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新时期的语文老师,不是靠让学生死训硬练换来高分而扬名的,而是如何能让学生进入一个独立思考,自由表达的学习状态。在这个充满挑战和竞争加剧的时代,教师除了在自己的专业知识上快速成长和道德层面进一步提高之外,我们已经无路可走。既然无路可走,那就改变自己吧!抬起头来,仰望长空,做一个开放的语文老师。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
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语文课程目标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是与课改共同成长起来的教师,针对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实践研究这一问题,我觉得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的课程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不能强加,只能感染,潜移默化,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反之,只会适得其反。教学中,也有教师把握和引导不到位,偏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如一个教师上《坐井观天》时,让学生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一个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发现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许多同伴都被毒死了。“扑通”一声又跳回了井里,说:“我再也不出井口了,井里安全!”教师听了评价说:“不行!”对于学生的“只顾自己安全,不去改变现状、无作为”的思想,教师应巧妙地加于启发和引导,不能轻易地否定错误或加于肯定。
选择开放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堂内外,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的逐渐变化,“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大信息社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课堂毕竟很小,其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既生活在大信息社会又生活在小课堂的学生,却不再满足课本(含读本)给他们提供的学习资源,甚至不喜欢课本给他们提供的有些学习资源,但因获取资源的经验、鉴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又很难在大信息社会里撷取最优的学习资源,这就要靠老师打破“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资源界限,创造性地选择整合教材内外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以满足其需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采用开放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2011年版向我们倡导的适和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介于诗歌故事性强的的特点,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打开开放的学习途径。大力拓展教学途径,使学生在课外能顺利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必须教给他们相应的学习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点。主要包括教师个别化指导与协同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网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架设开放的教学时空。开放的语文课程应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体验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使用开放的检测评价。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等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关注学生的自身努力,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例如,开放式作业:设计自主型作业,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设计调研型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设计表演型作业,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机会。作业的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时间可长可短,可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旨在探求一种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具有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断挑战自己吧,找到一个最佳支点,用光的智慧编织出锦一样的文采精华;把梯子架得高一点,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能引导上去。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教师要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要把课堂让给学生,让学生活动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时要留给学生更大的思维空间,对学生未成熟的意见不过早地干涉和暗示,允许学生走一些弯路,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提问。
确立开放的教学目标。开放的语文课程目标表现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是与课改共同成长起来的教师,针对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整合实践研究这一问题,我觉得绝对不是靠某一节课、某一周的课程能完成的,但是每一节课都必须体现这些目标,要通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去熏陶,由学生去体验,通过潜在的积累而获得的。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念,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引导,不能强加,只能感染,潜移默化,而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反之,只会适得其反。教学中,也有教师把握和引导不到位,偏离了正确的情感价值观。如一个教师上《坐井观天》时,让学生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一个学生说:青蛙跳出井口,发现环境遭到破坏,水污染,许多同伴都被毒死了。“扑通”一声又跳回了井里,说:“我再也不出井口了,井里安全!”教师听了评价说:“不行!”对于学生的“只顾自己安全,不去改变现状、无作为”的思想,教师应巧妙地加于启发和引导,不能轻易地否定错误或加于肯定。
选择开放的课程内容。教师要有敏感的课程资源意识,在课堂内外,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从课堂教学到社会生活、人文知识、自然风物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理念的不断创新,学生的逐渐变化,“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矛盾便凸显出来。大信息社会给我们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课堂毕竟很小,其容量是十分有限的。而既生活在大信息社会又生活在小课堂的学生,却不再满足课本(含读本)给他们提供的学习资源,甚至不喜欢课本给他们提供的有些学习资源,但因获取资源的经验、鉴别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又很难在大信息社会里撷取最优的学习资源,这就要靠老师打破“大信息社会”与“小课堂”间的资源界限,创造性地选择整合教材内外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学生,以满足其需求。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采用开放的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是课标2011年版向我们倡导的适和时代要求和语文教学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自主”指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过程,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例如,在学习《木兰诗》时,介于诗歌故事性强的的特点,建议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诗歌,大胆放手,把权利和空间交给学生。起初,我很担心这样的方式流于形式,学习效果差。但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意外的发现学生的自主性很强,伙伴之间有集体读的,互教互学,集体表演等,没有按照老师的指令划一的要求,面面俱到的学习,反而产生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合作”是指学习的组织形式,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生与生,生与师,生与家长,生与一切人的合作,通过多项互动的交流,既让每一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也养成注意听取别人意见的良好的习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启迪,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探究”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局面,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索问题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成为一个组织者和一个引导者,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爱学语文,会学语文!
打开开放的学习途径。大力拓展教学途径,使学生在课外能顺利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就必须教给他们相应的学习操作的方法,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指点。主要包括教师个别化指导与协同教学,学生个性化学习与合作学习,网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是一个历史范畴,教科书应体现科学性、基础性和开放性”。而《课标》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架设开放的教学时空。开放的语文课程应不局限于课本、教室、校园,还应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相沟通。引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把学科教学和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体验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使用开放的检测评价。开放的课堂教学评价,应采用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手段多样、评价方式灵活、评价主体参与等手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实践,关注学生的自身努力,关注学生的成功体验。例如,开放式作业:设计自主型作业,为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设计调研型作业,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设计表演型作业,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机会。作业的内容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时间可长可短,可在课上也可在课下,可以是个体行为也可以是集体行动。旨在探求一种既符合教学要求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完成作业动机,使学生在完成作业中具有愉悦的心理体验。
不断挑战自己吧,找到一个最佳支点,用光的智慧编织出锦一样的文采精华;把梯子架得高一点,我们的语文教育就能引导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