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45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3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2年至201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51例患者情况,分别汇总每年发生例数及对应的反应类型、反应原因、输血类型等。结果: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急性溶血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而多次输血、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可能性提升。结论:在输血操作中要对患者身体情况和以往相关因素进行细致调查,采用针对性的输血处理,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输血会由于患者自身体质或者血液本身出现品质问题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为发热、过敏及其他变态反应等。因此对于患者不良反应因素要进行有效研究统计,从而让之后的输血开展更加规范,有效规避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2年至201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51例患者情况,其中2012年为18例,2013年为16例,2014年为17例;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25例;其中有输液史者为37例;血液制品种类分别为冷沉淀、血小板、冷冻血浆、去白细胞红细胞等。患者来自不同科室,并不局限在单一科室内发生。
1.2 方法
分别汇总每年发生例数及对应的反应类型、反应原因、输血类型等。同时特别留意是否有多次输血史、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情况进行收集,同时要考虑患者年龄、科室、疾病类型、性别、身体各指标情况等。
1.3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采用多样本率对比,通过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急性溶血着症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而多次输血、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可能性提升。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此外,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上,以1级为最多,占据81.13%,其次为0级,占据13.2%,重度反应较少。
3 讨论
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77.36%)、非溶血性发热(11.32%)、急性溶血(3.77%)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50.94%)和血小板(39.62%)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一般情况下输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其次就是患者曾经有多次输血史,血液中有过敏抗原等情况。患者会由此发生发热或者呼吸困难等,甚至严重情况发生休克。而发生病原性污染后要立即进行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抗休克性治疗。如果是溶血性不良反应,一般在血液输入小部分后就会发生,有休克、痛感、休克或者寒战、昏迷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而导致该反应的原因为血液制品中的红细胞有变质溶解,血液在保存的过程中没有保持规定温保持,导致高温或低温对血液制品造成破坏,或者血液存放时间过长,或者受到了污染而引发红细胞导致受损,或者输入了异型的血制品。而预防该问题的方式则是不要在血液中加入其他药物,不进行血液的过度震荡,不要将血液进行加温,同时在输入不同供血的间歇期要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血液的保存时间不宜过长[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血液中有过敏抗原,一般会出现麻疹或者身体水肿,严重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呼吸道痉挛、呼吸困难、哮喘等,甚至休克与死亡。而在输血过敏现象发生时要根据情况立即采用对症治疗干预。如果患者导致发热反应,一般会出现在输血后的15-60分钟内,会有寒战、疲乏感,然后有高热出现,体温会得到40摄氏度左右,皮肤出现潮红,会有一定头痛不适等,但是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自行消失。而一般治疗则是采用物理、药物或者激素降温方法。在操作上要达到无菌化操作来预防该类问题发生,保证血液在采血、配制过程中都要规范无菌化处理,同时采用严格的消毒处理[3]。
本研究中,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上,以1级为最多,占据81.13%,其次为0级,占据13.2%,重度反应较少。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都较为及时,同时由于多为轻度反应为主,发现较早,因此有效的避免了严重性问题的发生。较少出现休克和死亡等情况的发生。因此,输血不良反应不仅要做好事先的预防工作,同时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也要规范及时。因为输血不良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有效预防的,因此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理可以有效弥补检测预防能力的不足,减少输血所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徐玉秀.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輸血回顾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180-181.
[2]张婕,倪传英,赵勤.术中输血过敏反应的抢救与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4):122-124.
[3]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 :245-246.
【摘要】目的:分析输血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和对策。方法: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2年至201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51例患者情况,分别汇总每年发生例数及对应的反应类型、反应原因、输血类型等。结果: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急性溶血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而多次输血、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可能性提升。结论:在输血操作中要对患者身体情况和以往相关因素进行细致调查,采用针对性的输血处理,从而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关键词】输血;不良反应;相关因素
输血会由于患者自身体质或者血液本身出现品质问题而导致不良反应发生,常见的为发热、过敏及其他变态反应等。因此对于患者不良反应因素要进行有效研究统计,从而让之后的输血开展更加规范,有效规避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来自我院在2012年至2014年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51例患者情况,其中2012年为18例,2013年为16例,2014年为17例;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25例;其中有输液史者为37例;血液制品种类分别为冷沉淀、血小板、冷冻血浆、去白细胞红细胞等。患者来自不同科室,并不局限在单一科室内发生。
1.2 方法
分别汇总每年发生例数及对应的反应类型、反应原因、输血类型等。同时特别留意是否有多次输血史、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情况进行收集,同时要考虑患者年龄、科室、疾病类型、性别、身体各指标情况等。
1.3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到的数据经由spss17.0统计学软件做分析,采用多样本率对比,通过卡方对数据进行检验。
2 结果
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急性溶血着症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和血小板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而多次输血、女性妊娠史体质、血液含有过敏抗原、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等因素都会导致不良反应可能性提升。情况如表1和表2所示。此外,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上,以1级为最多,占据81.13%,其次为0级,占据13.2%,重度反应较少。
3 讨论
所有案例中,反应分别为过敏(77.36%)、非溶血性发热(11.32%)、急性溶血(3.77%)等反应,其中以前两种反应最多,输血类型中以冷冻血浆(50.94%)和血小板(39.62%)等血液制品产生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一般情况下输血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血液或输血过程受到污染,其次就是患者曾经有多次输血史,血液中有过敏抗原等情况。患者会由此发生发热或者呼吸困难等,甚至严重情况发生休克。而发生病原性污染后要立即进行进行抗生素治疗,同时进行抗休克性治疗。如果是溶血性不良反应,一般在血液输入小部分后就会发生,有休克、痛感、休克或者寒战、昏迷等,严重情况下会导致死亡。而导致该反应的原因为血液制品中的红细胞有变质溶解,血液在保存的过程中没有保持规定温保持,导致高温或低温对血液制品造成破坏,或者血液存放时间过长,或者受到了污染而引发红细胞导致受损,或者输入了异型的血制品。而预防该问题的方式则是不要在血液中加入其他药物,不进行血液的过度震荡,不要将血液进行加温,同时在输入不同供血的间歇期要进行生理盐水的注射,血液的保存时间不宜过长[1-2]。
患者出现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血液中有过敏抗原,一般会出现麻疹或者身体水肿,严重会导致大小便失禁、呼吸道痉挛、呼吸困难、哮喘等,甚至休克与死亡。而在输血过敏现象发生时要根据情况立即采用对症治疗干预。如果患者导致发热反应,一般会出现在输血后的15-60分钟内,会有寒战、疲乏感,然后有高热出现,体温会得到40摄氏度左右,皮肤出现潮红,会有一定头痛不适等,但是症状会在一段时间后得到自行消失。而一般治疗则是采用物理、药物或者激素降温方法。在操作上要达到无菌化操作来预防该类问题发生,保证血液在采血、配制过程中都要规范无菌化处理,同时采用严格的消毒处理[3]。
本研究中,在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上,以1级为最多,占据81.13%,其次为0级,占据13.2%,重度反应较少。说明输血不良反应处理都较为及时,同时由于多为轻度反应为主,发现较早,因此有效的避免了严重性问题的发生。较少出现休克和死亡等情况的发生。因此,输血不良反应不仅要做好事先的预防工作,同时不良反应的应急措施也要规范及时。因为输血不良反应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法有效预防的,因此及时有效的应对处理可以有效弥补检测预防能力的不足,减少输血所带来的伤害。
参考文献
[1]徐玉秀.100例血液病患者成分輸血回顾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14):180-181.
[2]张婕,倪传英,赵勤.术中输血过敏反应的抢救与护理[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04):122-124.
[3]袁宏.128例临床输血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2.25(4) :245-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