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公路工程作为交通运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在公路工程中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而桥头跳车是公路工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本文主要就桥头跳车的成因以及处治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桥头跳车 成因 处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43.8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公路作为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产业,它的建设与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易受地质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类型的公路病害。桥头跳车一直是公路运营过程中的通病,它属于桥梁病害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形成原因很也是相对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它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严重时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同时也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保证公共交通的良性发展,目前,对于桥头跳车的成因以及处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
桥头跳车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不合理
设计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基底设计未做必要的处理;设计时,为了节省造价过分压缩桥孔尺寸,致使桥头路堤过高,自由沉降加大;桥头防护工程的设计强度不足,路堤填料的水平压力过大,导致防护工程产生水平位移,引起桥头路基沉陷;大、中桥梁端部设计模数式伸缩装置时,由于有一定宽度的横缝,引起车辆跳动,加大了桥梁引道的外荷应力。
2、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有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放松管理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有些施工单位对跳车问题认识不深刻,不能根据现场台背填土作业面的实际情况组织施工,严格控制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15cm 的要求。而且施工工序不符合要求,若台背填筑速度过快,沉降也较快,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的挤压相对较大。如果台前护坡或挡墙砌筑不及时,则可能引起土体滑移,影响压实机械作业效果,严重时还会危害桥基。有的单位施工时分层压实不到位,有的分层达到50cm 左右,致使分层过厚,不能压实,留下了跳车隐患。另外,由于道路与桥涵接处的施工顺序是完成桥涵结构建筑以后再填筑两端的路堤,因此在桥涵两端必然会留下一个填土较多、施工面窄、工期短暂的作业段,由于受地形、便道、作业面及机械等的限制,桥头填土压实密度亦很难达到要求,特别是台墙后侧及翼墙内侧填土,达到压实密度要求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该作业段狭窄且填土形状不规则,大型压实机械很难作业,极易产生较大的沉降。
3、地基沉降造成桥头跳车
地基沉降主要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量。主要由于地基处理方法不当,使地基主固结沉降未能在施工期间完成,从而造成工后沉降较大。通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车的行驶,地基缓慢固结,剩余沉降逐渐完成,这部分沉降造成了路基与桥台的沉降差,桥台的沉降量会随着地基的沉降而产生,沉降量比较小;而桥头路基的沉降则由路面沉降、路基沉降和地基沉降三部分组成。同时还会受自然因素影响以及车辆自重荷载的作用,使得引道路基将产生一定的压缩变形;而且桥头路基填筑高度与一般地段相比比较高,产生的基底压力也相对较大,容易引起路基基底的沉降,最终造成桥头跳车现象。
4、台背填料的影响
台背填料一般为渗透性材料,空隙率大,施工中无论采用什么措施、采用何种填料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填料颗粒间的空隙。压缩沉降主要取决于填料性质、施工条件及桥头防护工程的设置情况。 一般透水性好的土、级配较好的砂石料,其压缩沉降小。 施工符合程序、压实符合要求时,压缩沉降小。 如果原地表连年干旱少雨,水位下降,则会造成地基空隙较大,经过长时间的固结沉降过程,路基会下沉变形。
5、排水不畅
路堤与桥梁连接处,往往需设置伸缩缝,在伸缩缝使用过程中,雨水和融雪容易发生渗漏,雨水会沿缝隙渗透,渗水对桥台一般不产生破坏作用,但对土类填料易产生浸蚀和软化,特别是对填方体压实不够的部分,易产生侵蚀和软化,降低强度,导致填方体变形。在外部车辆荷载冲击作用下,必然造成桥头路基沉陷。桥头的差异沉降容易造成路面开裂,雨水下渗,浸泡路基,使填土的强度指标大打折扣,而跳车又加大了车辆荷载对路面和路基的冲击力,如养护维修不及时,这种恶性循环会使破坏程度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二、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
1、合理处置桥头基底和伸缩装置
彻底处理桥头填筑前的基底主要是在地质勘查时, 要对填土较高的桥头引道进行详细的地质钻探,测算地基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地基可采用超载预压、换填法、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等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减小地基的工后沉降。另外,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车辆跳动,减轻桥梁引道的外荷应力,尽量将伸缩装置设置在桥的中间部位,这样一方面使桥头更加坚实, 另一方面可減轻车辆通过伸缩缝时的跳动对引道造成的影响。 再是将桥梁的端部由活动支座变成固定支座,能增加桥头的坚固性,对桥头跳车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首先要合理安排好施工计划,施工时符合规定,是有效减少桥头跳车关键,应遵循“早开工,工期长一点”原则进行,控制好填料质量,尽量采用轻型材料,渗水性好填料。控制好每层填筑厚度,碾压遍数,井对每层填筑质量实施检测,特别是控制好压实度。才能更好减少病害。其次还要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数据保证。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质量监督职责,一旦发现问题坚决处理有关当事人,绝不姑息迁就。
3、切实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重要措施。对软弱地基处理,现在国内有换填法、超载预压、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复合地基等常用方法。就目前情况看,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效果明显,施工工期短,但费用高;超载预压一般可利用施工荷载作为软基预压荷载,但施工工期较长,剩余沉降量也大;塑料排水板法加固效果好,工期较短,施工简单,经验较为成熟,是目前处理软基较为常用方法。我们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应用,使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受造价约束,一般情况可设置过渡性路面,加强养护补强措施,待沉降后再改铺原设计路面,解决桥头跳车常用的方法主要由过渡性路面有预制水泥砼块、沥青过渡层等。
4、合理选择台背填料
施工中,择优选用台背填料。 优先选用粗颗粒材料作为路基的填料,有助于改善压实性能、提高水稳性。 设置稳定土结构层能够使路基、路面的整体刚度有所提高,从而减少局部沉陷。所以台背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好的填料填筑桥涵两侧路堤或采用改良性土作为填料,如果条件允许可用轻质材料填筑。
5、及时对桥头进行修补
当桥头处开始出现破坏时,应及时进行修补,否则会加速桥头路面和路基的破坏,及时修补可以使跳车时车辆距路面的最大垂直距离减小,可以大大减小路面的应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同时可以减缓桥头跳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桥头跳车对于公路的损害比较大,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并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路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做好桥头跳车病害控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银辉. 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张新兵. 公路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J]. 路基工程,2012,02:114-118+123.
[3]梁鹏涛,朱作勇. 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辽宁交通科技,2004,01:39-42.
关键词:桥头跳车 成因 处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U443.8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交通事业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阶段。公路作为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产业,它的建设与发展显得格外重要。公路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技术经济活动,易受地质条件、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出现各种类型的公路病害。桥头跳车一直是公路运营过程中的通病,它属于桥梁病害中的一个普遍问题,其形成原因很也是相对比较复杂,影响因素多,它直接影响行车的舒适和安全,严重时甚至造成安全事故,同时也影响了公路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社会效益。为了更好地保证公共交通的良性发展,目前,对于桥头跳车的成因以及处治方法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造成桥头跳车的原因
桥头跳车形成的原因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设计不合理
设计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基底设计未做必要的处理;设计时,为了节省造价过分压缩桥孔尺寸,致使桥头路堤过高,自由沉降加大;桥头防护工程的设计强度不足,路堤填料的水平压力过大,导致防护工程产生水平位移,引起桥头路基沉陷;大、中桥梁端部设计模数式伸缩装置时,由于有一定宽度的横缝,引起车辆跳动,加大了桥梁引道的外荷应力。
2、施工质量控制不严
有些施工单位为赶工期,放松管理不严格按照规范施工;有些施工单位对跳车问题认识不深刻,不能根据现场台背填土作业面的实际情况组织施工,严格控制每层压实厚度不大于15cm 的要求。而且施工工序不符合要求,若台背填筑速度过快,沉降也较快,对台背挡土墙等构造物的挤压相对较大。如果台前护坡或挡墙砌筑不及时,则可能引起土体滑移,影响压实机械作业效果,严重时还会危害桥基。有的单位施工时分层压实不到位,有的分层达到50cm 左右,致使分层过厚,不能压实,留下了跳车隐患。另外,由于道路与桥涵接处的施工顺序是完成桥涵结构建筑以后再填筑两端的路堤,因此在桥涵两端必然会留下一个填土较多、施工面窄、工期短暂的作业段,由于受地形、便道、作业面及机械等的限制,桥头填土压实密度亦很难达到要求,特别是台墙后侧及翼墙内侧填土,达到压实密度要求更有一定的难度,而且,该作业段狭窄且填土形状不规则,大型压实机械很难作业,极易产生较大的沉降。
3、地基沉降造成桥头跳车
地基沉降主要是桥台与路堤的沉降量。主要由于地基处理方法不当,使地基主固结沉降未能在施工期间完成,从而造成工后沉降较大。通车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重车的行驶,地基缓慢固结,剩余沉降逐渐完成,这部分沉降造成了路基与桥台的沉降差,桥台的沉降量会随着地基的沉降而产生,沉降量比较小;而桥头路基的沉降则由路面沉降、路基沉降和地基沉降三部分组成。同时还会受自然因素影响以及车辆自重荷载的作用,使得引道路基将产生一定的压缩变形;而且桥头路基填筑高度与一般地段相比比较高,产生的基底压力也相对较大,容易引起路基基底的沉降,最终造成桥头跳车现象。
4、台背填料的影响
台背填料一般为渗透性材料,空隙率大,施工中无论采用什么措施、采用何种填料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填料颗粒间的空隙。压缩沉降主要取决于填料性质、施工条件及桥头防护工程的设置情况。 一般透水性好的土、级配较好的砂石料,其压缩沉降小。 施工符合程序、压实符合要求时,压缩沉降小。 如果原地表连年干旱少雨,水位下降,则会造成地基空隙较大,经过长时间的固结沉降过程,路基会下沉变形。
5、排水不畅
路堤与桥梁连接处,往往需设置伸缩缝,在伸缩缝使用过程中,雨水和融雪容易发生渗漏,雨水会沿缝隙渗透,渗水对桥台一般不产生破坏作用,但对土类填料易产生浸蚀和软化,特别是对填方体压实不够的部分,易产生侵蚀和软化,降低强度,导致填方体变形。在外部车辆荷载冲击作用下,必然造成桥头路基沉陷。桥头的差异沉降容易造成路面开裂,雨水下渗,浸泡路基,使填土的强度指标大打折扣,而跳车又加大了车辆荷载对路面和路基的冲击力,如养护维修不及时,这种恶性循环会使破坏程度呈加速发展的趋势。
二、桥头跳车的处治方法
1、合理处置桥头基底和伸缩装置
彻底处理桥头填筑前的基底主要是在地质勘查时, 要对填土较高的桥头引道进行详细的地质钻探,测算地基承载能力。对承载能力不足的地基可采用超载预压、换填法、水泥搅拌桩、旋喷桩等措施,提高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减小地基的工后沉降。另外,为了减少或者避免车辆跳动,减轻桥梁引道的外荷应力,尽量将伸缩装置设置在桥的中间部位,这样一方面使桥头更加坚实, 另一方面可減轻车辆通过伸缩缝时的跳动对引道造成的影响。 再是将桥梁的端部由活动支座变成固定支座,能增加桥头的坚固性,对桥头跳车也能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2、严格控制施工质量
首先要合理安排好施工计划,施工时符合规定,是有效减少桥头跳车关键,应遵循“早开工,工期长一点”原则进行,控制好填料质量,尽量采用轻型材料,渗水性好填料。控制好每层填筑厚度,碾压遍数,井对每层填筑质量实施检测,特别是控制好压实度。才能更好减少病害。其次还要注重施工过程的质量监督和控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方要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试验检测制度,为提高工程质量提供数据保证。对于监理方,要真正落实“事前”、“事中”、“事后”监理,特别是“事前”监理,要防患于未然,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质量监督职责,一旦发现问题坚决处理有关当事人,绝不姑息迁就。
3、切实做好地基处理工作
处理好台后软弱地基是控制桥头跳车重要措施。对软弱地基处理,现在国内有换填法、超载预压、塑料排水板、粉喷桩复合地基等常用方法。就目前情况看,水泥粉喷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效果明显,施工工期短,但费用高;超载预压一般可利用施工荷载作为软基预压荷载,但施工工期较长,剩余沉降量也大;塑料排水板法加固效果好,工期较短,施工简单,经验较为成熟,是目前处理软基较为常用方法。我们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以应用,使地基承载能力满足设计要求。受造价约束,一般情况可设置过渡性路面,加强养护补强措施,待沉降后再改铺原设计路面,解决桥头跳车常用的方法主要由过渡性路面有预制水泥砼块、沥青过渡层等。
4、合理选择台背填料
施工中,择优选用台背填料。 优先选用粗颗粒材料作为路基的填料,有助于改善压实性能、提高水稳性。 设置稳定土结构层能够使路基、路面的整体刚度有所提高,从而减少局部沉陷。所以台背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好的填料填筑桥涵两侧路堤或采用改良性土作为填料,如果条件允许可用轻质材料填筑。
5、及时对桥头进行修补
当桥头处开始出现破坏时,应及时进行修补,否则会加速桥头路面和路基的破坏,及时修补可以使跳车时车辆距路面的最大垂直距离减小,可以大大减小路面的应力,延长路面使用寿命,同时可以减缓桥头跳车。
结束语
总而言之,桥头跳车对于公路的损害比较大,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其成因,并要采取各种措施加以防治,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公路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因此,我们应该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切实做好桥头跳车病害控制工作,促进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彭银辉. 公路桥头跳车病害处治技术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
[2]张新兵. 公路桥头跳车的机理分析及防治措施[J]. 路基工程,2012,02:114-118+123.
[3]梁鹏涛,朱作勇. 桥头跳车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J]. 辽宁交通科技,2004,01:3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