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2-000-01
摘 要 为切实改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提高早操的实效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试行早锻炼为期一学年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体育健身观念,参与积极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发现高年级情况更为严重。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应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多样的设置早操形式;根据学生专项的选择,开设由不同兴趣小组,并由专项老师指导相关活动;分年级分季节设置早操活动量和活动内容;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着手,宣传渠道和形式多样灵活。
关键词 山西财经大学 早操 现状 对策
早操作为一种体育锻炼形式,虽然在各大高校都早已被提起,但却很少能做到高效的贯彻实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如何保证高校早操的实施,是我们当前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跟踪,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旨在改善高校早操实施现状,切实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一、早操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对早操活动的认知;早操活动现状;影响早操出操效率及积极性的因素;调查对象喜爱的早操活动及管理方式。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早操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大多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早操;早操参与积极性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早操参与积极性越低 ;体质健康状况水平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体质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越低;同学中普遍存在着早操开展形式多样化管理形式多维化的要求。
调查分析认为,早操出操效率低,学生活动积极性差是由以下原因所致:(一)同学的体育健身观念普遍较为淡薄,基本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二)学生对早操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早操所起到的效果不容乐观;(三)制约学生早操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管理方式不合理,早操组织形式单一。
早操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但目前的早操形式并没有使得广大学生真正身心受益。相反,有些学生因为考勤负担,或是对早操怀有抵触情绪,或是弄虚作假,反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样非但没有发挥早操该有的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和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反而会使早操的实施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也会加重学生对早操的不满情绪。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班会,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早操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了解早操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从“让我出操”变为“我要出操”,增强学生身体和学习素质。
(二)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开设不同的早操兴趣小组针对不同的运动专项教学与锻炼,学生自愿报名,集体锻炼,并有相关的专业体育老师进行指导,这样会极大的提升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们的兴趣调查可知,较受欢迎的兴趣小组由高到低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足球、体育舞蹈。为了确保早操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全面开放是必不可少的。早操活动的场地资源充分了,早操的执行才能有保障,活动密度才大,学生的受益才能更多。
(三)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就冬季而言,如果早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按时上第一节课的话,那么,早读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而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另外,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早操影响第一节课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避免。以早操代替早读,既避免了早操的“徒有虚名”,又可以让学生为提早进入课堂状态做好准备。对于高年级或者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时间可能更为紧张,但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素质还不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每隔两天出一次早操的策略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四)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1.量化检查评比制度。检查评比各年级、各班级的早操情况,包括学生出勤率、组织纪律、早操质量与效果等方面的定期公布评比结果,并作为期末考核内容之一。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由学生会、辅导员、学院领导、教务处及学校的五级同意组织,各单位相互协调,各负其责,制定统一可行的早操制度,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早操工作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晋体教[2014]8号.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实施方案》《〈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细则》《〈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细则》三个文件的通知[Z].2014.06.13.
[2] 罗安元.早操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重要性研究[J].高校讲坛.2015(17):100.
[3] 荀盛龙.内蒙古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摘 要 为切实改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身体素质及健康状况,提高早操的实效性,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试行早锻炼为期一学年的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学生进行了系统调查。调查结果发现学生体育健身观念,参与积极性较差等问题普遍存在,同时发现高年级情况更为严重。据此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应根据学生需要,灵活多样的设置早操形式;根据学生专项的选择,开设由不同兴趣小组,并由专项老师指导相关活动;分年级分季节设置早操活动量和活动内容;从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着手,宣传渠道和形式多样灵活。
关键词 山西财经大学 早操 现状 对策
早操作为一种体育锻炼形式,虽然在各大高校都早已被提起,但却很少能做到高效的贯彻实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如何保证高校早操的实施,是我们当前值得关注的教育问题[ ]。本研究主要针对山西财经大学体育学院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跟踪,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旨在改善高校早操实施现状,切实提升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一、早操相关问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通过问卷的形式,对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早操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调查对象对早操活动的认知;早操活动现状;影响早操出操效率及积极性的因素;调查对象喜爱的早操活动及管理方式。调查结果发现,同学们对早操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大多都以完成任务的心态参与早操;早操参与积极性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早操参与积极性越低 ;体质健康状况水平与年级水平呈现负相关,即年级越高,体质健康状况整体水平越低;同学中普遍存在着早操开展形式多样化管理形式多维化的要求。
调查分析认为,早操出操效率低,学生活动积极性差是由以下原因所致:(一)同学的体育健身观念普遍较为淡薄,基本没有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二)学生对早操的参与积极性不高,认为早操所起到的效果不容乐观;(三)制约学生早操参与积极性的影响因素是管理方式不合理,早操组织形式单一。
早操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但目前的早操形式并没有使得广大学生真正身心受益。相反,有些学生因为考勤负担,或是对早操怀有抵触情绪,或是弄虚作假,反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 ]。这样非但没有发挥早操该有的调动同学们积极性和培养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反而会使早操的实施遇到越来越多的阻碍,也会加重学生对早操的不满情绪。
二、对策与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生对早操重要性的认识。利用班会,校园网络等多种形式对早操的重要性及意义进行大力宣传,使学生了解早操的意义所在,让学生从“让我出操”变为“我要出操”,增强学生身体和学习素质。
(二)开设早操兴趣小组,场馆设施开放,调动学生参与早操的积极性。开设不同的早操兴趣小组针对不同的运动专项教学与锻炼,学生自愿报名,集体锻炼,并有相关的专业体育老师进行指导,这样会极大的提升同学们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学生们的兴趣调查可知,较受欢迎的兴趣小组由高到低分别为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足球、体育舞蹈。为了确保早操有良好的实施环境,学校的体育场馆的全面开放是必不可少的。早操活动的场地资源充分了,早操的执行才能有保障,活动密度才大,学生的受益才能更多。
(三)按年级按季节灵活早操时间及形式。就冬季而言,如果早操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养成早起的好习惯,按时上第一节课的话,那么,早读可以起到相同的效果,而且具有更大的可操作性,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更高。另外,大部分同学提出的早操影响第一节课的学习效率也会因此避免。以早操代替早读,既避免了早操的“徒有虚名”,又可以让学生为提早进入课堂状态做好准备。对于高年级或者准备考研的同学来说,时间可能更为紧张,但为了保证他们的身体素质还不耽误他们的学习时间,每隔两天出一次早操的策略更能起到理想的效果。
(四)早操管理方式多维化。1.量化检查评比制度。检查评比各年级、各班级的早操情况,包括学生出勤率、组织纪律、早操质量与效果等方面的定期公布评比结果,并作为期末考核内容之一。2.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立由学生会、辅导员、学院领导、教务处及学校的五级同意组织,各单位相互协调,各负其责,制定统一可行的早操制度,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推进早操工作的贯彻实施。
参考文献:
[1] 晋体教[2014]8号.关于印发《〈学生体质健康监测评价办法〉实施方案》《〈中小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办法〉细则》《〈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办法〉细则》三个文件的通知[Z].2014.06.13.
[2] 罗安元.早操在普通高校开展的重要性研究[J].高校讲坛.2015(17):100.
[3] 荀盛龙.内蒙古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与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