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归根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ly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10年之后,Alexander重新返回柏林,搬进了这栋建于1905年的老公寓,精心布置上多年来收藏的中西艺术和家具,“我们试图打造一个类似19世纪风靡欧洲的经典‘沙龙’,就像当时出现在维也纳、圣彼得堡和柏林的那些”
  Alexander成长于德国南部一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小城,“那里遍布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我想是故乡打开了我的艺术视野。”柏林墙倒塌后不久他就搬到了柏林,他形容那是一段无比神奇的时光。1992年,他结识了中国剪纸艺术家吕胜中,后者邀请他去中国旅行,从那之后,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那个时期,中国当代艺术在德国既没有市场,也没有展示空间,出于喜爱和独到的眼光,Alexander 1997年在柏林开设了第一家专门推广中国当代艺术的画廊,成为连接中国艺术与欧洲艺术的桥梁。画廊首展艺术家便是丁乙,接着是徐冰,之后又陆续展出了尹秀珍、杨少斌等其他随后声名鹊起的艺术家。后来他还在北京开设了画廊分部,由此度过了10年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的生活。中国文化对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一点一滴,门刚被打开,玄关处就展现出一个让人惊艳的大红色世界,他特意强调这是“中国红”,地板上摆着一溜儿来自中国的小板凳和马扎,铺着来自西藏的地毯。
  这处新空间是Alexander刚成立的私人艺术沙龙,也是他和太太Kathrm居住的家。“我和太太Kathrin都热爱艺术,也喜欢和朋友们共度时光,所以我们把艺术沙龙开在了这儿,自己也住在沙龙里!”这座房子所在的建筑位于柏林夏洛滕堡区(Charlottenburg),这一区域继承了20世纪初鲜活的艺术传统,那时候很多艺术圈的人都住在这一带,包括知名的艺术商、画家、作家、作曲家和知识分子们。“通过多方打听,我们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这个漂亮的地方。这栋大楼建于1905年,最初是官员们的宅邸,共建了63间公寓,每一层规划设计各不相同。如今,艺术家、收藏家、艺术史学家们纷纷搬了进来,也有足球明星、银行家和其他商务人士,如此混搭的人群,促成了一种具有多元启发意义的居住氛围。”
  公寓非常宽敞,面积达300多平方米,包括三间沙龙,还带一个可爱的露台花园。众所周知,柏林也以伟大的音乐闻名于世界,Alexander对空间的色彩规划如同神来之笔,使人联想起一支门德尔松的圆舞曲,轻灵而浪漫。“这些公寓最初其实都是彩色墙体,直到上世纪70年代白墙才开始成为主流,覆盖了原有的颜色。”反其道而行之,他差不多为所有墙壁都涂上了颜色,英国艺术家ChrisNewman的一幅有着红黄蓝色块的画作成为色彩的灵感之源。“另外一方面,也因为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巴尼特,纽曼(Barnett Newman)曾经问:‘谁害怕红黄蓝?这些可都是现代艺术的基础色。’但我稍微调整了一下红色,用的是‘中国红’。靠窗的工作区涂成了亮绿色,它让我精神振奋,沙龙是淡淡的丁香紫,卧室则是热烈的摩洛哥色彩组合,与家具以及我们南德的巴洛克调调很搭。”
  “艺术不仅仅是投资,我们的生存离不开艺术,连呼吸的空气里都流淌着艺术的味道。”因为热爱,Alexander从20年前就开始收藏当代艺术,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品自然而然担当了空间里的主角,它们与来自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家具混搭在一起,初看浑然一体,仔细瞅瞅却又处处是值得推敲和玩味的细节。比如大厅里,一座老旧的古典式壁炉位于画面中心,Chris Newman的灵感画作放置其上,高至天花板的书架是由柏林设计师兼作家Horzon制作的,一旁的雕塑是德国艺术家Karsten Konrad的作品,再往旁边一些的小凳子出自中国艺术家尹秀珍,Alexander与她合作了很多年。他还收藏了其他很多重要的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包括谭平、王书刚、杨茂源等,它们也见证着他与这些艺术家的友情。
  “这里既有我们的私人收藏,也有艺术家放在这里寄卖的作品,同时还举办艺术展览。像生命体一样,空间需要呼吸,艺术品也需要呼吸,所以我们有大量的留白,房间的陈设也一直在做改变。”这个沙龙本身就可以被称为一件艺术品,来自柏林的艺术家Matthias Beckmann为Alexander画出了所有房间的布置图,这些手稿画作随后又在沙龙里作展出。
  在色彩和艺术组合的圆舞曲里,不同风格的家具仿如南腔北调的乐器,明朝风格和包豪斯风格的设计,一起弹奏出和谐的乐音。“我们也收藏家具,既有经典的现代主义设计,也不缺非洲或欧洲的花瓶,巴伐利亚或北京的座椅和凳子,或是韩国艺术家创作的陶器……”
  从上世纪90年代初搬到柏林,再到往返于柏林北京两地之间-o年,Alexander最终选择了重回柏林,倒有点儿像中国人观念里的落叶归根。他深情地热爱着这座城市。“上个世纪初,欧洲第一座当代博物馆就诞生于柏林。从那时起,柏林的艺术就在不断发展着,虽然其间历经了各种起起伏伏。目前看来,发展是主流趋势。和北京相比,柏林很静。但比起罗马或巴黎,柏林可谓发展迅猛,同时它也在发展中不断寻找着自我。东西柏林日渐融合,每一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搬到柏林来生活。”在柏林,Alexander有自己心爱的据点:博德博物馆(Bode Museum)的哥特式雕塑,离家很近的书店,爱因斯坦咖啡屋,古老的奥地利餐厅,亚洲艺术博物馆的陶器收藏,一个台湾人开的北京风味十足的面馆,柏林大教堂的沉思……
  “我们每天都有很多工作,当然也会开派对。我们每天都会和来自各地的朋友见面,他们很多是艺术家、收藏家,也有不少和艺术完全不沾边的朋友。不过,我每天要花很长时间对着电脑工作,和世界各地的商业伙伴保持联系。这既是柏林生活,也是世界生活。”
其他文献
既舍不得三里屯的时尚小资情调,又想着亲近绿色复得返自然?这家北京三里屯太古里新开业的极食(g十)餐厅简直太适合你。它在装饰氛围上致力于工业感与精致上海风情的融合,餐饮上却大玩起“即摘即食”的新鲜卖点。一句话,把它想象成“时尚高端农家院”就基本抓住重点了。  极食餐厅在它的发源地上海已经开了3家,依照场地的特点,分别以露台、蔬菜种植和画廊空间为每个店的特色。而为了打造这家北京的旗舰餐厅,老板将这三大
期刊
Frank Stüve室内设计师、花艺设计师  原籍奥地利,设计范围从私人住宅到公共空间,风格华美优雅,客户遍及全欧洲。他主理的设计家具店Villa Harteneck,被公认为柏林最美的室内设计展场与花艺空间,提供高档家具家饰,不过,在经营了15年之后于2014年1月结束,现在他的私人住宅同时也是工作室。  本页Frank在空间里大量使用璧纸,他擅用装饰效果强烈的鲜明元素。  Fasanenst
期刊
5年前,天津人张雷从米兰学成归来,带着在他乡结识的伙伴Jovana和Chris,驻扎杭州余杭区,发展“品物流形”设计工作室。一把宣纸制成的纸椅,令当时国内设计圈为之一振,媒体也开始追着他走。3年前,张雷又肩负起策展工作,发起“融-Handmade In Hangzhou”展览,召集设计师在5年内对5种传统材质(竹、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从余杭,他带着这些设计师的作品去到了米兰、巴黎……
期刊
Molly Malone's走向大众的米其林美味  告别马克南四合轩后,米其林三星厨师布莱恩.马克南(Brian McKenna)首次抛下Fine Dinning概念走向大众市场,与太太张玥共同开设了Molly Malone's Gastropub&Grill餐厅,主打欧式内陆料理。这里曾经是一家爱尔兰酒吧,身兼室内设计师的张玥保留了70%的原有空间结构和老家具,只重新整修了天花板和地板,区隔出酒
期刊
围合的形态和清净无扰的氛围,如北京传统四合院一般,向内而生,自有一方天地。建筑师张轲为自己的团队营造了一方奢侈的工作天地,设计本身即充满试验性。  如果不是特意找寻,几乎没有人会想到在北京二环路附近,在青年湖公园和柳荫公园之间,竟然藏有这样一处独立于周边细碎街巷和老旧居民区的院落。当你沿着一条老街走到头,驻足路口仔细观望时,便会发现一片深灰色的院子外墙,悄然而立。  建筑师张轲创立的标准营造建筑事
期刊
陈幼坚又开新店了!这次应Light&Salt之邀,在静安区同一栋老洋房的顶层,开了这家“Garden 27”,四周环绕花园,主题从“花”相应展开。他兴奋地告诉我们:“第一次到这里,像碰到人生真爱一样,就像一个新的女朋友,简直是一见钟情!”  人们对“花”的爱慕,也经常是一见钟情的,有人爱玫瑰的热情,有人则更愿意欣赏昙花一现,“人们不会讨厌花,至少这世界上99%的人都是如此。”陈幼坚这么说道,也因为
期刊
Lars Trisch曾经是一名玩儿乐队的时髦青年,18岁便为  自己购买了一辆1950年代的老爷车,从对老电影、老音乐的痴迷,发展到对古董设计的迷恋,直至建立起柏林最具规模的中古现代主义设计商店,他的故事展现T一段颇具文艺色彩的德国青年奋斗史。  如果你喜欢上世纪中期的现代主义设计,古董发烧友LarsTriesch创立的Original in Berlin精品设计店,将是你到柏林的必访之地。这里
期刊
柏林这座城市,虽是人潮涌动的首都,却处处通透有序;虽然充满了国际化色彩,却含蓄而不是张扬;虽然规模巨大,却丝毫不妨碍她拥有人性化的生活环境。任凭你来自哪座精彩的大都市,怀揣着怎样满溢的家乡自豪感,来到这里也难免会目不转睛、心存震撼。位于市中心的Alt Moabit地区,是柏林第一区Mitte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混居着不同的社会阶层,由于南面紧邻联邦政府的办公机构区,吸引了不少的国际投资商。虽说它不
期刊
学不会收纳,家再打也嫌小!  无论是分寸必争的小空间,还是身宽体胖的大户型,同样都会遭遇储物困扰。不仅储得好,还要储漂亮!  《安邸AD》帮你找些新出路。  入墙式的储物柜,不仅肚量大得惊人,更是抹平墙面凹凸的障眼法!  调色盒储物墙  渐变色烤漆壁柜。有开有合的柜门设计,让超大体型的墙面柜也能表现得生动而俏皮。  现场制作还是工厂代工?想要让柜体天衣无缝得像墙面一样,无论是现场制作还是品牌定制都
期刊
在上海洛克,外滩源举办的Arto21艺术博览会,日前才结束了第二届,却已经赢得了国际级画廊、藏家的好评及各界回响,俨然成为城中热事。11月中的上海,天气尚且宜人,谁都想走在艺术、时尚装点外滩的历史建筑群里逛、看、买当代艺术。天时地利人和,也难怪在Arto21的藏家开放日结束后,就有画廊高挂售罄牌子。  上海这座城市对艺术的热情似乎从没退去,暂且不提举办10多年的上海艺博会,近年城里林立的私人美术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