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改革随想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mingw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疫情下的高考,越发牵动人心。六月十九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说,今年高考报名人数达创纪录的一千零七十一万人,全国设考场四十万个,监考和考务人员九十四点五万人。一个孩子,几家关心,可以想象,全国多少个家庭又在为此奔波忙碌、焦虑担心。而这样的奔波忙碌、焦虑担心已经持续近半个世纪。高考指挥棒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影响巨大。
  作为最早受惠于高考制度的一代人,追溯源头,回忆一九七七年那场“冬季里的春闱”,依然心潮澎湃,难掩激动。说高考改变人生,高考改变中国,无疑是恰当的。高考恢复后,“统一考试,择优录取”的招生制度,让我这个黄海之滨乡村中学的初二学生备受鼓舞,发奋努力,并于一九八0年如愿以偿,成为村里的第一名大学生。我虽然比七七级、七八级的老大哥们晚两年入学,但内心对邓小平同志的感恩,对高考制度的感激,一样质朴真诚、浓郁持久。恢复高考,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里程碑,也是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重大事件。党中央和邓小平同志的历史性决策,让古老神州人才辈出,也为而后由农村联产承包制发端的改革开放惊天伟业,输送了源源不断的生产力主体,催生出一大批智慧涌流、创新有为的行业精英和时代栋梁。时移世易,当年的青涩少年、有志之士,如今大多已退休或接近退休,这代人对当年高考的深沉情感,或许是如今对高考习以为常的学子们难以体会的。
  然而,恢复高考的意义绝不仅限于改变寒门子弟的命运。对于这一重塑中华民族发展命运的历史事件,我们往往是从个体情感的微观层面感怀思考。至于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来龙去脉,及其宏观层面的意义,相关的研究资料始终寥寥无几,总体付诸阙如。庚子春天,《冬季里的春闱》一书出版,该书聚焦“恢复高考进程”探赜索隐,“弥纶群言,研精一理”,“情深不诡,事信不诞,体约不芜,文丽不淫”,对当年高考制度改革做了系统梳理、精准阐释和形象呈现,第一次做到宏观中观微观一起发力,不仅详细再现了“恢复高考”这一决策的具体进程,还深刻解读了它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已然成为当代史视角下,研究解读恢复高考事件的“第一书”。此书深沉表达了我们这一代人内心对高考的真挚情感。
  回想当年“春闱”之时,“十年文革”刚刚结束,社会上依然弥漫着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氛围。邓小平同志旗帜鲜明地主张科教兴国,坚持实事求是,采纳专家建言,破除僵化思维,否定左倾政审,选拔天下英才,果断拍板决策恢复高考十二字方针:“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取。”显示了坚毅的政治胆魄、宽广的襟怀格局、求实的创新担当和超凡的决策智慧。改革开放四十余年,我国在包括经济、军事、社会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实现了持续发展,不断提升,大踏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无疑得益于高考制度所提供的基础人才。然而,恢复高考的制度安排终究有其历史指向、时代烙印和“效率锁定”,也需要不断改革、持续创新、与时俱进。恢复高考的制度,设计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中国,的确是实事求是、精准高效的选贤任能之道。彼时,“文革”尚未被彻底否定,知识分子战战兢兢,教育体系名存实亡,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全社会求贤若渴,亟待解决的是人才供给“有与无”和“多与少”的问题,即人才短缺的问题,或者说是全社会“接受了规范教育的,有学历和文凭的知识型人才”严重不足的问题。而今,我国已迈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由富而强,政治上从严治党、依法行政;经济上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不仅从“发展中高速”转向了“质量中高端”,还拥有全世界最为完备的工业体系,物质产品极大丰富;高等教育基本普及,普通大学生供过于求。人工智能、5G 商用、高铁技术、移动终端的发展已居世界第一梯队。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变成了“水平高不高”“能力强不强”的问题,用人单位普遍重文凭更重水平,重学历更重能力,重知识积累更重创新思维。总而言之,民族振兴、社会变革对人才禀赋和人才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改革高考招生制度成为新时代的必答考卷。
  近年来,高考制度改革应时破题,全国统一考试变成全国、省市区统分结合,一次考试变成春夏两次,考试科目也主次有别,有了差异化安排,应该说,今日之高考比之当年,已经有了明显变化。但这种改变距离客观人才需要、实际操作效果和社会基本期待仍有不小差距。现实世界和网络社区对高考制度深化改革的呼声日益强烈,就很能說明问题。
  问题是现实的。如今的高考制度考试模式依然僵化,东南西北“一刀切”,采用统一试题和标准答案判定学生的价值,人尽其才、野无遗贤成为奢望。遥想当年,国学满分、数学零分的罗家伦被蔡元培和胡适破格录取进北京大学,后任国立清华大学和国立中央大学校长;一九三二年国学和英语满分、数学十五分的钱锺书被清华大学录取,而后成为现代国学大师文学巨擘。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这样的“破格录取”已变得遥不可及。基础教育变成应试教育,风华少年沦为考试机器,素质教育失去基础支撑。科学思维、逻辑思维有名无实,批判精神、创新能力流于形式。多少聪慧青年泯然众人,多少单科英才折戟沉沙。唐代韩愈有云:“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时代的发展需要千里马,更需要健全的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生教育体系来扮演伯乐的角色,更需要营造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水草丰茂、万木峥嵘的人才成长生态。然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迄今无解。杨振宁贬《易经》贻误国人,亦曲高和寡,无人回答。缺乏影响人类文明进步的重大创新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炎黄子孙的群体性尴尬。
  邓小平同志决策恢复高考时的夙愿至今也未完成。《冬季里的春闱》描写了一个镜头:一九七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邓小平对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说:“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现在看来,我们的科学技术和教育整整落后了二十年。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我希望从现在开始做起,五年初见成效,十年中见成效,十五年、二十年大见成效。”毋庸讳言,我们今天与欧美发达国家在科技和教育上的差距依然巨大,而落后注定受人欺侮。一九九九年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二00一年中美南海撞机,近几年美国不断霸凌中兴公司,在芯片领域恶意打压华为,企图借此遏制中国的发展……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在经济、科技、教育、军事方面尚不具备与西方发达国家“度长絜大、比权量力”的硬核能力。再联系我国顶尖高校学子进入西方名校后长于考试、短于创新的现实,我们是不是应该对延续近半个世纪的高考制度做一点实质性的反思和改革?欧美国家的原创科技能力遥遥领先,与他们贯通基础教育进程的学业全面测量、一校一策的高校招生制度密切相关。我们当然不能照抄照搬欧美招生制度,但可以在继承现有高考制度合理内核的前提下,学习借鉴西方录取制度中的有益成分,结合实际,为我所用。兹事体大,刻不容缓。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对高考制度的改革只宜快进,不能暂停。无论顶层设计、路径谋划多么艰难,今天党中央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已经提供了远非当年恢复高考制度改革所能比拟的良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我们不妨借鉴邓小平同志当年一举否定“政治审查、推荐入学”的招生政策、果断恢复高考制度的胆识和谋略,对如今的高考制度做一番基于深入调研的深度改进、改变与改革。其原则,就是本书中辨析的,邓小平同志的理念作风方法;其考量,就是人尽其才,人才辈出,赶超世界。我相信“江山代有才人出”,也相信“轻舟已过万重山”。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完成新时代高考制度改革的使命,光大邓小平同志当年擘画的宏图。
  以小平同志决策恢复高考的改革精神,深化推进今日之高考制度改革,从而让千万学子及其数千万家长不再为此奔波焦虑,这或许就是作者著作此书的良苦用心,也是我一介书生的小小心愿。
  (《冬季里的春闱》,陈侃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二0二0年版)
其他文献
今年我们语文组开展“有效问答”的主题研讨。我们以现代文为对象作了探讨。我在想:在新课程改革的试点中,各种教材里文言文的比例逐渐加大,文言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如何让学生与文言文进行有效对话呢?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下对文言文教学进行有效的探究呢?  在新課程改革中,文言文教学多向内容、情感方向探究延伸,重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了学科的工具性。  试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摘要:职业生涯设计是指职校学生结合个人自身情况以及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定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等,并为自己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在实施职业生涯教育实践中,开展职业训练,开办职业心理辅导活动,组织生涯体验活动,创建校企合作机制等措施是有效途径。职业生涯教育对转变学生、家长的就业观念,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提高学校的就业满意率,促进学校的
这本小书的出版,正好赶上它的作者——二十世纪的伟大诗人、剧作家和文学批评家T·S·艾略特(T.S.Eliot,一八八八年一一九六五年)诞生一百周年,同时也是他荣获诺贝尔奖金四十周年。  对这位誉满天下的人物,中国读者并不陌生。他的一些重要诗作和文学评论已被译成中文出版,很多读者对之已耳熟能详,有些人甚至已口能成诵了。然而,在我国恐怕很少有人了解:艾略特在文学活动之外,对于社会、政治、教育和文化等等
“too 形容词/付词 动词不定式”结构中称为“too…to…”结构。这种结构是英语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句型。在多数情况下表示否定的概念,意为“太…而不能”“太…无法…”。然而,有时候却可以用这一结构来表示肯定意义。  She was too excited to say a word.  她太激动了,说不出话来。  He is too young to join the Army.  他太小了,不能
2016年12月10日,厦门半程马拉松赛上传出两名跑者猝死的消息,后经组委会调查,其中一人为替跑者。这让人们不得不正视赛道上长期存在的替跑陋习,随后,中国田协也发布通知,决心重拳打击马拉松替跑行为。在中国田协、马拉松赛组委会以及各大意见领袖的声讨中,人们该如何向替跑宣战?跑者要给自己一个承诺郑敏奥森30LSD跑团团长中国田径协会17日发布《关于加强马拉松赛事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宣布一经发现私自转
陕西日报讯,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六盘山连片扶贫开发片区县。按照新时期扶贫标准,全县贫困人口达到10.17万人。2011年,陇县推出“企业 基地 农户”奶牛托养产业扶贫模式,在恒泰牧业奶牛专业合作社开展试点,选择7镇14村160户贫困户,由财政向每一个贫困户一次性投资5000元产业扶贫资金,贫困户通过县扶贫办将资金统一投入到中标奶牛养殖企业,由企业配套资金购买育成奶牛1头进行养殖管理,前4年向
2009年11月12日,安人协助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成功举办“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  会议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常务副主编陈虹就“国外积极心理学研究——真正幸福论的实践”做了重要演讲,北京化工大学心理咨询中心邢辉燕老师(安人顾问)在系统介绍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后,开展了“发现你的优势——以积极心理学为取向的团体活动体验工作坊”。来自北京市朝阳区60余所中小学一线
2009年2月24日至26日在蓓蕾小学举行了“高邮市小学青年教师优秀选手展示课”。课改的春风吹绿了小学数学这片神奇的土地;课改这位春的使者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崭新的教学理念,独巨匠心的教学设计,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幽默风趣的语言,给广大教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我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研究素材,现撷课中的一些片段与老师们共赏。  [片段1]创设情境,激发猜想   小灵通早就走进千家万户了,
琅琊王氏,东晋第一流高门大族。《晋书》记载的琅琊王氏人物,有两支。王祥同父异母弟王览一支,人丁兴旺,所谓 “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 ”(《晋书 ·王祥传附弟王览》)。如,王览孙王导乃晋室中兴名臣;王览曾孙王羲之是 “书圣 ”。另一支是司徒王戎与从弟司徒王衍、荆州刺史王澄,世系不详,三人与王导同辈,并有清谈高名,皆卒于西晋末年。  《晋书》所见琅琊王氏人物传记,以亲缘关系串之,仅于《王祥传》及《王
清华的口号竖立在校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争取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这一口号,成为清华大学学子奋进的目标,激励着人们坚持体育锻炼,塑造完整人格,实现报国梦想。在历史的洪流中,它就像一颗明星,始终指引着学校体育的方向。这一口号是在1957年出现的。时任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在体育工作干部会上,指着面红身健的马约翰先生,呼吁同学们争取毕业后工作50年。马老是中国体育教育的奠基者之一,清华大学体育部主任。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