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流动人口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高流动人口的就业能力,本文针对这个人群的就业现状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流动人口就业存在的问题。从问题着手,为改善流动人口就业状况提出了对应的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稳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流动人口作为中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情况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那么在当前“稳就业”背景下,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根据安徽滁州、江苏无锡和南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提出合理的、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流动人口就业现状
笔者在三地的1028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流动人口就业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
(1)职业集中在技术/熟练工人、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和服务行业人员
研究对象中14.5%目前的职业类别属于非技术工人,22.1%属于技术/熟练工人,23.2%属于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24.1%属于服务行业人员,8.6%属于管理者/经理,0.7%属于农民/渔民等,5.4%属于其他,1.4%目前没有工作。同时流动人口职业呈现出从由农民/渔民、非技术工人流向技术/熟练工人、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服务行业人员、管理者/经理等要求更高的岗位流动的趋势。
(2)工作搜寻能力较强
调查显示,90%的流动人口在一个月内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可能的原因是,流动人口面临着房租、房贷等大额开销的压力,没有足够的工作搜寻能力,就没有办法在家乡之外的地方长久生存下去[1]。
(3)适应能力较强
流动人口中有84.5%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够满足所在行业的需要。说明流动人口的技能水平相对较高,也说明流动人口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好[2]。原因可能是,适应能力不强的劳动者无法成为流动人口,只能留在户口所在地进行工作。
(4)社会福利的享有仍有待提高
笔者将工作时间、是否签署劳动合同、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政策统称为社会福利享有。
在工作时间方面,58.2%的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高于2小时,同时36.3%表示并没有支付加班费。62%表示每周休息小于等于1天,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是否签署劳动合同方面,82.1%的流动人口表示已经签署了劳动合同,17.9%表示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在签署劳动合同方面的现状还有待改善。
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67%表示社区提供过就业岗位。38.8%的流动人口了解过政府的稳就业政策。只有16.9%拿到过政府关于就业、培训的相关补贴。整体来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享有有待提高[3]。
(5)社会支持网络单一
流动人口中43.4%表示或多或少受过歧视,这对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有着消极影响。同时45.9%的流动人口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遇到过克扣工资现象。流动人口在获取本地第一份工作时,32.7%是依赖自己,26.8%依赖朋友,23%依赖自己的亲戚,只有6.7%依赖政府中介或市场中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支持网络重构只能依赖自己或自己的老乡。84.9%的流动人口表示在现居住地有能够在工作方面帮到自己的亲友。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
(6)受教育状况尚可,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流动人口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7.7%,初中学历占比18.6%,高中/中专学历占比18.8%,大专占比25.9%,本科占比24.7%,研究生及以上占比4.2%,平均学历为大专。
职业技能证书方面,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业中,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均值为1.891,即二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同时有45.5%的流动人口因为行业或者个人原因,没有职业技能证书。
学习工作技能途径方面,67.9%的流动人口表示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而通过书本、网络、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方式的只有32.1%。
这说明了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中,干中学是主要途径。流动人口的自主培训意识、培训意愿都相对较低。
三、改善措施
如上所述,流动人口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的享有仍有待提高、社会支持网络单一、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学习途径较少、学习意愿较弱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劳动法的完善和实施,帮助流动人口形成健康和可持续的工作周期,并依法按时签订劳动合同。此外,政府也应当多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并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得就业政策惠及更多人。
(2)政府、企业和社会可以多举办联谊会,帮助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利用工会等途径帮助流动人口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也可以建立网上招聘、就业平台帮助减少流动人口对于“老乡”的依赖[4]。
(3)由政府出面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出台对于职业技能水平证书的要求,形成有益循环。此外,政府、社会也应当多多宣传,鼓励流动人口进行学习,以提高流动人口的学习意愿[5]。
总而言之,只有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改善流动人口目前就业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凡,杜姗姗,陶涛.中国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8,42(04):14-26.
[2]罗恩立,王桂新.中国城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京、津、沪、穗四大城市的调查数据[J].现代经济探讨,2010(03):35-39.
[3]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1):13-19.
[4]李国正,高书平.公共服务视角下社会投资与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湖湘论坛,2017,30(06):120-125.
[5]王学军.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演变研究——基于非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J].财经理論与实践,2017,38(04):89-96.
关键词:流动人口;就业现状;稳就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流动人口作为中国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就业情况能够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走向。那么在当前“稳就业”背景下,流动人口目前的就业现状究竟是怎样的呢?本文将根据安徽滁州、江苏无锡和南通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究流动人口就业现状。在此基础上,为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提出合理的、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流动人口就业现状
笔者在三地的1028份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流动人口就业现状有如下几个特点:
(1)职业集中在技术/熟练工人、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和服务行业人员
研究对象中14.5%目前的职业类别属于非技术工人,22.1%属于技术/熟练工人,23.2%属于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24.1%属于服务行业人员,8.6%属于管理者/经理,0.7%属于农民/渔民等,5.4%属于其他,1.4%目前没有工作。同时流动人口职业呈现出从由农民/渔民、非技术工人流向技术/熟练工人、办公室一般工作人员、服务行业人员、管理者/经理等要求更高的岗位流动的趋势。
(2)工作搜寻能力较强
调查显示,90%的流动人口在一个月内找到了现在的工作。可能的原因是,流动人口面临着房租、房贷等大额开销的压力,没有足够的工作搜寻能力,就没有办法在家乡之外的地方长久生存下去[1]。
(3)适应能力较强
流动人口中有84.5%认为自己的技能水平能够满足所在行业的需要。说明流动人口的技能水平相对较高,也说明流动人口的工作适应能力较好[2]。原因可能是,适应能力不强的劳动者无法成为流动人口,只能留在户口所在地进行工作。
(4)社会福利的享有仍有待提高
笔者将工作时间、是否签署劳动合同、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政策统称为社会福利享有。
在工作时间方面,58.2%的流动人口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高于2小时,同时36.3%表示并没有支付加班费。62%表示每周休息小于等于1天,总体情况并不乐观。
是否签署劳动合同方面,82.1%的流动人口表示已经签署了劳动合同,17.9%表示没有签署劳动合同。也就是说,流动人口在签署劳动合同方面的现状还有待改善。
公共就业服务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67%表示社区提供过就业岗位。38.8%的流动人口了解过政府的稳就业政策。只有16.9%拿到过政府关于就业、培训的相关补贴。整体来看,流动人口的社会福利享有有待提高[3]。
(5)社会支持网络单一
流动人口中43.4%表示或多或少受过歧视,这对于流动人口社会支持网络的重构有着消极影响。同时45.9%的流动人口表示自己或身边的人遇到过克扣工资现象。流动人口在获取本地第一份工作时,32.7%是依赖自己,26.8%依赖朋友,23%依赖自己的亲戚,只有6.7%依赖政府中介或市场中介。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社会支持网络重构只能依赖自己或自己的老乡。84.9%的流动人口表示在现居住地有能够在工作方面帮到自己的亲友。总的来说,社会支持网络较为单一。
(6)受教育状况尚可,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
流动人口中,小学及以下学历占比7.7%,初中学历占比18.6%,高中/中专学历占比18.8%,大专占比25.9%,本科占比24.7%,研究生及以上占比4.2%,平均学历为大专。
职业技能证书方面,有职业资格证书的行业中,流动人口的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均值为1.891,即二级(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等级。同时有45.5%的流动人口因为行业或者个人原因,没有职业技能证书。
学习工作技能途径方面,67.9%的流动人口表示主要是在工作过程中学习,而通过书本、网络、考取职业技能证书等方式的只有32.1%。
这说明了流动人口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中,干中学是主要途径。流动人口的自主培训意识、培训意愿都相对较低。
三、改善措施
如上所述,流动人口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社会福利的享有仍有待提高、社会支持网络单一、职业技能水平有待提高、学习途径较少、学习意愿较弱等问题。对此,笔者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政府和企业应当加强劳动法的完善和实施,帮助流动人口形成健康和可持续的工作周期,并依法按时签订劳动合同。此外,政府也应当多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并进行就业政策的宣传,使得就业政策惠及更多人。
(2)政府、企业和社会可以多举办联谊会,帮助增强流动人口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利用工会等途径帮助流动人口重构社会支持网络,也可以建立网上招聘、就业平台帮助减少流动人口对于“老乡”的依赖[4]。
(3)由政府出面举办职业技能培训,帮助流动人口提高职业技能水平,并出台对于职业技能水平证书的要求,形成有益循环。此外,政府、社会也应当多多宣传,鼓励流动人口进行学习,以提高流动人口的学习意愿[5]。
总而言之,只有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才能够真正改善流动人口目前就业状况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流动人口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凡,杜姗姗,陶涛.中国流动人口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8,42(04):14-26.
[2]罗恩立,王桂新.中国城市外来人口的就业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京、津、沪、穗四大城市的调查数据[J].现代经济探讨,2010(03):35-39.
[3]罗恩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1):13-19.
[4]李国正,高书平.公共服务视角下社会投资与流动人口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究[J].湖湘论坛,2017,30(06):120-125.
[5]王学军.中国城镇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的工资差异演变研究——基于非条件分位数回归的分解方法[J].财经理論与实践,2017,38(04):8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