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为例,浅谈基于学生学情的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学情入手,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依据,帮助学生提升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
【考纲要求】生产活動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和选择;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通过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学会用地理综合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3.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条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学情分析】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上已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基本比较和区别,并会进行简单的运输方式的选择,但对线路选则还存在一定盲区,已具备区位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但在细化、总结、提升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能力上已具备一定的获取、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有很好的知识整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结合时事热点,拓展对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认知。
以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典型案例为背景,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并进行整合提升。
【课前准备】
通过复习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自行设计完成本节课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此环节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案例一知识点构建很基础,知识点也是按照教材梳理得出的,该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很踏实,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停留在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运输某种货物,选择某种运输方式,即高中会考要求的水平。这也是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典型,但高考中这类问题会更加复杂。案例二知识点构建很新颖,通过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来展示他对这节内容的理解与整合。案例三知识点的构建很全面,在教材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做习题进行补充整理,内容详细,该同学平时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做过大量习题,但存在答题模式化,固化的问题。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及考纲和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
主要交通运势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因素;
选取典型的例题为:
例1:(2015·浙江文综)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读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回答(1)题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 ②增加运量
③减少货物破损 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海运)特点,难度较低,但在此环节对灵活性进行了讨论深化。
例2:(2017·新课标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 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此题难度较大,此考点仍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只是细化到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往往会成为交通运输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如例题3,那么障碍性因素和成本高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呢?答案是肯定,但如何把他们结合起来呢?中间只需要一句话“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工期长”,如例题4,即交通建设过程中遇到……自然障碍,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工期长,成本高。如例题5,那么成本高是否只受自然因素影响?进一步展开讨论,答案是否定的,还应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材料短缺,运输成本高等。
通过本题的设计分析,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高考对考点的细化考查;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还为让学生跳出模板,既要会构建模板,又要会运用模板答题,更要会跳出模板。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为线索,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确定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和需要帮助学生总结提升的知识,并以例题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细化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新的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应用——再建构的过程,对教材进行了精加工、深加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策略,达到了一轮复习的目的,既有知识的整合,也有提升,并渗透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十九大的召开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用独特的地理视角来欣赏这个世界。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的取舍,试题的选编上还存在一些疏忽,如本节课只选取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忽略了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在此的解决措施是在配套习题中有所体现。
一、 教学设计分析
【考纲要求】生产活動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知识要点】交通运输方式特点和选择;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布局的区位因素。
【学习目标】
1.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归纳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
2.通过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学会用地理综合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
3.通过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条件,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学情分析】通过高中地理的学习,知识上已掌握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特点的基本比较和区别,并会进行简单的运输方式的选择,但对线路选则还存在一定盲区,已具备区位因素分析的基本思路,但在细化、总结、提升上还存在一定问题;能力上已具备一定的获取、调动、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并有很好的知识整理、归纳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交通运输方式的合理选择;结合时事热点,拓展对新的交通运输方式的认知。
以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典型案例为背景,分析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并进行整合提升。
【课前准备】
通过复习教材及相关教辅资料,自行设计完成本节课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
【教学过程】
一、 学生展示说明自己对本节课的知识点的归纳整理
此环节选取了三个典型案例,案例一知识点构建很基础,知识点也是按照教材梳理得出的,该同学在平时学习中很踏实,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停留在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运输某种货物,选择某种运输方式,即高中会考要求的水平。这也是班级中大多数同学的典型,但高考中这类问题会更加复杂。案例二知识点构建很新颖,通过绘制一张中国地图来展示他对这节内容的理解与整合。案例三知识点的构建很全面,在教材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做习题进行补充整理,内容详细,该同学平时学习中善于归纳总结,做过大量习题,但存在答题模式化,固化的问题。
二、通过对班级所有学生构建知识网络情况的了解、展示,选取典型例题进行知识点考查、提升
通过对学情的了解,及考纲和课标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知识点:
主要交通运势方式及其特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线和点的因素;
选取典型的例题为:
例1:(2015·浙江文综)浙江古代盛产青瓷,其中越窑生产的青瓷(越瓷)远销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和非洲东部地区等。读越瓷外销西南航线示意图。回答(1)题
(1)与陆路运输相比,越瓷西南方向贸易选择海运方式可
①缩短路程 ②增加运量
③减少货物破损 ④增强贸易灵活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本题主要考查交通运输(海运)特点,难度较低,但在此环节对灵活性进行了讨论深化。
例2:(2017·新课标Ⅱ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白令海峡(图7)宽35—86千米,平均水深42米,最大水深52米,海峡两侧为山 地。在第四纪冰期全盛时,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相连,印第安人祖先由此进入美洲。冰后期,温度上升,海平面升高,白令海峡形成,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间联系受到阻碍。即使在冬季白令海峡封冻时,人们仍难以徒步跨越。
(3)有人提议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但由于建桥成本高等原因,未获支持。分析在白令海峡建设跨海大桥成本高的原因。(10分)
此题难度较大,此考点仍为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因素,只是细化到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往往会成为交通运输建设的障碍性因素,如例题3,那么障碍性因素和成本高是否存在一定的关联呢?答案是肯定,但如何把他们结合起来呢?中间只需要一句话“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工期长”,如例题4,即交通建设过程中遇到……自然障碍,施工难度大,工程量大,工期长,成本高。如例题5,那么成本高是否只受自然因素影响?进一步展开讨论,答案是否定的,还应受到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如基础设施不完善,建设材料短缺,运输成本高等。
通过本题的设计分析,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到高考对考点的细化考查;本环节的设计意图还为让学生跳出模板,既要会构建模板,又要会运用模板答题,更要会跳出模板。
三、整理归纳,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学生构建的知识体系为线索,以学生的学情为依据,确定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和需要帮助学生总结提升的知识,并以例题分析的方法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细化问题,解决问题,得出新的认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实现了对知识的建构——应用——再建构的过程,对教材进行了精加工、深加工,改善了学生的学习策略,达到了一轮复习的目的,既有知识的整合,也有提升,并渗透了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以十九大的召开为契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学会用独特的地理视角来欣赏这个世界。
本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如教材的取舍,试题的选编上还存在一些疏忽,如本节课只选取了交通运输网中的线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忽略了影响交通运输网中的点的布局的区位因素分析,在此的解决措施是在配套习题中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