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21世纪后,教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句话:“要使学生终身受益,就得教给学生自己寻找水源的方法。”这句话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掌握有关的知识,又要教给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自动、自学、自得地寻求知识、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自找水喝”——即把学生培养成可持续发展人才。为此,我们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践”这一课题进行研讨,一改以往语文教学面面俱到、串讲串问、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做法,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了课堂阅读教学“精读一篇”三部曲,即“初读感知,提出问题——精读领悟,解决问题——熟读转化,积淀语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掌握阅读方法,从而培养发展能力。
一、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在“初读感知”这一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舍得花时间,循循善诱,极大地培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使学生认识到质疑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当然学生不仅要“想问”“敢问”,还要“会问”。这就要求老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从教师钻研教材角度可分为:①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②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③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④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问题;⑤有关对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问题。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还可让他们合作交流,提出经典性问题。例如教学《白杨》一文,学生就能紧扣教材中心提出问题:爸爸的脸上为什么出现严肃的神色?他介绍杨树的几句话是在单纯地说明白杨树的特点吗?望着白杨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后来为什么又浮起了一些微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就有学生这样提问:楚王作为国王已很尊贵,他为什么还要侮辱晏子,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楚王尊重晏子,结果又是怎样?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生围绕课文难点质疑:“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在如此“授之以渔”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从扣题眼,抓要点关键,抓重点难点,抓矛盾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精读领悟,解决问题
新课程下,阅读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是个体探究阅读和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每个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如学生提出的是统领性、全局性的问题,可以“疑”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边解疑边感悟;如果学生提出的是局部性问题,教师可以“暗渡陈仓”,将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产生感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成员交流。这样,在合作中不仅可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还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集体评价交流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将合作的成果公之于众,进行交流和争鸣。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教师,其职责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反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引路人,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军神》一课,学生围绕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用“表演法”,表现沃克替刘伯承取子弹,刘伯承却镇静地数着刀数(72刀)的场景,感悟刘伯承的非凡毅力;有的学生用“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沃克表情变化的词语,从另一个侧面体会刘伯承确实是“军神”;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法”读出刘伯承的坚毅……最后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读懂了课文,而且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流网络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体现,课堂呈现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三、熟读转化,积淀语感
“熟读转化”这一阶段的两个训练重点(一是活记乐背、积累构建;二是迁移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契合点。首先在活记乐背中培养语感,即帮助学生进行美读欣赏,达到熟读成诵,进而学会自我整理、主动构建、系统积累语言材料,全面积淀语感经验。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后,学生被精妙的描写所感染,主动积累构建,在课堂上即能熟读成诵。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此反复让学生大量接触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培养。再次,在迁移运用中培养语感,即帮助学生学会借鉴、迁移,由完成老师布置的迁移作业,走向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如教学《白杨》一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借白杨写边疆的建设者。为此,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写一种事物。如有的联系到借蜡烛来比喻老师,有的联想到铺路的小石子就是默默奉献的人,有的联想到辛勤耕耘的牛就是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在迁移运用中学生积淀了语感。
一、初读感知,提出问题
在“初读感知”这一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舍得花时间,循循善诱,极大地培养、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强调“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使学生认识到质疑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当然学生不仅要“想问”“敢问”,还要“会问”。这就要求老师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告诉学生质疑不要局限于一个词、一个句子。从教师钻研教材角度可分为:①有关文章表层词句的疏通性问题;②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探究性问题;③有关表达形式的鉴赏性问题;④有关课文知识拓展的延伸性问题;⑤有关对课文不同看法的评价性问题。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还可让他们合作交流,提出经典性问题。例如教学《白杨》一文,学生就能紧扣教材中心提出问题:爸爸的脸上为什么出现严肃的神色?他介绍杨树的几句话是在单纯地说明白杨树的特点吗?望着白杨树,爸爸为什么又陷入了沉思?后来为什么又浮起了一些微笑?在教学《晏子使楚》一文时,就有学生这样提问:楚王作为国王已很尊贵,他为什么还要侮辱晏子,这说明了什么?如果楚王尊重晏子,结果又是怎样?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一课时,学生围绕课文难点质疑:“为什么说‘和平之花’是娇嫩的?”在如此“授之以渔”的教学中,学生学会了从扣题眼,抓要点关键,抓重点难点,抓矛盾等方面提出问题。
二、精读领悟,解决问题
新课程下,阅读是师生共同探究新知的发现过程,是个体探究阅读和群体合作阅读的结合,每个水平有差异的学生都可以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如学生提出的是统领性、全局性的问题,可以“疑”为线索组织教学,让学生边解疑边感悟;如果学生提出的是局部性问题,教师可以“暗渡陈仓”,将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己解决,并产生感悟。在学生充分阅读、探究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把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来解决,把自己的感悟与小组成员交流。这样,在合作中不仅可发展学生的协调能力,还能使学生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反思或批评,从而建构起新的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在集体评价交流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将合作的成果公之于众,进行交流和争鸣。处于“平等中的首席”地位的教师,其职责在于不断地激励、唤醒和反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与引路人,使合作学习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教学《军神》一课,学生围绕统领全文的问题“为什么说刘伯承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进行自主探究。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有的学生用“表演法”,表现沃克替刘伯承取子弹,刘伯承却镇静地数着刀数(72刀)的场景,感悟刘伯承的非凡毅力;有的学生用“品读关键词句”的方法,抓住沃克表情变化的词语,从另一个侧面体会刘伯承确实是“军神”;有的学生用“感情朗读法”读出刘伯承的坚毅……最后让学生推荐汇报学习结果,其他学生当小评委,与汇报的同学进行自由交流,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调控。这样,学生不仅各取所需、各展所长,在充分民主、乐于探究的氛围中学得解决问题的方法,读懂了课文,而且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交流网络中,学生的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张扬和体现,课堂呈现精彩纷呈的多元化感悟。
三、熟读转化,积淀语感
“熟读转化”这一阶段的两个训练重点(一是活记乐背、积累构建;二是迁移运用)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契合点。首先在活记乐背中培养语感,即帮助学生进行美读欣赏,达到熟读成诵,进而学会自我整理、主动构建、系统积累语言材料,全面积淀语感经验。如教学《观潮》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后,学生被精妙的描写所感染,主动积累构建,在课堂上即能熟读成诵。俗话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如此反复让学生大量接触具体可感的语言材料,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自然而然得到培养。再次,在迁移运用中培养语感,即帮助学生学会借鉴、迁移,由完成老师布置的迁移作业,走向在学习、生活的实践中进行创造性的运用。如教学《白杨》一文后,学生了解了课文是借白杨写边疆的建设者。为此,要求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描写一种事物。如有的联系到借蜡烛来比喻老师,有的联想到铺路的小石子就是默默奉献的人,有的联想到辛勤耕耘的牛就是祖国现代化的建设者……在迁移运用中学生积淀了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