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园文化是其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氛围存在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具有潜移默化的激发力、导向力和感染力,无时无刻地对师生的行为起着熏陶作用,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巨大的影响和作用。充分认识和理解校园文化在农村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广大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农村教育 地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的有力依据。学校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证明,校园文化能感染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各项工作以活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的(精神文化),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和谐发展的效果。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以科学的校园文化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注重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要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让环境陶冶人的性情,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化,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校园文化应该是在办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校本特征和校本意义的,为全体师生所创造的敬业精神与求学态度或是在其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和成果期待,它包括情感的价值拥有与憧憬,态度的热情参与与人文启迪,并外化为对事业或学习的情感追求与意志坚持。校园文化不光是外显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校质量发展与品位提升的动力支持。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人本追求的价值导向,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支持。正确理解与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对指导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校园,促进农村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体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取向,也是一种理性目标的导航。办学理念的确立,是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理性折射,是校园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办学理念具有思想导向性、实践适时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成熟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心脏和灵魂,它指引着办学目标,规划着办学模式,构思着办学策略,明晰着办学特色,导向着行为准则,引领着育人方向。学校发展的历史证明,校园文化不但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办学理念的实践和体现。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从校长到教职工的一个共同理念——办学理念。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它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建立在新型的文化基础上,需要丰厚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极大地促进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需要。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而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学校大多地处文化氛围相对较淡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也相对较落后的农村或乡镇,而某些领导则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而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以致出现了设施豪华与精神缺钙的倾向;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依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的意识、环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此外,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校园文化就是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个形象、树一个模式,内容上缺乏应有的个性。鉴于农村学校的文化品位相对较低,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也相对较差,办学理念滞后,学校几乎迷失了办学方向,缺乏前进的内在动力;为了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农村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发展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内部的潜力,不断总结办学成果与办学经验,形成具有本学校和本地特色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办学实力
校园文化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一样,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我们常常说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建设,即是硬环境建设或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属于显性文化,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包括学校的标识、教学生活设施、建筑与布局、道路环境、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等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栏、雕塑、操场等都应该以艺术标准来建设和布局;小到即使是一棵药草也应该标有草名、特性和功效等,还有校徽、校服、校报、宣传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和信封等等,都应该以它的精致、美观和品味来体现学校的特色。二是“软件”建设,也就是软环境建设或者说是精神文化建设。如:浅层的是行为文化即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内层的是制度文化,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来的文化特点;深层的精神文化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和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各文化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体现学校强大的办学实力。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大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精神文化也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办学实力明显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仍然还有不少的农村学校,特别是乡镇(含乡镇)级别以下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通过政府部门多渠道在农村学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不断美化农村学校的校园环境,发展农村校园文化,增强农村学校的办学实力势在必行。
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体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校园文化对师生来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清新活力。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精神溃散,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就学校来说,各个学校,尤其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承袭下去,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充实。这种传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学校教职员工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这种文化代表着学校师生员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深度与广度。在这种观念形态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潜在的规范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深化学校的办学品位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校园文化还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牢固地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它可以使参加这个群体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它会使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谴责,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和习惯。以校园文化为主题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能动的精神力量,不仅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方式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且以折射的方式改造着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的风貌,体现学校办学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说校园文化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巨大的作用。校园文化所拉动的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既是学校前进的发动机,也是一座巨大的熔炉,不但可以熔化不良思想、作风、习惯等各种杂质,冶炼出坚韧的品质,培育出优秀人才,而且还能锤炼出一支师德高尚、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这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城市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实农村校园文化,不断挖掘和丰富农村校园文化的内涵,在狠抓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工夫,对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束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作为校园内特有的一种精神,它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前进和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有人把现代学校概括为:“理念、特色文化和创新”。也有人说:“过去,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现在,一套好的管理就是一所好学校;将来,一种好文化就是一所好学校。”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特伦斯·E·迪尔说:“每一所学校都应有其不可言传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叫作文化,它是现代学校的核心标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说:“现代学校应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与发展型文化组织,是有文化品位的场所。”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正抓住有利的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去发掘、创造和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把握与认识校园文化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确立适合实际的办学理念,增强办学实力,构建和谐的农村校园文化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必将给提高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个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
【关键词】 校园文化 农村教育 地位和作用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含观念、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其它一切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应具备的能力和习惯。而校园文化则是依附和从属于社会大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和综合实力的有力依据。学校发展的历史与实践证明,校园文化能感染学校成员的思想行为,赋予学校各项工作以活力,进而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既是物质的(物质文化),也是精神的(精神文化),既包括科学知识,也包括审美、娱乐等文化知识;既包括课堂学习,也包括课余活动。从学校自身来说,教育不单纯是一种知识简单的传授,还有文化气质、道德风貌、人文环境、科学氛围等等。这是一个朴实、和谐、统一的有机体,仅靠知识的传授是很难达到的。所以,要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达到教育和谐发展的效果。在当今学校教育中,以科学的校园文化发展观为指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注重人文主义思想,重视人的个性发展,使人和环境达到和谐统一,人和环境产生一种互动效应,无疑是一种最好的教育方式。教育环境要达到人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也就是让环境陶冶人的性情,使受教育者产生一种内在的感化,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校园文化应该是在办学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具有校本特征和校本意义的,为全体师生所创造的敬业精神与求学态度或是在其中所追求的精神状态和成果期待,它包括情感的价值拥有与憧憬,态度的热情参与与人文启迪,并外化为对事业或学习的情感追求与意志坚持。校园文化不光是外显的氛围,更重要的是其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学校质量发展与品位提升的动力支持。所以,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人本追求的价值导向,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精神支持。正确理解与把握校园文化的内涵对指导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农村文化校园,促进农村学校良好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二、校园文化是学校科学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体现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一种文化氛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取向,也是一种理性目标的导航。办学理念的确立,是时代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理性折射,是校园文化背景的浓缩,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全校师生共同的文化追求。办学理念具有思想导向性、实践适时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成熟的办学理念是学校的心脏和灵魂,它指引着办学目标,规划着办学模式,构思着办学策略,明晰着办学特色,导向着行为准则,引领着育人方向。学校发展的历史证明,校园文化不但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内驱力,也是办学理念的实践和体现。一所学校凝聚力的形成很重要的一点是有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价值观演绎成师生共同认可的行为准则,这是一种无形的能动的精神财富。这种共同的价值观是从校长到教职工的一个共同理念——办学理念。它是学校的办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其中包括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具体体现在校训、校风、校规、校歌、教育理想、建校原则、育人取向、培养目标、精神偶像、育人途径、学风建设、教师形象、工作重心、庄重承诺等方面。每一方面都应当精雕细刻,力求使办学理念在实践中达到完美。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向心力,对外就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它是一所学校文化教育底蕴的积淀。目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需要建立在新型的文化基础上,需要丰厚的校园文化作为支撑和依托。校园文化建设,将极大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极大地促进课程的开发,极大地满足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的需要。课程改革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从这个意义上说,校园文化是学校发展的内驱力。而目前农村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农村学校大多地处文化氛围相对较淡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也相对较落后的农村或乡镇,而某些领导则偏重于硬件设施建设,不太注重丰富的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的是外部的输血、投资,而忽略了内在的造血机制的创立和传统资源的开掘与利用,以致出现了设施豪华与精神缺钙的倾向;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育人理念还是以前的育人理念,管理还是以前的管理,运行机制依旧,学校文化建设自主发展的意识、环境、机制还没有真正的确立,校园生活单调贫乏。此外,对校园文化建设存在诸多误解,认为校园文化就是校园风气,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活动,校园文化就是校容校貌,校园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个形象、树一个模式,内容上缺乏应有的个性。鉴于农村学校的文化品位相对较低,加上不少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和育人环境也相对较差,办学理念滞后,学校几乎迷失了办学方向,缺乏前进的内在动力;为了使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必须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农村学校只有从自身的发展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挖掘内部的潜力,不断总结办学成果与办学经验,形成具有本学校和本地特色的办学理念,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三、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办学实力
校园文化与其他的社会文化一样,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我们常常说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硬件”建设,即是硬环境建设或物质文化建设。校园物质文化是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载体,是以各种实体存在形式表现出来的文化景观,属于显性文化,是学校看得见,摸得着的办学“硬件”建设。如:高雅的建筑、现代化的教学设施、优美的校园环境等;包括学校的标识、教学生活设施、建筑与布局、道路环境、校园美化和周边环境等等,大到一楼、一室、一路、一栏、雕塑、操场等都应该以艺术标准来建设和布局;小到即使是一棵药草也应该标有草名、特性和功效等,还有校徽、校服、校报、宣传册、校园网、宣传栏、宣传标语、指示牌和信封等等,都应该以它的精致、美观和品味来体现学校的特色。二是“软件”建设,也就是软环境建设或者说是精神文化建设。如:浅层的是行为文化即学校成员行为体现出的文化氛围;内层的是制度文化,学校各项制度体现出来的文化特点;深层的精神文化由价值观念决定的办学思想和群体意识,这种精神和这种理念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学校的校魂,是各文化层次的精髓,是学校文化各层次中最稳定的部分。学校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体现学校强大的办学实力。目前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广大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有了比较大的改观,精神文化也朝着可喜的方向发展,办学实力明显提高;但由于种种因素,仍然还有不少的农村学校,特别是乡镇(含乡镇)级别以下的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还比较落后,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校园文化的发展。因此,通过政府部门多渠道在农村学校加强物质文化建设,不断美化农村学校的校园环境,发展农村校园文化,增强农村学校的办学实力势在必行。
四、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持久推动力,体现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品位
校园文化对师生来说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它不仅能陶冶师生的情操,规范师生的行为,而且能够激发全校师生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凝聚力和群体意识,同时,还能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清新活力。如果一个学校缺乏校园文化,那么就如鲜花缺少水分的滋润,枯槁而苍白,精神溃散,没有发展的潜力,缺乏生存的活力。校园文化作为学校校园环境和全校师生员工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是在学校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就学校来说,各个学校,尤其是历史较为悠久的学校,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传统,这些特点和传统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被历史地承袭下去,并随着学校的发展而不断得到丰富与充实。这种传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对学校教职员工也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可以说这种文化代表着学校师生员工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的深度与广度。在这种观念形态指导下所形成的一种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起着无形的指导作用,对师生员工的行为起着潜在的规范作用。这种积极的作用与影响对于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和深化学校的办学品位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推动力。校园文化还作为一种环境气氛,体现着学校群体的荣誉感、自豪感和集体的意志作风,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群体中的每个成员产生教育作用,以潜在的规范性牢固地支配着每个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在这个群体中的成员不断调节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方式,以获得群体肯定。它可以使参加这个群体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这种环境的熏陶;它会使不能适应这种环境要求,与这种环境格格不入的人和事,受到群体的谴责,而改变原来的行为和习惯。以校园文化为主题所产生的精神文化作为一种能动的精神力量,不仅对师生员工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工作作风、生活方式起着引导和推动作用,而且以折射的方式改造着校园的物质环境建设的风貌,体现学校办学的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可以说校园文化对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尤其对学生的精神世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起着巨大的作用。校园文化所拉动的优良学风、教风和校风既是学校前进的发动机,也是一座巨大的熔炉,不但可以熔化不良思想、作风、习惯等各种杂质,冶炼出坚韧的品质,培育出优秀人才,而且还能锤炼出一支师德高尚、团结协作、勤奋敬业、积极向上的师资队伍。这支优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目前,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特别是师资队伍建设相对城市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充实农村校园文化,不断挖掘和丰富农村校园文化的内涵,在狠抓农村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工夫,对于提高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农村学校的办学品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结束语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作为校园内特有的一种精神,它是学校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学校前进和可持续发展不竭的动力。有人把现代学校概括为:“理念、特色文化和创新”。也有人说:“过去,一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现在,一套好的管理就是一所好学校;将来,一种好文化就是一所好学校。”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特伦斯·E·迪尔说:“每一所学校都应有其不可言传的独特之处,这种独特之处就叫作文化,它是现代学校的核心标志。”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郭元祥说:“现代学校应是一种充满精神感召力的学习与发展型文化组织,是有文化品位的场所。”现在,广大农村地区的学校正抓住有利的契机,充分利用各种有利的因素去发掘、创造和提升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充分把握与认识校园文化在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确立适合实际的办学理念,增强办学实力,构建和谐的农村校园文化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农村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必将给提高广大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带来一个更加灿烂而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545708广西金秀县桐木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