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关于教学交往的基本内涵的理解
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教学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往的缩影与投射,尽管如此教学交往并非完全被动地为社会交往所决定。我们对教学交往的内涵理解主要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服务于教育目标。
(2)教学交往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信息,又包括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念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
(3)交往的媒介有语言、非语言两种形式。
(4)交往的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
二、教学交往的特性分析
1.主体性。这种特性是指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学交往可以使教学过程中人的问题真正凸现出来,也正是着眼于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才使教学交往的研究有了时代意义。而且,交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
2.审美性。真正的交往是人发自内在的需要,是人对于自己生命本质的一种全面占有和自我展现。此时交往失去其单纯的生物的性质,也排除了利己主义性质。交往不再仅仅是为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功利性的活动,而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与需要,从而具有美的性质。
3.形成性。这里指的是,处于教学交往的行动者通常是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因此,这种交往本身构成了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简而言之,教学中的交往者常常并不了解社会交往的方法与技能,他们通常是通过这种交往互动来学习各种不同的社会交往。
4.反思性。所谓反思性的交往,这里指的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本身具有一种反思性特征。我们之所以强调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反思性交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相比较,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和否定的特点。因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肯定自己逐渐成熟的方面和不断否定自己的幼稚方面的过程。而反思性交往恰恰是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基本形式。因为,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自我肯定和否定本身正是青少年发展的一种基本环节。而这种自我肯定和否定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不断地反思性的自我奖赏、质疑和批评。正是在这种反思性的自我奖赏、批评和质疑中,青少年依据对未来的预期而组织着现实生活的经验,并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筛选。
三、教学交往在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在教学中,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且促进学生在价值论上建构自我。概而论之,教学交往能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体地说,教学交往具有以下方面的独特教育价值:
1.促进知识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建构主义先驱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交互作用内化的结果。“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因此,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个体的经验与知识的双向磨合与交融,才建构成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并受到一定历史、文化的调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互动可以加速个体的知识建构。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通过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智取长,共同提高。换句话说,通过协作学习,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就能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积极的支持,从而加速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教学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交往作为一种富于文化氛围的情境,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形态的人际关系,交往运作本身,都属于潜课程中的要素,对学生生活经验、情境发展、规范其社会行为、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与教学中正式学习内容一起促使学生获得理智的、情感的、审美的各方面能力更丰富地发展,所以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任何先进的传媒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获得人际关系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及情感体验。麦克费尔(P.Mcphail)认为,为了使学生学会理解与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合作与交往中,学生才会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合作小组作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与解答问题。
3.健全学生人格
建构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基本条件。“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人把人自己看作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中。”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教学交往具有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全的作用,通过交往以获得对自己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其次,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并形成积极交往态度,从而可能拥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善于建设和发展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在交往中,学生可获得安全、归宿、爱、审美、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是维护心理平衡与健康的重要条件。另外,在教学交往中,教师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能力志向才干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交往活动,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能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学生社会化,是指“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形成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结构与运行,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运行的缩影与投射。社会关系的许多特征都可以从教学交往中体现和反映出来,学生在交往中能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认同和掌握及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教学交往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化人格品质。现代人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独立性、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与群体意识。教学活动中交往能使学生产生明确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技巧,培养民主意识,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并发展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使学生自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素质。在教学交往中,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合作、对话、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就能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的密切合作,热心相助,诚心相待。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那儿直接获得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教学交往的核心理念是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共享、共进。教学交往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发生的背景,其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应把教学过程视为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的师生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生命潜能显示,发展丰富的过程,应把教学交往视为师生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获得生命意义的手段,通过平等对话,团结协作,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人生境界。
交往一词,内涵丰富。就其内容而言,交往是人的传递符号、信息、分享思想感情的过程。就其媒介而言,交往是通过语言与非语言信息交流,进行相互影响的过程;就其功能而言,“交往是两个呼应的体系,通过适当的渠道,进而达到预期结果的过程”;就其目的而言,“交往是活动的最基本形式,亦是人最基本的精神需要之一,是动态的表现出来的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这也是人类的基本存在方式”。
教学交往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交往的缩影与投射,尽管如此教学交往并非完全被动地为社会交往所决定。我们对教学交往的内涵理解主要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交往的主体是教师与学生,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服务于教育目标。
(2)教学交往的内容既包括知识信息,又包括情感、态度、兴趣、价值观念方面的信息,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的信息。
(3)交往的媒介有语言、非语言两种形式。
(4)交往的功能是通过信息的交流实现双向互动,达到双方共识、共享、共进。
二、教学交往的特性分析
1.主体性。这种特性是指教学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教学交往可以使教学过程中人的问题真正凸现出来,也正是着眼于人的存在、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才使教学交往的研究有了时代意义。而且,交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互为主体的关系,即交往中每个人都是主体,是彼此关系的创造者。
2.审美性。真正的交往是人发自内在的需要,是人对于自己生命本质的一种全面占有和自我展现。此时交往失去其单纯的生物的性质,也排除了利己主义性质。交往不再仅仅是为生存而采取的一种功利性的活动,而是一种精神的满足与需要,从而具有美的性质。
3.形成性。这里指的是,处于教学交往的行动者通常是正处于身心发展过程中的青少年,因此,这种交往本身构成了青少年成长和发展的重要形式。简而言之,教学中的交往者常常并不了解社会交往的方法与技能,他们通常是通过这种交往互动来学习各种不同的社会交往。
4.反思性。所谓反思性的交往,这里指的是个体成长和发展过程本身具有一种反思性特征。我们之所以强调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反思性交往,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青少年个体的身心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个体的身心发展相比较,具有强烈的自我肯定和否定的特点。因为,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肯定自己逐渐成熟的方面和不断否定自己的幼稚方面的过程。而反思性交往恰恰是自我肯定和否定的基本形式。因为,在青少年发展过程中,自我肯定和否定本身正是青少年发展的一种基本环节。而这种自我肯定和否定的重要形式之一就是不断地反思性的自我奖赏、质疑和批评。正是在这种反思性的自我奖赏、批评和质疑中,青少年依据对未来的预期而组织着现实生活的经验,并对过去的经验进行筛选。
三、教学交往在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在教学中,教学交往不仅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而且促进学生在价值论上建构自我。概而论之,教学交往能促进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具体地说,教学交往具有以下方面的独特教育价值:
1.促进知识的建构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仅仅是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起来的,社会性的相互作用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建构主义先驱维果斯基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是社会交互作用内化的结果。“个人的认知结构是在社会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发展正是将外部的,存在于主体间的东西转变为或内化为内在、为个人所特有的东西的过程。”因此,知识是活动、情境和文化的产物,是学习者相互对话与协商的产物。“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个体的经验与知识的双向磨合与交融,才建构成主体自身的认知结构知识体系,并受到一定历史、文化的调节。”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协作互动可以加速个体的知识建构。这是因为,每一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建构的认知结构因人而异,有的较全面,有的较片面,有的较深刻,有的则完全错误。因此,通过个体与他人的沟通合作与交流,可以集智取长,共同提高。换句话说,通过协作学习,形成一个广泛的学习共同体,就能为知识建构提供丰富的资源与积极的支持,从而加速个人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教学交往对于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信任,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从而突破自我中心的小圈子,培养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交往作为一种富于文化氛围的情境,交往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不同形态的人际关系,交往运作本身,都属于潜课程中的要素,对学生生活经验、情境发展、规范其社会行为、形成切合实际的人生态度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们与教学中正式学习内容一起促使学生获得理智的、情感的、审美的各方面能力更丰富地发展,所以教师的职能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任何先进的传媒之所以不能取代教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能创造富有情感的人际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获得人际关系积极体验,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及情感体验。麦克费尔(P.Mcphail)认为,为了使学生学会理解与尊重别人的生活方式,就必须建立一种鼓励学生实践民主的教学结构。因为只有在与别人合作与交往中,学生才会学会理解、尊重别人,考虑别人的需要与意图。在此基础上才能作出自己的决定,并对这种决定负责。例如在小组学习中,每个学生都要承担一部分合作小组作业,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内讨论与解答问题。
3.健全学生人格
建构和保持与他人相互依赖的合作互动关系,是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基本条件。“健康的人格意味着人把人自己看作一个人,一个拥有自由和责任的人,而不是一个感情冲动的消极工具或他人所期望的人。健康人格也把他人看作一个人,而不是物或工具。像布伯指出的那样,他们生活在同等地位的‘我与你’的对话关系中,而不是‘我与他’的关系中。”由此可见,人的心理和人格是在人的社会活动中,尤其是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教学交往具有维护和促进学生心理健全的作用,通过交往以获得对自己客观实际的自我评价,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其次,在交往中学习和掌握社会交往的技能并形成积极交往态度,从而可能拥有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善于建设和发展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志。在交往中,学生可获得安全、归宿、爱、审美、自我实现等精神需要的满足,这是维护心理平衡与健康的重要条件。另外,在教学交往中,教师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人格魅力,对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也能产生重大影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能力志向才干问题,没有教师个性对学生个性的直接影响,是不可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对于学生而言,通过教学交往活动,强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能形成一个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依赖、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关系,这既满足了学生与他人平等交往的心理需要,又使学生学会尊重自己和尊重别人,这是一个人走向成熟和形成健全人格的重要标志。
4.促进学生的社会化
所谓学生社会化,是指“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获得符合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履行其社会职责的过程。”个体社会化主要表现在形成责任感、合群性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由于教学过程中的人际关系及交往的结构与运行,很大程度上是社会关系的、结构与运行的缩影与投射。社会关系的许多特征都可以从教学交往中体现和反映出来,学生在交往中能获得对社会的认知,对社会规范与行为准则的认同和掌握及对权利与义务的理解。教学交往有助于培养学生现代化人格品质。现代人的重要特征是具有独立性、民主意识、责任意识与群体意识。教学活动中交往能使学生产生明确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策略与技巧,培养民主意识,具有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并发展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使学生自觉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素质。在教学交往中,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在与教师与同伴的合作、对话、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就能学会与他人的合作,学会用他人的眼光看待问题,学会与同伴的密切合作,热心相助,诚心相待。同时,学生也能从教师那儿直接获得思想、观念、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所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教学交往的核心理念是师生间的对话、合作、共享、共进。教学交往不仅仅是教育、教学发生的背景,其本身就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我们应把教学过程视为充满人文关怀与人文价值的师生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完整的人的成长过程,是学生生命潜能显示,发展丰富的过程,应把教学交往视为师生存在的一种方式和获得生命意义的手段,通过平等对话,团结协作,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