冲突的“弑父”思想在西方文学中从古希腊的神话、史诗与戏剧发端,时至今日从未间断过。而受到儒家伦理浸润的中国文学更多表现出“孝敬”的思想,直到清末民初乃至五四运动之后,“弑父”思想在文学作品中爆发。现代作家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描写了接受新思想的青年与保守僵化封建家长权威的冲突与对抗。巴金的“激流三部曲”重点讲述了青年一代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旧规范、旧体制的反抗。曹禺《雷雨》令人深思的悲剧性结局有力地冲击了家长权威。当代著作如《倚天屠龙记》、《沧浪之水》、《许三观卖血记》等都存在“弑父”叙事思想。以《三重门》为代表的“80后”系列青春文学,其中多数人物都表演着叛逆的形象。在现实向度,新青年运动、红卫兵运动,“80后”写作与商业文化合谋形成了商业文化空间,与大众传媒联姻形成了传媒空间,与读者市场结合形成了市场空间,并且在这些空间的争夺实践中与老辈相比取得了明显优势。“80后”写作与主流文化也展开了关于话语空间的争夺,新网络媒体的低准入为青年一代作品的发表、出版、消费绕开主流精英文坛的审查、过滤管理提供了支撑,对精英“文化领导权”提出挑战;而其追求的消费文化与传统的精英文化的价值诉求相背离,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评价体系出现危机。目前,“90后”演绎着非主流的姿态,打破语言要求的规范,在人为划分的群体中有意识地与其他年龄群体保持着距离。
其次,代际双方在空间的激烈争夺中由服从与统治转向各方孤立前行。米德认为代沟的一侧不能适应现代科技文化成果而迷茫,而另一侧的年轻人却要“面对着一个没有楷模和先例可援的世界”[4](P7)。代际的双方都面对着类似的不可知的未来世界,分化的两极各自在冷漠、成见、不满的摩擦中踽踽独行。
最后,代际之间的隔阂将会持续,冲突不可能彻底地消失,但人们开始了弥合代际矛盾的实践尝试。米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得到了年轻一代的认可,被年轻人评价为“你属于我们这一代”的,她在《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弥合代沟的途径,认为要充分认识人类自己的过去和现在,建立代际间的理解、信任和对话,让拥有丰富、超前知识的年轻一代参加到人类的进程中来,这样就会构建一个美好的未来。面对代际间文化的排斥与对抗,米德给我们提供了融合与统一的契合点。
参 考 文 献
[1]廖小平. 伦理的代际之维——代际伦理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周怡. 代沟现象的社会学研究[J]. 社会学研究,1994,(4).
[3]玛格丽特·米德. 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周晓虹,周怡译[M]. 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4]玛格丽特·米德. 代沟,曾胡译[M]. 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