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10年之后,Alexander重新返回柏林,搬进了这栋建于1905年的老公寓,精心布置上多年来收藏的中西艺术和家具,“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类似19世纪风靡欧洲的经典‘沙龙’,就像当时出现在维也纳、圣彼得堡和柏林的那些”
Alexander成长于德国南部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那里遍布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我想是故乡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他就搬到了柏林,他形容那是一段无比神奇的时光。1992年,他结识了中国剪纸艺术家吕胜中,后者邀请他去中国旅行,从那之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德国既没有市场,也没有展示空间,出于喜爱和独到的眼光,Alexander 1997年在柏林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成为连接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桥梁。画廊首展艺术家便是丁乙,接着是徐冰,之后又陆续展出了尹秀珍、杨少斌等其他随后声名鹊起的艺术家。后来他还在北京开设了画廊分部,由此度过了10年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的生活。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门刚被打开,玄关处就展现出一个让人惊艳的大红色世界,他特意强调这是“中国红”,地板上摆着一溜儿来自中国的小板凳和马扎,铺着来自西藏的地毯。
这处新空间是Alexander刚成立的私人艺术沙龙,也是他和太太Kathrm居住的家。“我和太太Kathrin都热爱艺术,也喜欢和朋友们共度时光,所以我们把艺术沙龙开在了这儿,自己也住在沙龙里!”这座房子所在的建筑位于柏林夏洛滕堡区(Charlottenburg),这一区域继承了20世纪初鲜活的艺术传统,那时候很多艺术圈的人都住在这一带,包括知名的艺术商、画家、作家、作曲家和知识分子们。“通过多方打听,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这个漂亮的地方。这栋大楼建于1905年,最初是官员们的宅邸,共建了63间公寓,每一层规划设计各不相同。如今,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史学家们纷纷搬了进来,也有足球明星、银行家和其他商务人士,如此混搭的人群,促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启发意义的居住氛围。”
公寓非常宽敞,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包括三间沙龙,还带一个可爱的露台花园。众所周知,柏林也以伟大的音乐闻名于世界,Alexander对空间的色彩规划如同神来之笔,使人联想起一支门德尔松的圆舞曲,轻灵而浪漫。“这些公寓最初其实都是彩色墙体,直到上世纪70年代白墙才开始成为主流,覆盖了原有的颜色。”反其道而行之,他差不多为所有墙壁都涂上了颜色,英国艺术家ChrisNewman的一幅有着红黄蓝色块的画作成为色彩的灵感之源。“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曾经问:‘谁害怕红黄蓝?这些可都是现代艺术的基础色。’但我稍微调整了一下红色,用的是‘中国红’。靠窗的工作区涂成了亮绿色,它让我精神振奋,沙龙是淡淡的丁香紫,卧室则是热烈的摩洛哥色彩组合,与家具以及我们南德的巴洛克调调很搭。”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因为热爱,Alexander从20年前就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比如大厅里,一座老旧的古典式壁炉位于画面中心,Chris Newman的灵感画作放置其上,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是由柏林设计师兼作家Horzon制作的,一旁的雕塑是德国艺术家Karsten Konrad的作品,再往旁边一些的小凳子出自中国艺术家尹秀珍,Alexander与她合作了很多年。他还收藏了其他很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谭平、王书刚、杨茂源等,它们也见证着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友情。
“这里既有我们的私人收藏,也有艺术家放在这里寄卖的作品,同时还举办艺术展览。像生命体一样,空间需要呼吸,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的留白,房间的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这个沙龙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件艺术品,来自柏林的艺术家Matthias Beckmann为Alexander画出了所有房间的布置图,这些手稿画作随后又在沙龙里作展出。
在色彩和艺术组合的圆舞曲里,不同风格的家具仿如南腔北调的乐器,明朝风格和包豪斯风格的设计,一起弹奏出和谐的乐音。“我们也收藏家具,既有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不缺非洲或欧洲的花瓶,巴伐利亚或北京的座椅和凳子,或是韩国艺术家创作的陶器……”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柏林,再到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之间-o年,Alexander最终选择了重回柏林,倒有点儿像中国人观念里的落叶归根。他深情地热爱着这座城市。“上个世纪初,欧洲第一座当代博物馆就诞生于柏林。从那时起,柏林的艺术就在不断发展着,虽然其间历经了各种起起伏伏。目前看来,发展是主流趋势。和北京相比,柏林很静。但比起罗马或巴黎,柏林可谓发展迅猛,同时它也在发展中不断寻找着自我。东西柏林日渐融合,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搬到柏林来生活。”在柏林,Alexander有自己心爱的据点: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的哥特式雕塑,离家很近的书店,爱因斯坦咖啡屋,古老的奥地利餐厅,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一个台湾人开的北京风味十足的面馆,柏林大教堂的沉思……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当然也会开派对。我们每天都会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见面,他们很多是艺术家、收藏家,也有不少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朋友。不过,我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和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保持联系。这既是柏林生活,也是世界生活。”
Alexander成长于德国南部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那里遍布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我想是故乡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他就搬到了柏林,他形容那是一段无比神奇的时光。1992年,他结识了中国剪纸艺术家吕胜中,后者邀请他去中国旅行,从那之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德国既没有市场,也没有展示空间,出于喜爱和独到的眼光,Alexander 1997年在柏林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成为连接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桥梁。画廊首展艺术家便是丁乙,接着是徐冰,之后又陆续展出了尹秀珍、杨少斌等其他随后声名鹊起的艺术家。后来他还在北京开设了画廊分部,由此度过了10年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的生活。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门刚被打开,玄关处就展现出一个让人惊艳的大红色世界,他特意强调这是“中国红”,地板上摆着一溜儿来自中国的小板凳和马扎,铺着来自西藏的地毯。
这处新空间是Alexander刚成立的私人艺术沙龙,也是他和太太Kathrm居住的家。“我和太太Kathrin都热爱艺术,也喜欢和朋友们共度时光,所以我们把艺术沙龙开在了这儿,自己也住在沙龙里!”这座房子所在的建筑位于柏林夏洛滕堡区(Charlottenburg),这一区域继承了20世纪初鲜活的艺术传统,那时候很多艺术圈的人都住在这一带,包括知名的艺术商、画家、作家、作曲家和知识分子们。“通过多方打听,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这个漂亮的地方。这栋大楼建于1905年,最初是官员们的宅邸,共建了63间公寓,每一层规划设计各不相同。如今,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史学家们纷纷搬了进来,也有足球明星、银行家和其他商务人士,如此混搭的人群,促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启发意义的居住氛围。”
公寓非常宽敞,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包括三间沙龙,还带一个可爱的露台花园。众所周知,柏林也以伟大的音乐闻名于世界,Alexander对空间的色彩规划如同神来之笔,使人联想起一支门德尔松的圆舞曲,轻灵而浪漫。“这些公寓最初其实都是彩色墙体,直到上世纪70年代白墙才开始成为主流,覆盖了原有的颜色。”反其道而行之,他差不多为所有墙壁都涂上了颜色,英国艺术家ChrisNewman的一幅有着红黄蓝色块的画作成为色彩的灵感之源。“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曾经问:‘谁害怕红黄蓝?这些可都是现代艺术的基础色。’但我稍微调整了一下红色,用的是‘中国红’。靠窗的工作区涂成了亮绿色,它让我精神振奋,沙龙是淡淡的丁香紫,卧室则是热烈的摩洛哥色彩组合,与家具以及我们南德的巴洛克调调很搭。”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因为热爱,Alexander从20年前就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比如大厅里,一座老旧的古典式壁炉位于画面中心,Chris Newman的灵感画作放置其上,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是由柏林设计师兼作家Horzon制作的,一旁的雕塑是德国艺术家Karsten Konrad的作品,再往旁边一些的小凳子出自中国艺术家尹秀珍,Alexander与她合作了很多年。他还收藏了其他很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谭平、王书刚、杨茂源等,它们也见证着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友情。
“这里既有我们的私人收藏,也有艺术家放在这里寄卖的作品,同时还举办艺术展览。像生命体一样,空间需要呼吸,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的留白,房间的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这个沙龙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件艺术品,来自柏林的艺术家Matthias Beckmann为Alexander画出了所有房间的布置图,这些手稿画作随后又在沙龙里作展出。
在色彩和艺术组合的圆舞曲里,不同风格的家具仿如南腔北调的乐器,明朝风格和包豪斯风格的设计,一起弹奏出和谐的乐音。“我们也收藏家具,既有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不缺非洲或欧洲的花瓶,巴伐利亚或北京的座椅和凳子,或是韩国艺术家创作的陶器……”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柏林,再到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之间-o年,Alexander最终选择了重回柏林,倒有点儿像中国人观念里的落叶归根。他深情地热爱着这座城市。“上个世纪初,欧洲第一座当代博物馆就诞生于柏林。从那时起,柏林的艺术就在不断发展着,虽然其间历经了各种起起伏伏。目前看来,发展是主流趋势。和北京相比,柏林很静。但比起罗马或巴黎,柏林可谓发展迅猛,同时它也在发展中不断寻找着自我。东西柏林日渐融合,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搬到柏林来生活。”在柏林,Alexander有自己心爱的据点: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的哥特式雕塑,离家很近的书店,爱因斯坦咖啡屋,古老的奥地利餐厅,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一个台湾人开的北京风味十足的面馆,柏林大教堂的沉思……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当然也会开派对。我们每天都会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见面,他们很多是艺术家、收藏家,也有不少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朋友。不过,我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和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保持联系。这既是柏林生活,也是世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