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体西用”的路径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ck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启超1899年在《自由书》写过,“中体西用”思想严重束缚了中国人,是甲午战败的根本原因,他相信这个思想“不三十年将化为灰烬,为尘埃。其灰其尘,偶因风扬起,闻者犹将掩鼻而过之”。
  然而,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并没有完全放弃“中体西用”路径依赖。当然不是梁启超这样彻底否定所能解释的,因为“中体西用”虽说只是一个概念,但其前后期并不都是同一个意思。
  中国是在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打击之后被迫踏上世界一体化道路的,之所以两次被打方才觉悟,而不像其他“后发国家”面对西方工业文明迅即拥抱,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中国文明底蕴太深厚了。文明传统原本是个积极因素,到了这个时候反而成为前进的包袱。
  在16世纪之前很长时间,中国文明确实有资格傲视全球。但当英国工业革命发生后,人类进入另外一个阶段,巨大的产能过剩迫使工业资本寻求海外市场,中国被迫卷入世界一体化,其实就是被硬拉着从农耕文明走上工业文明。
  然而那时的中国并没有人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认为,中国的落后只是暂时的、局部的,中国只是在科学技术上不如人,要论精神文明,中国人三纲五常名教伦理远超西洋。所以那时稍有眼界的中国人如冯桂芬,虽然承认中国的失败,但认为这种失败并不说明问题,他耐心劝告大家“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西洋诸国富强之术”。这就是“中体西用”发生之初的情形。
  显而易见,“中体西用”在近代中国早期具有进步意义,这种思想就是劝告中国人不要怕西方思想文化的负面影响,相信中国文明在与西洋文明充分接触后,一定能够重构一个新体系。这种劝说对于减弱反对者的压力,相当有效,这些反对者不由自主地想,既然坚守了“伦常名教”,那就学点“奇技淫巧”吧。中国走向世界的历程就这样开始了,虽说勉强,但经过十多年时间,还是非常有效。中国的科学技术获得新的活力,经济实力也获得相当提升。
  “中体西用”为中国打开了一道方便之门,但这种做法确实也遗留了相当问题。到了19世纪70年代,思想界已有相当一部分人不再满足于“中体西用”这种模式,他们认为应该随着新经济、新技术成长,逐步加大向西方学习力度。他们渐渐意识到,西方成功的并不仅在科学技术,更不仅在坚船利炮,西方的强大有本有源,这个本源就是西方的机制、体制为其发展提供了可能与保障。这些思想者在1870年代就建议清廷适度扩大“中体西用”的内涵,逐步将西方发展最本质的东西包容进去,比如西方的法律体系、议会体制等。
  经济的成长加大了朝廷的傲慢,西方化思想并没有撼动朝廷既定原则。中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并没有随之调整不太适应的政治架构,近代中国“第一次现代化”就这样“跛足”发展着。更诡异的是,因为“跛足”,所以高速。政府独家主导,没有民间或其他力量牵制干扰,中国在19世纪晚期呈现超常规发展速度。短短三十年,中国就制造了人间奇迹,重建昔日辉煌,在军事、经济增量可衡量指标方面,中国都呈现比较好的记录。
  然而,洋务新政三十年的增长是虚假的、畸形的,这种增长实际上只是一个巨大的自欺欺人的泡沫。1894年,中国在持续34年增长且不曾回调的情况下,与东邻日本短兵相接,战争还没有正式开始,双方还没有像样过招,清军即全面溃退,中国不得不签订《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受尽屈辱。
  甲午战后,中国有了一次很好的检讨机会。中国人在巨大屈辱面前坦然认输,一切归零,重新开始,很快走上维新道路。“维新”云云,其实就是向曾经的敌人日本“明治维新”学习,重走日本过去几十年走过的路。
  转向东洋应该是中国在甲午之后的正确选择,学习日本不是因为同文同种同属亚洲,而是日本在过去三十年走出一条与中国极不相同的富强路。然而,或许中国所要学的只是日本,日本不仅国小民少,而且在过去一千年历史上长时期是中国文明的学生,于是维新时代刚刚开始,南溪赘叟竟然于1895年4月在《万国公报》发表《救时策》,在近代中国第一次明白表述“中學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将先前几十年原本只是一种模糊的认识体系化。此后,不论是办学堂,还是办实业,都一定要分出个东、西,分出个体、用。
  按照严复的看法,文化体系从来都是一个完整且不可人为分割的,中国要学西方或学东洋,要么完整接受,要么全盘排拒,因为中西各有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然而严复的呼吁并没有改变现实,直至日俄战争结束,日本在十年时间打败中俄两个大国的事实终于警醒了中国人,在这之后,方才放弃“中国本位”立场,坦然踏上世界一体化的轨道。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其他文献
食物,可以果腹充饥也可以熨帖人心。它是人类生存的必须品,有时却也是人们精神沟通的中介物。这部印度的影片《午餐盒》有一个精妙的视角,以一份午餐勾连起两个陌生人的命运和生活。这是那种从开头就透露着佳作气质的电影,充满自信的平静叙述,逐步合理推进的情节以及有着自觉节制意识地对于情感的把控。  伊娜作为一名家庭主妇,想用精心烹制的午餐把愈发疏远的丈夫拉回身边。她坚信那句话,想赢得一个男人的心,就要先赢得他
冀中星与舆论裂变  7月20日傍晚,首都机场T3航站楼传出爆炸声,幸未伤及过往旅客。  制造爆炸的残疾人名叫冀中星,小学文化,八年前曾在广东东莞市打工,以开“摩的”为业。他在最后一篇博客写道,“东莞新塘治安队一群穿灰色制服治安队员,把我从摩托车上打下来后,七八个人仍然不放松我,举着钢管、钢筋朝我腿、脚、腰部猛打,我昏死过去……我们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无声,有冤无处申情况下,只得含泪从东莞回山东
在邓小平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之前,我们翻看了各个图库,希望能找到一张恰当的图作为封面。一张张图片翻阅下来,串联起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时刻,庆幸的是,中国在凶险诡谲的时代里,有个邓小平。如果没有邓小平,中国将会怎么样?很多历史学家会说,是人民创造了历史,但是若人民处于不能独立思考自主选择的特殊时期,历史往往是被领袖改变的。  今天,很多中国人在谈到邓小平的时候,都自然地称他为“小平同志”,这个习惯,表达了人
韩寒一晒出女儿韩小野萌照,男娃儿的爹娘就急了。当下,僧多粥少、男多女少,出名要趁早,抢亲更要提前下手。姚婆婆以为自己下手挺早,殊不知身后已经有无数人直接喊上了“岳父”。有网友怒斥:人家女儿才几岁,想想自个儿多老了,有点良知行不!爹,你说我骂他们骂的对不?国民岳父时代,拜见岳父大人开始变得很欢乐。  韩少瞬间变身国民岳父,让人不得不感慨时光才是最无敌的魔术师。以前啊,总觉得时光还远呢,忽然之间我们都
2012年3月27日下午3点,清华大学博士生王进文在从武汉去长沙的火车上接到村民杨相建的短信:“行政复议裁决下了,省府败诉。”  王进文很开心,这条短信印证了他此前的判断。过了一会儿,王进文收到了杨相建发过来的行政复议裁决书照片,两个案件共有四页纸,一个申请人是王进文的母亲李玉敏,另外一个申请人是几户同村村民,两案申请诉求相同:申请人不服山东省法制办对山东省政府关于潍坊市潍城区西关街道北三里村的城
编读往来  @老木磐石:孩子们成年后去往异乡求学工作,他们这一段时间的成长变化,特别是思想上的,应该引起家长们的更多关注。  @猪楠肉:父子两人,十一年未有一起生活。在城市中接触了新文化后的儿子,父亲并不了解。而此事发生后,似乎每个人,特别是各家媒体,都急切告诉林父:林森浩是个冷酷恶毒之人。  @河马湖底见:事发之后,父亲们才感觉到,儿子们是如此陌生。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
在这个讲究四两拨千斤的时代,这个绝大多数电影都沦为用过即抛的快消品的时代,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真的值得尊敬。他花费12年,拍摄了这部《少年时代》。用摄像机追踪着两个孩子从童年走向成年,追踪他们的母亲摆脱了一段婚姻又陷入了另一段婚姻,追踪他们的父亲从追逐音乐梦想的浪子变成了担起生活责任的中年人。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镜头中,小男孩梅森一点点变化,从烂漫的童年进入叛逆而自我的青春期,然后一点点褪去青涩
近日,英国著名杂志《经济学人》刊文披露:“近10年来,中国自杀率降低一半,达到世界最低水平之列。”这让一直以为中国自杀率居高不下且被低估的人们吃惊不已。而且,自杀率降低的原因被认为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关。这更让人无法理解,中国的城市化不是加速了社会的异化了吗?  实际上,这个观点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景军等人的论文《农村女性的迁移与中国自杀率的下降》就发表在《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对于从未吸过毒的人来说,可能有一个问题始终盘绕在心头:吸毒到底啥滋味?而毒品一旦与明星或名人“搅和”在一起,更会迅即激起人们的这种好奇。  如果要问:通常所说的“毒品”到底是什么?深究之,这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你甚至在英语中无法找到一个直接与之对应的单词;而在中文里,一个“毒”字,也让“毒品”这个词很容易与“毒物”“毒药”联系起来。  严格地说,在正式的法规文件中,与“毒品”相关的表述是“管制药
大学舍友张生,人称“自习室杀手”。从大一第一学期开始,这厮就抱着一本《高数·上》,在各教学楼间游荡,碰见中意的女同学,就抱着书前去请教,然后留电话,再然后就以超乎我们想象力和理解力的速度找了个女朋友。大学四年,也就见他摸过那一本教科书,谈的女朋友,却比我们班所有男生谈过的总和还多1.5倍。在男女比例3:1的理工科院校,这种人绝对应该架到火刑柱上烤。  今年年初,平生头一回在动车上与一顶级美女并排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