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思想,它体现了“以学为本,因学施教”的教学准则,使职业教育从注重“教法”转到注重“学法”,学生不仅“学知识”,而且“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与他人交往”;它强调学生自己设立学习目标,批判性的、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发现式的学习,同时注重情境相关的感受和经验积累,感受完整的职业工作过程。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38-02
1 行动导向教学观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论。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常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这一教学思想。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能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是全员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呈现,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并能得到一个具体且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成果。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了解并掌握整个项目的过程及各环节中基本要求,培养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以及交際和交流能力。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因而它已成为行动导向学习形式的典型代表。
2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思路
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加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课程就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通过“项目”的训练了解真实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破了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员的核心课程,本文以《VFP》课程为例,探讨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确定教学方法;行动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1。
2.2 课程的总体设计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注重VFP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理解VFP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分析程序设计员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找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抓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这些工作任务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找出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点,然后围绕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并设计教学目标和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表1)。
(3)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并以行动教学法开展项目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环节,建立项目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进行VFP系统发布及正确对系统进行演示、讲解出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能力。
3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3.1 教学整体设计
(1)模拟真实项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拟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还原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境,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选取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
(3)学习场所即实践场所的教学模式:所有课程教学在实训室进行,学习的过程即是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实践开发中边学边做,真正作到教、学、做一体化。
(4)嵌入专业外语教学的外语学习模式:在每章的工作任务、技能目标之前,设立了专业英语词汇栏目,介绍与本章知识技能点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外语能力较弱,一些英文版的开发工具、错误信息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而“软件编程岗位”的岗位技能则要求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为此我们在本课程的建设中做了初步探索。主要分为几个层次:
①掌握和理解每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对应的英文词汇是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②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命令编写程序,并调试通过;
③通过常见错误分析,理解系统显示的英文错误信息。
3.2 教学微观设计
按照以一条主线为贯穿,教学过程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原则进行设计。
一条主线即以工作场景为主线,工作场景贯穿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过程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按照“项目场景描述——项目分析——解决方案——方案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拓展”的过程来实施(图2)。
(1)项目场景描述:即项目场景的详细描述,将工作项目场景转化为学习场景,包括场景中出现的问题、现象描述、环境描述。
(2)场景分析:对场景的描述进行分析,主要使用头脑风暴法,找出此问题和现象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对原因进行分类和重组,选取有价值的原因。
(3)解决方案:根据原因提出场景的解决方案,并写出详细的方案和解决流程,强化学生文档撰写能力。
(4)方案实施:按计划具体实施解决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
(5)项目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整理,总结项目中运用的知识及方法,
(6)项目拓展:提出类似的场景,独立解决问题,并对下一个项目场景进行引入。
3.3 考核方式的创新
建立一个多维度、全过程跟踪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1)在体系中分为客观评价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
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成绩)
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作业);
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项目讲解);
④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分组式的项目合作);
⑤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积累(综合考试)
(2)突出工作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的课程综合体系
通过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开发成果验收、项目演示答辩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考勤、课堂表现)的监控,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岗位要求看齐。
本文提出的模式是在结合工作过程特点与教学实践总结基础上设计而成的。用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推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行动导向高职计算机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5(b)-0138-02
1 行动导向教学观
1.1 行动导向教学的内涵
行动导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德国职业教育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论。所谓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及产生和维持行动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
1.2 行动导向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常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头脑风暴教学法等方法来实现这一教学思想。这些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起着十分重要和有效的作用,能突出职业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能较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学习过程是全员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项目以工作任务的形式呈现,通过工作任务完成并能得到一个具体且有实际价值的产品或成果。学生通过项目学习,了解并掌握整个项目的过程及各环节中基本要求,培养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协作和互助能力以及交際和交流能力。由于项目教学法几乎满足了行动导向教学的所有要求,因而它已成为行动导向学习形式的典型代表。
2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2.1 课程设计的思路
社会需求的变化要求职业教育要突出“职业性”,加强职业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项目课程就是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基础,让学生学会完成工作任务的课程模式。通过“项目”的训练了解真实工作岗位的知识和能力需求,加强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突破了单纯的理论讲解和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适应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程序设计员的核心课程,本文以《VFP》课程为例,探讨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下的项目化课程的设计。
本课程在设计过程中,以能力为导向确定学习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确定学习内容;以学生为主体,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确定教学方法;行动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教学评价。
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如图1。
2.2 课程的总体设计
(1)突出学生主体、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VFP数据库程序设计》课程注重VFP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及能力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启发、提示下使其理解VFP程序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际软件开发能力,增强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习惯。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和拓宽视野的过程。
(2)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教学设计。
通过市场调研,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分析程序设计员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任务进行教学设计。找准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定位,抓住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这些工作任务对于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找出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点,然后围绕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设计课程的学习情境,并设计教学目标和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单元教学内容(表1)。
(3)依据“以典型工作任务为主线,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重新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项目为载体”的课程结构,并以行动教学法开展项目教学。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设计教学环节,建立项目工作任务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联系,增加学生的亲身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应用进行VFP系统发布及正确对系统进行演示、讲解出系统的主要功能的能力。
3 基于行动导向的项目化课程的教学实施
3.1 教学整体设计
(1)模拟真实项目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课程模拟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还原开发工作的实际情境,基于工作过程、选取典型的工作任务来组织教学。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选取教学内容和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引导辅助作用,帮助学生在项目中学习。
(3)学习场所即实践场所的教学模式:所有课程教学在实训室进行,学习的过程即是应用知识的过程,在实践开发中边学边做,真正作到教、学、做一体化。
(4)嵌入专业外语教学的外语学习模式:在每章的工作任务、技能目标之前,设立了专业英语词汇栏目,介绍与本章知识技能点相关的专业英语词汇。由于大部分高职学生外语能力较弱,一些英文版的开发工具、错误信息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一大障碍,而“软件编程岗位”的岗位技能则要求掌握一定量的计算机专业词汇。为此我们在本课程的建设中做了初步探索。主要分为几个层次:
①掌握和理解每一章节主要知识点对应的英文词汇是对学生的最基本要求;
②要求所有学生使用命令编写程序,并调试通过;
③通过常见错误分析,理解系统显示的英文错误信息。
3.2 教学微观设计
按照以一条主线为贯穿,教学过程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的原则进行设计。
一条主线即以工作场景为主线,工作场景贯穿每一个学习情境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过程与项目工作过程相一致:按照“项目场景描述——项目分析——解决方案——方案实施——项目总结——项目拓展”的过程来实施(图2)。
(1)项目场景描述:即项目场景的详细描述,将工作项目场景转化为学习场景,包括场景中出现的问题、现象描述、环境描述。
(2)场景分析:对场景的描述进行分析,主要使用头脑风暴法,找出此问题和现象可能的各种原因,然后对原因进行分类和重组,选取有价值的原因。
(3)解决方案:根据原因提出场景的解决方案,并写出详细的方案和解决流程,强化学生文档撰写能力。
(4)方案实施:按计划具体实施解决方案,对实施结果进行评价。
(5)项目总结:对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整理,总结项目中运用的知识及方法,
(6)项目拓展:提出类似的场景,独立解决问题,并对下一个项目场景进行引入。
3.3 考核方式的创新
建立一个多维度、全过程跟踪的课程综合评价体系
(1)在体系中分为客观评价部分和主观评价部分:
①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阶段学习效果评价(考勤、课堂表现、单元考试成绩)
②自主学习能力评价(独立完成作业);
③表述能力评价(课堂发言、讨论、项目讲解);
④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分组式的项目合作);
⑤理论知识的理解及积累(综合考试)
(2)突出工作能力评价和过程评价的课程综合体系
通过项目设计报告、项目开发成果验收、项目演示答辩等方式综合考核学生、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如考勤、课堂表现)的监控,有效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岗位要求看齐。
本文提出的模式是在结合工作过程特点与教学实践总结基础上设计而成的。用行动导向教学观指导项目化课程的设计充分体现了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极大地推进了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和创新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完善了基于行动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