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放假之前,一则关于外来务工子女有望试行“异地高考”的消息再次引起社会的关注。
“‘异地高考’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今年只是启动相关办法调研工作,这项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全面铺开尚需时日。”9月2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高考移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促使教育部门研究异地参加高考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已在大城市定居而户籍又在外省份的“漂一族”子女面临的窘境。
“不同的是,‘漂一族’掌握社会资源和诉求能力都比进城务工人员高得多,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影响将会很大。”上述负责人语气中颇有些忧虑。
异地人的纠结
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漂一族”依旧是最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群体。
从人民网的调查来看,“漂一族”关注的焦点从“获得户籍”转移到户籍对“漂二代”异地参加高考的影响上来。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家长在网上吐露心声:尽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并且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但因为户籍不在北京,依然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据悉,目前各省在教材选择、高考科目、考题拟定等方面已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按照目前的政策,考生仍需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考,这就造成了众多在大城市随“漂父母”生活的“漂二代”,在本地无法参加高考,即便回到原籍参考,也会面临“考的不是学的”的窘境。
更有一位署名为“流动的孩子”的网友感慨:两年后我就要参加高考,我等不起了!
“异地高考”能否成为现实不仅是“漂一族”的纠结,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如果解决不好“漂一族”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到884.7万人,目前可能已经突破1000万。另有数据显示,全国每100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就有6~10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2008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时,就有“关于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描述。舆论认为,这是政府研究“异地高考”的开始。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称,高三学生经两地招办同意后可“异地高考”。
在这份规定中,明确强调考生办理异地高考的前提,必须是借读地与户籍所在地高考试卷相同。但目前很多地区仍是自主命题。因此,在这些地方借读的考生并不适用于此规定。
上述专家表示,教育部门给出的“异地高考”方案看上去很美,但不实用。也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高考移民”问题。
今年9月20日,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原局长黄桦、西夏区教育局考试中心原主任周岿然因在124名“高考移民”案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一案二审开庭审理。
据悉,法庭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于124名“高考移民”参加高考,黄桦、周岿然是否犯有玩忽职守罪。有评论认为,这起“高考移民”案件涉及人数之多且有主管教育领导参与其中是前所未有的。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该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促使有些人铤而走险加入“高考移民”行列。
上述专家认为,教育部门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等问题。
今年3月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曾表示,教育部今年有望启动“制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调研工作。到2020年,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
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袁振国也透露,这一办法出台后,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而是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进行先期试点。
整体推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探索异地高考,必须与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统一起来,应跳出集中高考统一录取的思路,在高考改革中寻求突破。
这一点,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当中已有体现。5月1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
探索异地高考,是此次教育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门要求“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可以申报改革试点”,步伐要求慢,并且是单兵突进。
“从异地高考的复杂程度看,远非一个地方的试点可能完成,它几乎涉及所有参加高考录取的高校,也必须协调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关系。”熊丙奇说。
熊丙奇建议,如果采取与高考改革相统一的新思路,更需要全局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这样涉及范围广泛的改革,更应该由国家牵头,统一推进。应将其作为全国性课题,而非地方试点的课题。”
郑富芝也曾坦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比较大。“治本之策是缩小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缩小入学机会的差距。教育部有心去破解这一问题,但要进行系统地研究。”
“全国统一的高考不会取消,但是高考制度必须改革。”今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向媒体表示。
在于协调
今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在“政协委员谈推进教育改革”会议上,有记者提出,在京外地户口孩子上学难,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北京上学还要回老家参加高考的问题是否有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表示,这实际上牵涉到国家高考政策整体布局,而非北大自己可以决定。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也说,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学校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才能解决。
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章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曾参加《规划纲要》改革部分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撰写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异地参加高考是教育部作为一个课题改革任务提出来的,目前尚无具体实施办法。“异地高考”与阻止高考移民是有关系的。
从大的政策来讲,异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已经达成共识,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从技术上来讲,王烽认为“异地高考”是有破解之道的。他以河南和北京两个地区举例说,河南省统计出有多少河南籍考生在北京参加高考,那么河南省完全可以按照本省当年的录取比例把这个高考名额分配到北京市。在北京的河南籍考生采用的是河南省录取比例,占用的是河南省的名额。这样既保护了河南考生的录取机会也保证了北京的学生分配名额。
王烽坦承,在目前高考制度下,难度在协调各省之间的关系。不过面对“异地高考”呼声的越来越高,他建议不妨试一下。 ★
“‘异地高考’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一部分,属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重点内容之一,今年只是启动相关办法调研工作,这项改革涉及诸多部门,全面铺开尚需时日。”9月2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人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解释说。
该负责人进一步表示,“高考移民”、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促使教育部门研究异地参加高考问题。
“异地高考”不仅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也是目前已在大城市定居而户籍又在外省份的“漂一族”子女面临的窘境。
“不同的是,‘漂一族’掌握社会资源和诉求能力都比进城务工人员高得多,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社会影响将会很大。”上述负责人语气中颇有些忧虑。
异地人的纠结
2010年两会召开前夕,人民网做的一项调查显示: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的“漂一族”依旧是最关注户籍制度改革的群体。
从人民网的调查来看,“漂一族”关注的焦点从“获得户籍”转移到户籍对“漂二代”异地参加高考的影响上来。
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学生家长在网上吐露心声:尽管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表现优秀,并且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但因为户籍不在北京,依然不能在京参加高考。
据悉,目前各省在教材选择、高考科目、考题拟定等方面已有较大的自主权,且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按照目前的政策,考生仍需在户籍所在地报名参考,这就造成了众多在大城市随“漂父母”生活的“漂二代”,在本地无法参加高考,即便回到原籍参考,也会面临“考的不是学的”的窘境。
更有一位署名为“流动的孩子”的网友感慨:两年后我就要参加高考,我等不起了!
“异地高考”能否成为现实不仅是“漂一族”的纠结,也是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面临的问题。不愿具名的专家表示,如果解决不好“漂一族”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将会产生新的社会矛盾。
资料显示,2008年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随迁子女达到884.7万人,目前可能已经突破1000万。另有数据显示,全国每100个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中,就有6~10人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
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教育主管部门的注意。2008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之时,就有“关于探索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描述。舆论认为,这是政府研究“异地高考”的开始。
2009年3月,教育部下发的《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称,高三学生经两地招办同意后可“异地高考”。
在这份规定中,明确强调考生办理异地高考的前提,必须是借读地与户籍所在地高考试卷相同。但目前很多地区仍是自主命题。因此,在这些地方借读的考生并不适用于此规定。
上述专家表示,教育部门给出的“异地高考”方案看上去很美,但不实用。也无法解决现实存在的“高考移民”问题。
今年9月20日,银川市西夏区教育局原局长黄桦、西夏区教育局考试中心原主任周岿然因在124名“高考移民”案中涉嫌玩忽职守犯罪一案二审开庭审理。
据悉,法庭辩论的焦点集中在对于124名“高考移民”参加高考,黄桦、周岿然是否犯有玩忽职守罪。有评论认为,这起“高考移民”案件涉及人数之多且有主管教育领导参与其中是前所未有的。
“高考移民”是中国高等教育中的特殊现象。该问题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是目前高考录取制度中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巨大的录取分数差距促使有些人铤而走险加入“高考移民”行列。
上述专家认为,教育部门新出台的“异地高考”方案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等问题。
今年3月初,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司长郑富芝曾表示,教育部今年有望启动“制定进城务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的调研工作。到2020年,具体办法10年内可能出台。
中央教育科研所所长袁振国也透露,这一办法出台后,不会立即在大城市推开,而是选择随迁子女流入规模较少的二线城市进行先期试点。
整体推进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认为,探索异地高考,必须与推进高考制度改革统一起来,应跳出集中高考统一录取的思路,在高考改革中寻求突破。
这一点,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当中已有体现。5月16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组织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称,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和参加升学考试、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教改“先行先试”范畴。
探索异地高考,是此次教育改革试点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部门要求“先行先试的地区和学校,可以申报改革试点”,步伐要求慢,并且是单兵突进。
“从异地高考的复杂程度看,远非一个地方的试点可能完成,它几乎涉及所有参加高考录取的高校,也必须协调全国所有省市地区的关系。”熊丙奇说。
熊丙奇建议,如果采取与高考改革相统一的新思路,更需要全局推进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这样涉及范围广泛的改革,更应该由国家牵头,统一推进。应将其作为全国性课题,而非地方试点的课题。”
郑富芝也曾坦承,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涉及高考制度、户籍制度,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各地方上大学的机会差异比较大。“治本之策是缩小地区之间的高等教育资源的差距,缩小入学机会的差距。教育部有心去破解这一问题,但要进行系统地研究。”
“全国统一的高考不会取消,但是高考制度必须改革。”今年3月两会期间,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向媒体表示。
在于协调
今年3月两会召开期间,在“政协委员谈推进教育改革”会议上,有记者提出,在京外地户口孩子上学难,特别是高三学生在北京上学还要回老家参加高考的问题是否有解决方案。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柯杨表示,这实际上牵涉到国家高考政策整体布局,而非北大自己可以决定。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省教育厅厅长李东福也说,这不是哪个部门或者哪个学校能解决得了的问题,要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才能解决。
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专章对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行了阐述。“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曾参加《规划纲要》改革部分的专题研究以及文本撰写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体制室副主任王烽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异地参加高考是教育部作为一个课题改革任务提出来的,目前尚无具体实施办法。“异地高考”与阻止高考移民是有关系的。
从大的政策来讲,异地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已经达成共识,不存在政策上的障碍。从技术上来讲,王烽认为“异地高考”是有破解之道的。他以河南和北京两个地区举例说,河南省统计出有多少河南籍考生在北京参加高考,那么河南省完全可以按照本省当年的录取比例把这个高考名额分配到北京市。在北京的河南籍考生采用的是河南省录取比例,占用的是河南省的名额。这样既保护了河南考生的录取机会也保证了北京的学生分配名额。
王烽坦承,在目前高考制度下,难度在协调各省之间的关系。不过面对“异地高考”呼声的越来越高,他建议不妨试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