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的危机常态——对1932—1933年“文艺批评危机”的一种解读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leq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茅盾晚年提到了“30年代初文艺批评的危机”,这一危机涉及代表不同政治诉求的阵营对于主导话语权的争夺、左翼文论阵营自身的校正与纯化,同时还指向创作的危机以及隐含的理论危机。20世纪30年代关于“危机”的类似讨论还有很多且几成热点,然而,这些讨论“结果是没有结果”。危机话题的反复提出,从范式转型角度而言,恰恰体现了理论的“自反性”,可视为文学批评的常态存在,即文学批评的危机常态。
其他文献
自动机理论是作为离散自动装置和计算机理论模型建立的。通过研究,抽象定义:模型是一个有限自动机,为了在计算机中实现模型的自动机表示,选用了PROLOG语言,一个模型用一个或多个谓
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构成要件类似于大陆法系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但是对于"没有合法根据"的举证责任形成较大分歧,所以有必要借鉴大陆法系的实务和学说见解。通过对比德国和我
认罪认罚从宽的内涵应从多维度视角分层理解。"认罪"应在实体意义与程序意义上做出区分,"认罚"也应多维度分层次解构,"认罪"与"认罚"应分梯度、分层次"从宽"。认罪认罚从宽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