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渗透,写作的教学与考试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关键词】中学语文 写作创新
当今教育的改革,是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渗透,写作的教学与考试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语文考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很多作文题目是相当开放的,允许考生拥有开放性思维,可以在"话题"的范围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由驰骋,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写作要获得成功,拿到高分,有两个关键环节切不可放过,下面就从"意"、"材"这两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立意要新
所谓立意,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鲜明新颖的写作立意。文章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写作的立意上,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等。明代王夫之曾经在文章中指出:"意犹帅也",文章中的诸要素都是为"意"服务的。没有鲜明的立意,也就没有一篇好文章。"意胜则文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让你的读者能看见你所作之文的立意,要将"意"化做文章的"太阳",使人看得见,感觉得到。太阳一出,华光万丈,整篇文章顿时熠熠生辉。反之,文章的立意藏于字句中,不鲜明,不突出,如"乌云蔽日",读者看了半天还是如坠雾中,这样势必会引起读者的厌烦感。因此,写作的立意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突出出来。这样既可保证文章的立意正确,又可与读者的大脑模板相匹配,对于一篇文章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办法。有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构思时,还是在写作时,只是一味关注身边发生的陈俗琐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还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历届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身处21世纪的现代青年,应当学会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勇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敢于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在我们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至善至美的情操。
"新"是文章的生命,"新"是美的灵魂。同时,"新"也是引起他人注意的魅力所在。从心理学上讲,只有在新事物出现的刺激下,才能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兴奋,吸引人的注意。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特别留意陌生人,新产品,新装束,新鲜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新。立意也是这样,只有在写作中立意新颖,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喜悦,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魅力效应。否则,炒冷饭、走老路,千篇一律,司空见惯,不会有魅力可言,文章也必然无人问津。因此,每名作者要使自己的文章产生"百读不厌"的魅力,必须做到立意新颖,即: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在写作过程中,要做到立意新颖,则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发散思维,选优择新 。
二要逆向反思,立异标新。
三要出人意料,超前想新。
"意"是文章的灵魂,是美文的精华,它的正确新颖,来源于认真细致的审题。写作中只要能突破固定思维模式,合情合理的出人意料,就能慧眼识宝,创造出正确、新颖的立意来,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产生出使人喜悦的魅力效应。
2.选材要新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依此推理,没有又好又新的材料,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新"字。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文章可读性的决定因素。
例如,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小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媒体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精心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很多人在写作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让人兴味索然。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所谓收光聚焦,即材料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在应试写作中有的人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文章的格调不高。在查阅资料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95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一个圆想象作文,有些同学想象的画面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毫无美感。有一考生写道:"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民生大楼。路过十字路口,看到交通警察站的那个岗楼是圆的。进了民生大楼,迎面碰见一女售货员,她的脸也是圆的。她的背后,摆的一排排脸盆,都是圆的。另一边商品背后是一幅大广告画,画着一个运动员在溜旱冰,他的背弓成了半个圆,脚下也仿佛滑出了半个圆,这时候来了一个小经理,他的头也是圆圆的,眼睛也是圆圆的。"且不说他写了这么多的"圆"违背了命题的要求,就是所写的内容,也没有一点美感,流露出的感情也格调不高。尽管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主题和中心。
总之,将立意的新与选材的新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力求"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写出"出人头地"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汪朝夕;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三步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虹;生命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关键词】中学语文 写作创新
当今教育的改革,是以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为核心而展开的。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渗透,写作的教学与考试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在语文考试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作文分是最好拿的,很多作文题目是相当开放的,允许考生拥有开放性思维,可以在"话题"的范围内,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自由驰骋,畅所欲言。笔者认为,写作要获得成功,拿到高分,有两个关键环节切不可放过,下面就从"意"、"材"这两个方面谈一下粗浅的看法:
1.立意要新
所谓立意,即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也就是要抒什么情,言什么志,阐什么理。写好一篇文章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鲜明新颖的写作立意。文章的思想,集中体现在写作的立意上,即文章所表达的思想、观点、主张等。明代王夫之曾经在文章中指出:"意犹帅也",文章中的诸要素都是为"意"服务的。没有鲜明的立意,也就没有一篇好文章。"意胜则文胜"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写出一篇好文章,首先要让你的读者能看见你所作之文的立意,要将"意"化做文章的"太阳",使人看得见,感觉得到。太阳一出,华光万丈,整篇文章顿时熠熠生辉。反之,文章的立意藏于字句中,不鲜明,不突出,如"乌云蔽日",读者看了半天还是如坠雾中,这样势必会引起读者的厌烦感。因此,写作的立意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突出出来。这样既可保证文章的立意正确,又可与读者的大脑模板相匹配,对于一篇文章的作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妥帖的办法。有很多学生,无论是在构思时,还是在写作时,只是一味关注身边发生的陈俗琐事,拘泥于个人的生活细节,甚至有的沉溺于自己的偏好之中,还有的迷失在扭曲的心态之下。从学生的平时作文以至历届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普启遍性和严重性。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身处21世纪的现代青年,应当学会思考人生,洞察社会;应当勇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应当敢于放眼宇内,面向未来。现代青年,应当察古今之变,究兴亡之理。在我们的笔下,可描绘高山大河的壮丽,可抒写报国为民的理想,可赞颂至善至美的情操。
"新"是文章的生命,"新"是美的灵魂。同时,"新"也是引起他人注意的魅力所在。从心理学上讲,只有在新事物出现的刺激下,才能在人们的大脑中产生强烈的兴奋,吸引人的注意。在生活中,人们之所以特别留意陌生人,新产品,新装束,新鲜事,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新。立意也是这样,只有在写作中立意新颖,文章才能引起读者的喜悦,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魅力效应。否则,炒冷饭、走老路,千篇一律,司空见惯,不会有魅力可言,文章也必然无人问津。因此,每名作者要使自己的文章产生"百读不厌"的魅力,必须做到立意新颖,即:突破思维定势,从新的角度去分析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新认识。在写作过程中,要做到立意新颖,则需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发散思维,选优择新 。
二要逆向反思,立异标新。
三要出人意料,超前想新。
"意"是文章的灵魂,是美文的精华,它的正确新颖,来源于认真细致的审题。写作中只要能突破固定思维模式,合情合理的出人意料,就能慧眼识宝,创造出正确、新颖的立意来,从而使自己的文章产生出使人喜悦的魅力效应。
2.选材要新
没有材料是写不成文章的,依此推理,没有又好又新的材料,也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因此,我们选择材料时,就必须注意一个"新"字。当然,能突出意旨,揭示本质,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典型性的材料都是好材料,然而在写作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却是那些无人涉足的新奇材料。此类材料是写作的新领域,是增强文章可读性的决定因素。
例如,有的同学写议论文时,总怕道理说不清楚,便罗列很多材料作论据,其实,论据多并不等于理由充足。只有材料典型,才能有力地说明论点,使论点鲜明突出,有说服力。比如,有些人打着"反对崇洋媚外"的旗号,不分好的坏的,凡是外国的就一概排斥。有位同学在文中有这样一段驳斥的话:"过去我们点油灯,现在用电灯。电灯是外国人发明的,如果认为外国人发明的就不能用,那么,是不是现在要把电灯废除,仍去点油灯?"这样就充分暴露了"一概排斥"论者的荒谬可笑,不攻自破。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小事例往往能引出大道理。猎取新奇,追求细小,是选材产生魅力的途径。唯其新,才能引人入胜;唯其小,才能小中见大,巧中见新。而要选出这种"新"、"小"的题材,一是靠平时留心,注意媒体上的最新报导,最新成果,新奇事件;二是靠精心筛选,即把通过联想来的材料加以比较分析,从比较中找出最切题意,最合时代精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规律,而且自己最熟悉,别人可能考虑不到的材料。只有如此,才能写出内容新鲜的文章,收到理想的效果。很多人在写作时老在旧的材料上兜圈子,某些材料老子用了儿子用,张三用了李四用,让人兴味索然。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有无高的境界至关重要。所谓收光聚焦,即材料要有较高尚的情趣和审美趣味,能给人美的享受。在应试写作中有的人在审题时往往不注意题目中暗含的对这一方面的要求,选材不够认真,文章的格调不高。在查阅资料中发现这样一个例子:95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一个圆想象作文,有些同学想象的画面机械呆板,毫无生气,毫无美感。有一考生写道:"夏天的一个中午,我去民生大楼。路过十字路口,看到交通警察站的那个岗楼是圆的。进了民生大楼,迎面碰见一女售货员,她的脸也是圆的。她的背后,摆的一排排脸盆,都是圆的。另一边商品背后是一幅大广告画,画着一个运动员在溜旱冰,他的背弓成了半个圆,脚下也仿佛滑出了半个圆,这时候来了一个小经理,他的头也是圆圆的,眼睛也是圆圆的。"且不说他写了这么多的"圆"违背了命题的要求,就是所写的内容,也没有一点美感,流露出的感情也格调不高。尽管作文命题一般并不明确提出审美趣味方面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表现主题和中心。
总之,将立意的新与选材的新统一在一面旗帜之下,不断积累社会经验,力求"博学才能多才,远见才能卓识",将学、见、才、识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写出"出人头地"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汪朝夕;中学语文整体单元三步教学法的实验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虹;生命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