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创作教学是创造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如何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现代科技的起飞,培养创造型人才的使命不容置疑地落在教育者的肩上。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歌唱、基础知识与乐器学习等,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能听懂几首曲子,唱会几首歌,或演奏几首乐曲,按照现行中学教学大纲规定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应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每一次的演唱和演奏都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并且是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学生随着音乐的流动身体进行着体验、感受,在自然中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和技能的发展,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心理学对“创造力”、“创造能力”或“创造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但从现有的材料看,对创造性的定义,心理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按照我们的理解,创造就是人们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产身出机智新颖、独特并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思想、作品等)的活动。人们具有的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创造性”则是思维活动或者体力活动具有创造活动的特点或倾向,或者这些活动的产品带一定的独创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脱离他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一件作品对于全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独创性,也应肯定它的创造性意义。创造性产品是创造能力的物化形式,是判断创造能力的客观依据。创造性产品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即创造的过程。
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积累阶段;2.酝酿阶段;3.灵感、顿悟阶段;4.完善、意达和检查阶段。虽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常见的,但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学活动则基本上属于创造过程的第一阶段,却恰恰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各种不够成熟的创造性活动,或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倾向。
因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类个体,正式从事这些活动中产生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思维定势(思维的求异性)和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
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加以鉴别,同时,有目的的创造一种有助于发展的创造个性心理特征的环境和幻想的想象力,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和一闪既逝的灵感,消除他们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思考,勇于怀疑,不迷信已有的绳索论。哪怕是权威性的结论,等等。
二、创作教学时学生心理及学习特点
在创作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创造者的位置上,都会认为自己在从事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创造。因此,他们的活动心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积极心理,另一种是消极心理。
积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表现欲要强,对每一个创造性活动会充满高度热情倾注全部精力,寄予希望,期待着美丽的结果,以求称赞和表扬;另一方面,满足欲望热切,当他们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尽情地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表演自己编排的小音乐剧时,为自己能够进行音乐创作而找到心理平衡。并希望教师给予适当鼓励、赞赏或引导。此时,他们回感到更大的满足对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更大的创作激情。
消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学生把创作看得过于神秘,把失败看得过于恐惧,随之产生一种害怕心理,自我陶醉,漫不经心。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创作思维阻滞,创作意识减弱,进取精神消失。
三、观察、想象、思维
在初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从听觉上去感受,缺少其他活动,忘记了欣赏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琳琅满目的现实世界,他们的欣赏教学就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了。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欣赏跟观察、想象、思维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欣赏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感觉完全容入到画面中。尽管是一个主题,但大多数孩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绘,从他们的作品上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充实的,充满了情感并富有创新性的。
(河南省罗山高级中学)
中学音乐教学中的欣赏、歌唱、基础知识与乐器学习等,其目的不仅仅在于能听懂几首曲子,唱会几首歌,或演奏几首乐曲,按照现行中学教学大纲规定中音乐教育的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应该说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学生每一次的演唱和演奏都是一种能动的创造性的活动,并且是再创作的活动过程。学生随着音乐的流动身体进行着体验、感受,在自然中影响着他们的智力和技能的发展,培养和锻炼他们的思维与创造能力。
一、音乐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
现代心理学对“创造力”、“创造能力”或“创造性”作了大量的研究和论证。但从现有的材料看,对创造性的定义,心理学界还未形成统一的看法。按照我们的理解,创造就是人们思维活动和体力活动产身出机智新颖、独特并具有一定意义的产品(思想、作品等)的活动。人们具有的从事创造活动的能力,就是创造能力。“创造性”则是思维活动或者体力活动具有创造活动的特点或倾向,或者这些活动的产品带一定的独创性。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能脱离他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一件作品对于全社会来说可能不具有独创性,也应肯定它的创造性意义。创造性产品是创造能力的物化形式,是判断创造能力的客观依据。创造性产品的产生有一个过程,即创造的过程。
有人把这个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1.准备、积累阶段;2.酝酿阶段;3.灵感、顿悟阶段;4.完善、意达和检查阶段。虽然在教学中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是常见的,但从社会的角度看,教学活动则基本上属于创造过程的第一阶段,却恰恰是学生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上进行的各种不够成熟的创造性活动,或者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倾向。
因为,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类个体,正式从事这些活动中产生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动机,形成有利于创造的思维定势(思维的求异性)和获得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初步经验和方法。
我们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的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加以鉴别,同时,有目的的创造一种有助于发展的创造个性心理特征的环境和幻想的想象力,爱护他们的首创精神和一闪既逝的灵感,消除他们对错误和失败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勇于思考,勇于怀疑,不迷信已有的绳索论。哪怕是权威性的结论,等等。
二、创作教学时学生心理及学习特点
在创作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创造者的位置上,都会认为自己在从事一件了不起的工作——创造。因此,他们的活动心理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积极心理,另一种是消极心理。
积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表现欲要强,对每一个创造性活动会充满高度热情倾注全部精力,寄予希望,期待着美丽的结果,以求称赞和表扬;另一方面,满足欲望热切,当他们演奏自己制作的乐器,尽情地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表演自己编排的小音乐剧时,为自己能够进行音乐创作而找到心理平衡。并希望教师给予适当鼓励、赞赏或引导。此时,他们回感到更大的满足对创造活动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激发更大的创作激情。
消极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学生把创作看得过于神秘,把失败看得过于恐惧,随之产生一种害怕心理,自我陶醉,漫不经心。长此以往,极易造成创作思维阻滞,创作意识减弱,进取精神消失。
三、观察、想象、思维
在初中阶段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只让学生从听觉上去感受,缺少其他活动,忘记了欣赏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琳琅满目的现实世界,他们的欣赏教学就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了。在欣赏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欣赏跟观察、想象、思维以及各种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欣赏教学才能真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孩子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把自己的感觉完全容入到画面中。尽管是一个主题,但大多数孩子能从不同的角度加以描绘,从他们的作品上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孩子的生活是丰富的,充实的,充满了情感并富有创新性的。
(河南省罗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