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听到许多家长说:“我的孩子在小学时数学成绩一直很好,每个学期都获奖,不知道现在怎么变成这样?”是的,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我认为主要因素在于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初一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从初一抓起,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这是摆在我们初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新理念、新思路、新观点、新的课程标准……演奏着教育改革的交响曲,面对如火如荼的改革发展时期,中小学的教学衔接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我认为、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上,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还主要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下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略述一些浅见。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初中教师要熟悉小学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初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小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初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小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要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越深、钻研越透,真实具体地掌握了教材安排的主要思路、教学内容各知识点的分布结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就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计好每堂课的教案、教学方法,有效地依据教材创造性完成教材的内容。达到数学教学衔接中的科学合理、自然过渡。数学教师若能有理清教材的主要思路,以教材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生活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数字兴趣化,强化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将终生受益。如代数式的教学问题: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初一代数式的第一堂课,结合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旧知可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愿望,降低学习难度。而在实际教学中,例题和练习也都是在小学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周长面积公式、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等基础上学习的。
为了克服初一学生因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列代数式”这一内容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把握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初中感觉的负效应。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虽然初一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只相差一岁,上学时也只是进出的校门不同而已,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有天壤之别。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即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要重视创设数学情境,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按要求完成的预习作业开始,包括这样三部分——预习所得、习题试做、质疑问难,并在第二天展示优秀作业,让中下生有所参照,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题等课型,从布置预习慢慢地过渡到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书,但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对图形的感知及对应用题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我们的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作业书写格式单一,虽然学生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示范;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做斗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可准备“数学反思本”,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错题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想,只要我们把“衔接”的体会、感想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轻松、愉快地学好初中数学。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作为初一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利用旧知识衔接新内容。初中教师要熟悉小学数学教材和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概念和知识的要求做到心中有数,初中数学新授课就可以从复习小学内容的基础上引入新内容。初一数学的每一节内容都是在小学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在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要注意旧知识的复习,用学生已熟悉的知识进行铺垫和引入。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
教材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越深、钻研越透,真实具体地掌握了教材安排的主要思路、教学内容各知识点的分布结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就能够在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上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设计好每堂课的教案、教学方法,有效地依据教材创造性完成教材的内容。达到数学教学衔接中的科学合理、自然过渡。数学教师若能有理清教材的主要思路,以教材为依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生活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枯燥的数字兴趣化,强化基础性,注重开放性,培养创新能力,学生将终生受益。如代数式的教学问题:
代数知识是在算术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用字母表示数,使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法则抽象化和公式化。初中一年级刚接触代数时,学生要经历由算术到代数的过渡,这里的主要标志是由数过渡到字母表示数,这是在小学的数的概念的基础上更高一个层次上的抽象。字母是代表数的,但它不代表某个具体的数,这种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正是初一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初一代数式的第一堂课,结合小学“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这一旧知可有效地激起学生学习愿望,降低学习难度。而在实际教学中,例题和练习也都是在小学学过的“单价、数量、总价”、“速度、时间、路程”以及几何图形周长面积公式、百分数应用题数量关系等基础上学习的。
为了克服初一学生因这一转化而引发的学习障碍,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列代数式”这一内容的教学。它是承小学知识之前,启初中知识之后,开宗明义,搞好中小学数学衔接的重要环节。教学中要把握主体内容的深度,从小学学过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入手,尽量用一些字母表示数的实例,自然而然地引出代数式的概念。再讲述如何列代数式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以及代数式的一些初步应用知识。要注意始终以小学所接触过的代数知识为基础,对其进行较为系统的归纳与复习,并适当加强提高,使学生感到升入初一就像在小学升级那样自然,从而减小升初中感觉的负效应。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虽然初一和六年级的学生在年龄上只相差一岁,上学时也只是进出的校门不同而已,但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差异有天壤之别。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兴趣是进行有效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成功的源泉。所以,要使学生学好数学,首先要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认识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意义,感觉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提问,向老师“刨根问底”,甚至提出“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见解。对于他们在思维过程中出现的任何小小的“闪光点”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如:由算术法到列方程解应用题,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即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刚开始,学生由于习惯用算术法来求解,不重视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用列方程解比算术法简便的应用题作为范例,用两种方法对比讲解,使学生逐步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对学生的作业,有些应用题也要求用两种方法去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要重视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学要重视创设数学情境,便于学生产生感性认识。讲授新内容时,教师应注意创设问题的情境,尽量做到问题的提出、内容的引入和拓宽生动自然,并能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尝试和探索,在数学问题的不断解决中,让学生随时享受到由于自己的艰苦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化,并能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特别是在讲授一些著名的、重要的定理时,要创设情境,尽量做到再现数学家的发现过程,在同等情境下让我们的学生去探索,并经过引导达到真正认识、理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抓好教学方法的衔接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改进学习方法。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注重预习,指导自学。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因此,教师要注重预习指导,加强预习训练。训练的方法是:可从布置按要求完成的预习作业开始,包括这样三部分——预习所得、习题试做、质疑问难,并在第二天展示优秀作业,让中下生有所参照,使学生逐步尝到自觉寻求知识的甜头,从而激发学生预习的兴趣。待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后,再布置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应用题等课型,从布置预习慢慢地过渡到自觉预习,主动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为学习新课知识打下基础。
2、专心听讲,勤于思考。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抓好学生专心听讲的同时,要重视教会学生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实际,要有一定的思考价值,要从启迪学生的思维这一基点出发,要教会学生养成一边听讲、一边看书、一边思考的习惯,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在课堂上多让学生看书,但要指导学生去字斟句酌地研究课本,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加深对定义、定理、法则的理解,对图形的感知及对应用题的理解。
3、强化训练,规范作业。就书面练习来看,我们的学生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作业书写格式单一,虽然学生独立意识日趋提高,但并未成熟,突出表现在部分学生的作业不能独立思考,或与别人对答案等。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强化以下两点:一是要严格训练,即教师要在规范解题上为学生做好示范;二是要严格要求,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规范作业的重要性,对那些不规范的现象及时要求其纠正。
4、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做斗争;其次是培养学生积累资料,可准备“数学反思本”,即及时将平时作业、单元练习中技巧性强的题目、错题收集成册,便于复习时参考,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我想,只要我们把“衔接”的体会、感想融入我们平时的每一节数学课,我们的学生就一定会轻松、愉快地学好初中数学。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