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低年级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朗读方式教学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如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这种"无效朗读"?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3.2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可以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3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3.3.1 少齐读,多自主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里,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3.3.2 少讲解,多示范读
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
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总之,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浩;;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邓建玲;胡鹏飞;;浅议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7年24期
【关键词】 低年级学生 朗读方式教学
经常听到我们的教师抱怨有些学生不会读书,常常会出现如读天书、唱读、读破句、丢字、添字等现象。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1、教师分析讲解多、提问多,学生读书时间少
低年级语文的教学重点是识字教学和朗读教学。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要求是: "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语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课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而教师往往把一篇课文问得支离破碎,讲的头头是道,教师的"辛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挤掉了学生思维的时间。
2.朗读训练学生陪衬多,学生参与读书少
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是引导学生学习,不是学生为教师服务。而在有的课堂上,朗读训练只是为教师下一步的教学环节服务,一两个学生读正确了,读流利了,读的有语气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忽视了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情况。
3.教师朗读认识到位,朗读指导方法少
有的老师课下交流的时候已经认识到朗读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上,朗读指导的方法单调,一遇到指导朗读就不知如何是好,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不能很好的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朗读效果也不好。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这种"无效朗读"?个人认为应该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3.1 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
朗读是阅读教学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这样教师就必须从繁琐的、没有必要的讲解中摆脱出来。低年级的课文篇幅短小,琅琅上口,对课文内容的要求只是了解。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要求,不拔高,对课文内容不做过多地讲解、分析,真正潜下心来带领学生读书、读书、再读书,直到读正确为止。
3.2 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朗读训练要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限于少数几个学生的读,听别人读三遍不如自己动口读一遍,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全体学生创造读书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朗读中去。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如自读、同桌互读、座位前后四人结成小组轮流读、齐读等。对于重点句子、重点段落还要反复读。
除了在读的形式上加以指导,教师还要注意用恰当的激励性的评价语言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画风》一课时,当学生读到赵小艺画了空中飘的旗子时,老师可以适时进行评价:"老师仔细听了你读的,听出来你把"飘"字读重了,我仿佛看到风吹过,把旗子吹得飘起来了,你真是个爱读书的孩子!"这样既能激发这个孩子朗读的兴趣,同时还教给了其他同学读书的方法,可谓一举两得。
3.3 选择适当的朗读方式
3.3.1 少齐读,多自主读
阅读是学生个人通过语言文字吸收信息的一种活动。阅读的速度应由读者自己根据情况适当控制。容易理解的地方可以读得快些;不易理解的地方则可以读得慢些;有些含义深长的句子还可以停下来思考思考。如果把全班学生捆在一起齐读,势必使学生的注意力放到与别人协同一致上,就像一列横队向前齐步走时,每个人都要左顾右盼,以求步调一致。学生在齐读时是如此心态,哪能顾得上体会语言文字、读出思想感情呢?因此,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朗读训练主要应采取自主读的方式。尤其是自学性朗读,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个班级里,朗读水平很高、能打动同学和老师的学生是极少的,大部分学生的朗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或读多,或读少,或读错,或读倒了;或断断续续不成句段,或缺少情感没有起伏。这就必须有教师的悉心指导和热情鼓励。在学生没有事先自主性参与的前提下,就要求学生做朗读展现,使大部分学生不敢或不愿展示自己。而如果教师在读前先设定一些"挑战性"的目标,如"谁能把这段话读通顺,谁就是一个小小朗诵家"等,这样抓住了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唤醒了他们心底里渴望成功的愿望,"不用扬鞭自奋蹄",就令学生在追求的过程中调动起了朗读的积极性,从而在自主朗读中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来。
3.3.2 少讲解,多示范读
的确,在课堂上我们经常可看到这样一种尴尬的场面:老师不厌其烦地讲解
朗读的要领后,要求学生站起来朗读,而学生的朗读效果却不很理想。低年级学生理解能力弱,碰到一些长句或含义深刻的句子,往往会读破句或读不出应有的语气。好的范读能以声传情,以声启智。在学生的朗读达不到老师标准时,老师该怎么办?老师何不抓住时机,亲自露上一手。让老师充满激情的范读来打动学生的心,用老师的情感来激活学生的情感,用老师的激情感染学生的激情,在老师的"以'声'作则"的带动下,学生就能辨析自己与老师在语音、语调和情感上的差异,从中领悟正确与偏颇,语感也就悟出来了。这时老师的范读,好比教练指导运动员投球、跳高做的示范动作,具有更现实、更直接的指导作用,这比纯粹地告诉学生要读出什么语气效果要好得多!当然,教师也可以用放录音的办法或让朗读好的学生来范读。俗话说,先入为主。教师抓住启蒙阶段,对学生施以正确的朗读训练,对以后的语文教学可谓功莫大矣!
总之,朗读指导既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更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起步环节,它用有声语言来准确地传达文本的思想和情感,是促进课本语言内化的重要手段。当然,朗读作为一种学习手段,同时又是学习目的,其训练的过程既具科学性又须艺术性。所以朗读训练既不可操之过急,也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的、周密的计划、合适的方法。这样,朗读教学之花必将开得更加鲜艳,阅读教学必将更具诱人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李浩;;感受朗读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10年12期
[2] 邓建玲;胡鹏飞;;浅议语文课中的朗读教学[J];语文学刊;2007年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