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好中学生活的第一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_l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初中生;新生适应;OB训练干预;活动设计
  【活动理念】
  初一是中学生活的开端,学生面临着从“小学生”到“中学生”角色的重大转变。学生离开了相伴六年的同窗好友,来到了陌生的学校,接触到陌生的同学,心里难免产生孤独感,缺乏对新集体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初中生群体主要以“00后”为主,大部分都生活在经济条件比较优渥的家庭,在长辈的宠爱下长大,很多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在新的环境中,他们会面临人际交往问题。再者,进入中学之后,学业任务繁重,中学教师的授课模式也不同于小学教师,部分学生难免会出现焦虑和紧张情绪。孤独感、人际交往、学业压力等一系列问题会造成部分初一新生适应困难。
  OB训练是一种运用认知心理学、情绪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及心理咨询、卫生与治疗等学科的基本原理,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受训者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受训者的心理素质、提升受训者的人格品质的心理学方法。OB训练的核心理念有三部分:一是自主融入、产生体验、激发兴趣,即创设具体情境,使团队成员在活动中体验到认知、情感和情绪上的变化。 二是个体认知通过行为改变,即在活动结束后,教练带领成员分享总结,成员通过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对自己的认知进行调整,从而提高认知水平。三是积淀习惯、完善品质,即通过多次参与活动,成员不断体验到情绪、认知和情感上的变化,强化训练效果,最终使行为和认知上的改变积淀成个体心理品质上的变化。
  本课运用OB训练干预技术,通过创设具体的情景和活动,带领学生在活动中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提高初一新生的团体归属感,缓解适应困难。
  【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认知中学生角色,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技能目标:学习人际交往的方法,缓解新环境下不适应的心理状况。
  情感目标:形成积极的心态,快速融入新集體。
  【活动安排】
  活动时间:90分钟。
  活动地点:操场。
  活动对象:初一新生。
  【活动过程】
  一、热身活动——打破距离,熟悉彼此
  (一)滚雪球
  活动目的:通过记忆小组队员基本信息的形式使学生互相了解彼此。
  活动流程:
  教师组织所有学生围成一个圈坐下,要求每一位学生从三个方面介绍自己,即“我叫……我来自……我喜欢……(爱好)”。从第二名学生开始,不仅要介绍自己,而且要以“我是坐在××旁边××旁边”的句式依次介绍他前面的所有队员。最后一名学生的雪球滚得最大。
  师提问:通过介绍自己及记忆其他同学的信息,大家现在对班集体中的同学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吗?
  生:现在基本上知道了班级中同学叫什么,并且还了解了大家的兴趣爱好,不像之前那么陌生了。
  (二)松鼠与大树
  1.活动目的:打破学生人际交往间的藩篱,帮助学生放松,活跃班级气氛。
  2.活动流程:
  (1)教师组织所有学生以教师为中心围成圈,按照1、2、3报数并组队。1、3为大树,2为松鼠,由教师示范。若有学生剩余则为天使,若没有,则教师为天使。
  (2)1、3面对面,掌心相对组成大树,2蹲在1、3中间,充当松鼠(教师可以做示范)。
  (3)教师发出三个口令:a.猎人来了;b.着火了;c.地震了。当教师说“猎人来了”,“大树”不动,“松鼠”需要迅速转移到大树的树洞里;当教师说“着火了”,“松鼠”不动,“大树”需要迅速拆开与其他大树组成新的大树;当教师说“地震”了,“松鼠”与“大树”都要迅速变化位置,与其他组的“松鼠”与“大树”组成新的组合。
  (4)“天使”参与游戏,随机充当“大树”或“松鼠”,每轮剩余的队员充当下轮的“天使”,最后所有剩余的队员一起接受小小的惩罚。
  3.师提问:在“松鼠与大树”活动中,有没有觉得同学之间距离更近了呢?
  生:活动打破了同学之间的人际距离,我们的关系更近了。
  二、组建团队——凝气铸魂,心有所属
  1.活动目的:增强集体凝聚力,提升学生集体归属感
  2.活动流程:
  (1)分队:将所有学生按班级分队。团队建设:每个队为自己的团队起一个符合团队特质的名字;每个队选一名可以组织带领整个团队的队长;每个队设计出象征自己团队精神的队旗(教师提供彩旗和彩笔);每个队确定自己团队的队歌,要求大家都会唱,也可以自编歌曲,3~4句即可;所有队员排在一起摆一个团队的造型;想一个自己队伍的口号。
  (2)团队展示:队长自我介绍;队长介绍队名、队徽及其含义;队长领导大家摆队形,并带领大家集体喊一遍口号,唱队歌。
  (3)师提问:在团队组建过程当中,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在一起共同定下大家一致认可的队名、队歌、口号等,感受到了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初步找到了归属感。
  3.教师小结:我们每个人都是班集体中的一分子,在进行班级外部文化建设的过程当中,每个人都要提出自己的想法,投入其中,为班集体的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活动升华——沟通无限,合作共赢
  (一)超音速
  1.活动目的:学生体会团队配合的重要性及班集体成员间的协调。
  2.活动流程:
  (1)本项目分为三轮,每轮所摆的扑克牌形状不一,第一轮把扑克分成三排,呈3—3—4的排列顺序;第二轮呈米字型;第三轮分散摆放,基本在一个圆形的范围内。至少分成两个队,每队选出一名猜拳手担当拦路虎,站在其他队的前面。
  (2)所有学生排成一列依次上前翻牌,每名队员首先要和猜拳的队员(拦路虎)进行猜拳,赢了才可以上前翻牌,输了自动回到队尾。   (3)每对翻牌的顺序为从A到K,每人每次只可翻一张牌,如果翻到了想要的牌,就将牌面朝上放着,如果没翻到则要把自己翻的那张牌再扣回去,然后快速回到队伍中和下一名队员击掌,下一名队员才可出发。
  (4)哪个队最先把13张牌翻完,哪个队获胜。
  (5)师提问:在每轮比赛的间隙,你们是否进行了经验与策略的讨论与沟通,请你说说,这么做对于团队建设有什么作用?
  生:这使我们小组成员之间变得更加默契,我體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非常重要。
  3.教师小结:当我们处在一个团队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沟通可以提升做事的效率。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团队的分工与合作尤为重要,同理,当班集体中的每个人都愿意为班级贡献一分力量时,班集体的凝聚力就会越来越强。
  (二)极速60秒
  1. 活动目的:学生体会班集体智慧的力量,认识到双赢的重要性。
  2. 活动流程:
  (1)教师根据班级人数分组,每组十人左右;活动开始前,教师将30张图片均匀放在半径为两米的圆圈(粉笔画的或者绳子围的)内,图片背面朝上;每组只有一名学生可以站在圆圈内,其他学生要在圆圈外等待中间的学生将图片翻开;每组要在一分钟内猜出图片所对应的阿拉伯数字,并按顺序递到教师手中;每组有三次挑战机会,每次挑战前有五分钟的讨论时间。
  (2)师提问:你们完成这个任务是一个人的智慧吗,还是每个人都贡献出了自己的智慧?
  生:不是一个人的智慧,每个人都尽力参与其中了。
  师提问:有过意见不统一的时候吗?你们是如何处理的?
  生:有过,因为我们的经验各不相同,对图片的看法也不太一样。我们会听取他人的想法,如果确实有道理,会选择相信队友。
  3.教师小结:在班集体中,大家共同做一件事情时,由于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水平不同,大家的想法也都不一样,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些冲突。因此,我们应当充分与其他人进行沟通,了解他人的想法和意见,从而共同攻克难题。
  (三)前方有难,后方支援
  1.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对班集体的奉献意识。
  2.活动流程:
  (1)活动在故事背景中进行,故事为勇士去救公主,勇士途中需要很多物品,需要后方民众的物资支援。教师将班级分为四组,每组选一名勇士和一名快递员。快递员的任务是将勇士需要的物品传递给勇士。后方民众的任务是在听到勇士需要的物品后,将自己拥有的物品贡献给自己的团队。
  (2)师提问:在活动中你奉献出了自己的物品吗?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很希望能够帮到自己的队伍,如果用到了我的物品,我会很开心。
  3.教师小结:当集体遇到难题或者身边同学遇到难题时,我们应该慷慨地伸出自己的援助之手,尽自己所能帮助集体。处在这样的班集体当中,我们的幸福感与归属感也会倍增。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主题明确,通过热身活动—组建团队—活动升华三个环节,逐步推进活动进程。设计思路是通过轻松简单的室外活动,让原本彼此陌生的初一新生能够与班级成员互相了解,建立联系,快速融入班集体当中,缓解人际交往困难、新环境孤独感、适应困难等,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提升班级凝聚力,为下一步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次活动主要是让学生消除孤独感,体会到集体的温暖,以及人与人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合作与双赢的必要性,感受到班级归属感。整个活动目标达成情况良好。学生对本次活动的满意度高,不少学生说本次活动有效缓解了在新环境当中的紧张与不安感,加深了对班级其他成员的了解,并学会了有效沟通。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一次成功的OB训练活动的分享环节至关重要,本次活动中,学生的分享互动时间不够充裕。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大连,116029)
  编辑/刘 芳 终校/刘永胜
其他文献
〔摘要〕高三女生小胡,在家与父母关系紧张,在学校不愿和同学交流,封闭自我。心情低落时,小胡选择用尺子(铁质的,边缘锋利)割自己的手臂。咨询师通过三个阶段的咨询,采用空椅子等技术,帮助小胡找到合理的宣泄途径,并重建社会支持系统,效果较好。  〔关键词〕自残;高中生;社会支持系统;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6-0061-03
〔摘要〕本研究是对一个初中二年级女生的个案研究。主要运用结构访谈法和半结构访谈法详细分析了不良家庭教育方式对强迫性神经症的消极“催化”作用,最后提出了培养子女优良性格特征的科学民主的教育方式。  〔关键词〕强迫症;初中生;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2-0038-04  长期以来,对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大多集中在他们的饮食、身体、学业
〔关键词〕言语沟通;初一年级;活动设计  【活动思路】  人际交往是满足学生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的重要渠道,尤其是初一年级的学生,对于人际交往和赢得好人缘的需要比任何一个年级都迫切。  言语是人际互动中最重要的工具。负面的言语,如嘲笑、指责,不仅会破坏人际关系,更会给学生带来无形的伤害,影响到其自我认同;而正向的言语,如肯定、鼓励,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更能够帮助他们增强
〔关键词〕乔治观念法;考场强迫性分心;考试焦虑  在近几年的中高考心理辅导实践中,我们接触了各种类型的临考焦虑者。其中有一些学生似乎并不怎么“焦虑”,却屡次在较大规模的模考中,在中高考的考场上发挥不佳。他们区别于一般的考试焦虑人群,其中尤以成绩较好、成功动机强的学生为多,用一般技术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提高他们应试水平的尝试是不现实的,因为他们属于一种特殊的人群——“考场强迫性分心者”。  案例: 
〔关键词〕儿童;焦虑情绪;游戏治疗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20-0052-02  【理论依据】  游戏治疗是以游戏活动为媒介,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暴露内心存在的问题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这种游戏治疗最初是由安娜·弗洛伊德和梅兰妮·克莱因引进对儿童情绪困扰的治疗中。她们都相信,游戏为儿童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游戏可以取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初中  不同于显性的心理课,生物课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往往是隐性的,沉在书面知识之下,需要生物教师去探索、去发现。在生物教学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教师要深挖教材内涵,拓宽教材外延,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找准切入点,适时适法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蕴含于生物知识传授之中,不着痕迹地使学生在科学文化知识和心理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双赢。  一、在生物实验中渗透心理健康教
〔关键词〕学习型心理社团;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确定到2020年“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目标。因此,全国上下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和落实《纲要》的目标要求,纷纷结合自己所在组织的实际情况,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学校、学习型企业等各种形式的学习型组织,在
[摘要]转化特殊学生是班级管理的难点。本案例中,小陈是一名学习很差,行为怪异,有高功能自闭倾向的特殊学生。针对他的特点,采用学校干预、家庭干预、认知疗法和跟踪谈话辅导,基本达到转化目标,也给我们带来了思考。  [关键词]特殊学生;干预;认知疗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14-0045-03  一、学生背景  小陈,男,12岁,六年级学生,
造刺树原产日本,属亚乔木,高达10米,可耐-40℃低温,耐干旱。从出土10厘米开始长满利刺,成熟后,全身长满利刺,且刺上长刺。硬利如针的刺可将轮胎、鞋底、衣服轻易扎透,人畜不敢接近。树龄越大刺越多,最多的地方只见密密麻麻的利刺而不见树干,栽后3年即成刺墙。成墙后,手拿斧锯也很难进入园内。既解决了砖墙造价高(砖墙造价是造刺树的130倍)问题,又防止外人易跳进园内的缺点,同时又是果园的防风林,故被人们
提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史学呈现出积极发展的态势,一些学者开始把女性主义学理取向融入文本解读与语境重构之中,强调文本问性的张力,通过历史文本开放式解读,丰实当下的文化理解。女性主义史学论域中的维京妇女,是多维度地透视女性主义史学的学理取向与方法论特征的例证。本文通过对域外文献所描述的维京妇女的“双重他者”形象的女性主义解读、女性主义史学对萨迦女性叙事向度以及维京女性塑形的男子气话语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