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说起神话与英雄史诗,就会想到古希腊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或者是古印度的《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其实,最古老的史诗是出自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吉尔迦美什》。它是人类的第一部史诗。所谓的“美索不达米亚”又叫“两河流域”,也就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之间的土地。照现在而言,大体上就是伊拉克所属的地区。这里是人类最早的四大文明发源地之一。遗憾的是,现在的伊拉克人对此懵懂无知。偶尔会有导游指着巴格达远郊一些遗迹告诉你:这是5000年以前的“大浴池”。那浴池的颓壁上镶嵌着美国飞机扫射的子弹,美国是一个只有200多年历史的国家,这些子弹令人觉得像是两岁小孩在百岁老人的头上撒的尿。
美索不达米亚和《吉尔迦美什》在不可考证的年代里,一批人从东方迁徙到两河流域。他们身材不高、窄肩、圆脸、黑发、直鼻。他们的语言和语法同我们熟悉的汉语接近。这一点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结论。看他们写在泥简上的楔形文字,同中国的甲骨文相去甚远。但是,该地区亚述王朝时代的一座玉雕,即爱神印娜娜(后称依什塔尔)的形象却很像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普通漂亮女孩;但是,那黝黑的皮肤和略显突出的大眼睛、直鼻子又让我们觉得陌生。
在公元前87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开始驯养羊群;稍晚一点,即公元前8000年,他们学会了种植和收获谷物。公元前6000年学会了制作和使用陶器。公元前3200年这里至少已经有了5座城市,并且有了前面提到的楔形文字。人类从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标志着人类的一只脚进入了文明社会,史称“苏美尔时代”。
英国学者威尔•杜兰说:“人类之有国家,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灌溉,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文字,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法典,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学校、图书馆,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宫室庙宇,始于苏美尔。另外,人类以金银为交易之中准,人类以文字写成诗文,人类以金银珠宝作装饰,人类建立信用制度,人类发明圆柱、穹隆和拱门,人类从事塑像和浮雕,人类撰述创世纪及洪水灾祸,也都始于苏美尔。”(《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苏美尔时代,还包括了阿卡德人统治的时期。此后,巴比伦王朝崛起,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国家,于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王时代达到鼎盛。到了公元纪年以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镇由于频繁的战争的摧毁和洪水的多次泛滥,几乎片瓦无存,辉煌一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就沉湮地下,无人知晓。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经欧洲的考古学家(也有伊拉克学者参与)重新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在柏林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五千年前苏美尔人创造的建筑奇迹。这段以爱神“依什塔尔”命名的城垣可以让我们想象到人类那遥远而模糊的辉煌。
苏美尔到巴比伦时代,人们在泥简板上书写。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公元前2700多年苏美尔已经有了很大的图书馆,在Tello一个图书馆发掘到3万多块泥简。人们常常谈论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史诗”,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解释。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像泥简板这样简单便宜、易于书写的文字载体。人们不可能在昂贵稀缺的甲骨上写作长达万言的作品,竹简也要比泥简难求得多。一块竹简只能刻写10~20个字,而泥简板可以刻数百乃至千字。这就决定了上古时代的中国文献的简约,而不可能像两河流域那样出现长达3000余行的史诗型叙述。
两河地区的神话多彩多姿,它的最高文学成就是神话与英雄史诗《吉尔迦美什》。这是人类最古老的史诗。据考证,最早的写定本是在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即公元前1800年以前。全诗3000余行(现保留2000余行),书写在泥土制作的简板上。它比人们熟知的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早不止千年,比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史诗早约2000年。史家大都承认《吉尔迦美什》中关于洪水的神话是《圣经》中的洪水神话的滥觞(音shāng,酒杯;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五千年前的警言:斩伐森林者必死人们在研究这部史诗时,往往过多地关注吉尔迦美什这个英雄,认为他是史诗的主角,而忽略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就是作为吉尔迦美什战友和仆从的恩奇都。史诗中最重要的和最感人的情节都是围绕恩奇都展开的,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是恩奇都,而不是吉尔迦美什。而恩奇都的悲剧则是由斩伐杉树林引起的。这部史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关于人与森林的关系问题。
恩奇都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因为吉尔迦美什在自己的领地上为祸作乱,众神开会时决定让大神阿鲁鲁制造一个同吉尔迦美什具有同样膂(音lǚ,脊骨)力的人以求制衡。阿鲁鲁通常造人时用神的血,但他在制作恩奇都时只用了泥土,因此,恩奇都虽然具有吉尔迦美什的力量,但外貌截然不同:吉尔迦美什“三分之二像神,三分之一像人”,英俊潇洒,令爱神依什塔尔都为其着迷,而恩奇都却丑陋无比。由于神的命令,这位自然之子同吉尔迦美什一起,走上了讨伐芬巴巴的不归路。
芬巴巴是何许人?一般学者都认为它是“妖”,是史诗英雄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的讨伐对象。《吉尔迦美什》明确指出:芬巴巴是“森林守护神”。事实上,吉尔迦美什到达森林后,第一个动作就是砍倒杉树,而他同芬巴巴的冲突也就在“保护”与“斩伐”之间展开。
由于神的帮助,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取得了胜利。
我们前面说到,芬巴巴本是天神授予的树木保护神,天神为什么又支使吉尔迦美什去诛杀芬巴巴呢?这一悖谬反映了原始的蒙昧状态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内在矛盾: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森林同人一样也是有“灵魂”的,对于树神的崇拜相当流行。像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这样对森林大开杀戒就是杀死“树神”,必不可免地要遭到树神的报复。但是,人对燃料和建筑材料的需求又驱使他们去斩伐。远古时代,处理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在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之后,找一个“替罪羊”或家禽,将其斩杀,献祭于树神之前,以平息树之灵的愤怒。这种“替罪羊”仪式,在那个时代的西亚和埃及非常普遍。
在这场消灭芬巴巴的战争中,恩奇都成了神的御用工具、森林的叛徒。当战争结束,众神取得他们所需的树木之后,他们又决定把恩奇都当作“替罪羊”。
在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完成了神的旨意之后,众神开了一个会议:
恩利尔对阿努说了话:
“因为他们杀了天牛,还杀了芬巴巴,他们当中必须死一个。”
阿努说:
践踏杉树者该受死的惩罚。
但是,恩利尔说:“恩奇都该死,吉尔迦美什可以留下。”
在这场斩伐杉树林的罪恶中,主谋是众神,主要的责任者是吉尔迦美什。但是,为此受罚的却是恩奇都。
众神对恩奇都的死亡裁决,令吉尔迦美什恐惧。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也不会久长,到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但找到的仙草又被蛇偷吃掉了。史诗在一片暗淡的气氛中结束。
森林保护神芬巴巴之死和第一个森林的斩伐者进入地狱,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实,导致的是一个结果,即对于森林的斩伐更加疯狂。斩伐的结果是两河流域森林大面积损毁,两河的泛滥和改道更加频繁,终于导致了人类本身的灾难。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破坏自然植被的罪行有加无已。我们不能不重温这部古老史诗中的箴言:“砍伐杉树林者必死。”
片断赏析:对抗中的“顿悟”
神造出恩奇都就是为了让他“制衡”吉尔迦美什的。因此,两人一见面就处在尖锐对立的状态。但是,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却以和解而告终:
他们狠命地扭打,
像牤牛一样,
墙壁塌了,
门坏了,
吉尔迦美什弓起双腿,
两脚撑在地上。
他的怒火平息了,
他退到原来的地方,
一见他退回原地,
恩奇都便对吉尔迦美什开了腔:
“母亲生了你这个佼佼者,
你这条猛牛中的强牛啊,
真是力大无双!
宁孙娜啊!
你的头可以高踞人上,
众人之王的王位,
是恩利尔让你承当。”
(《吉尔迦美什》,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赏析为什么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会突然怒气平息、无端和解了呢?我们简单地想一想,也可以用“惺惺相惜”或“不打不成交”来解释。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西方的神话,似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如果两个人(神)实力相当,一般来说,必须分个高下,不可能和解。这里面有一个东西方观念上的差异:在东方的神话里,有一种对于和谐的坚执的追求。“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应该避免的。这种对于和谐的追求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它往往会在看似无意识的某一时刻闪现,并决定人的命运。两个厮杀得昏天黑地的人会突然意识到,这种厮杀是不必要的。不仅不必要,而且两个人应该互相敬佩,互相照顾,成为挚友,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顷刻之间。这就是一种“顿悟”。
美索不达米亚和《吉尔迦美什》在不可考证的年代里,一批人从东方迁徙到两河流域。他们身材不高、窄肩、圆脸、黑发、直鼻。他们的语言和语法同我们熟悉的汉语接近。这一点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兴奋,但是没有人对此作出结论。看他们写在泥简上的楔形文字,同中国的甲骨文相去甚远。但是,该地区亚述王朝时代的一座玉雕,即爱神印娜娜(后称依什塔尔)的形象却很像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普通漂亮女孩;但是,那黝黑的皮肤和略显突出的大眼睛、直鼻子又让我们觉得陌生。
在公元前87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们开始驯养羊群;稍晚一点,即公元前8000年,他们学会了种植和收获谷物。公元前6000年学会了制作和使用陶器。公元前3200年这里至少已经有了5座城市,并且有了前面提到的楔形文字。人类从美索不达米亚开始了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由此标志着人类的一只脚进入了文明社会,史称“苏美尔时代”。
英国学者威尔•杜兰说:“人类之有国家,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灌溉,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文字,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法典,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学校、图书馆,始于苏美尔;人类之有宫室庙宇,始于苏美尔。另外,人类以金银为交易之中准,人类以文字写成诗文,人类以金银珠宝作装饰,人类建立信用制度,人类发明圆柱、穹隆和拱门,人类从事塑像和浮雕,人类撰述创世纪及洪水灾祸,也都始于苏美尔。”(《世界文明史》,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苏美尔时代,还包括了阿卡德人统治的时期。此后,巴比伦王朝崛起,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国家,于公元前1792年汉谟拉比王时代达到鼎盛。到了公元纪年以后,美索不达米亚的城镇由于频繁的战争的摧毁和洪水的多次泛滥,几乎片瓦无存,辉煌一时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就沉湮地下,无人知晓。到了19世纪末和20世纪,经欧洲的考古学家(也有伊拉克学者参与)重新发掘,才得以重见天日。在柏林博物馆,人们可以看到五千年前苏美尔人创造的建筑奇迹。这段以爱神“依什塔尔”命名的城垣可以让我们想象到人类那遥远而模糊的辉煌。
苏美尔到巴比伦时代,人们在泥简板上书写。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大发明。公元前2700多年苏美尔已经有了很大的图书馆,在Tello一个图书馆发掘到3万多块泥简。人们常常谈论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史诗”,这个问题可以从多方面解释。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像泥简板这样简单便宜、易于书写的文字载体。人们不可能在昂贵稀缺的甲骨上写作长达万言的作品,竹简也要比泥简难求得多。一块竹简只能刻写10~20个字,而泥简板可以刻数百乃至千字。这就决定了上古时代的中国文献的简约,而不可能像两河流域那样出现长达3000余行的史诗型叙述。
两河地区的神话多彩多姿,它的最高文学成就是神话与英雄史诗《吉尔迦美什》。这是人类最古老的史诗。据考证,最早的写定本是在古巴比伦第一王朝,即公元前1800年以前。全诗3000余行(现保留2000余行),书写在泥土制作的简板上。它比人们熟知的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早不止千年,比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史诗早约2000年。史家大都承认《吉尔迦美什》中关于洪水的神话是《圣经》中的洪水神话的滥觞(音shāng,酒杯;滥觞: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
五千年前的警言:斩伐森林者必死人们在研究这部史诗时,往往过多地关注吉尔迦美什这个英雄,认为他是史诗的主角,而忽略了另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就是作为吉尔迦美什战友和仆从的恩奇都。史诗中最重要的和最感人的情节都是围绕恩奇都展开的,书中塑造得最成功的角色是恩奇都,而不是吉尔迦美什。而恩奇都的悲剧则是由斩伐杉树林引起的。这部史诗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关于人与森林的关系问题。
恩奇都从一出生就是一个悲剧性人物:因为吉尔迦美什在自己的领地上为祸作乱,众神开会时决定让大神阿鲁鲁制造一个同吉尔迦美什具有同样膂(音lǚ,脊骨)力的人以求制衡。阿鲁鲁通常造人时用神的血,但他在制作恩奇都时只用了泥土,因此,恩奇都虽然具有吉尔迦美什的力量,但外貌截然不同:吉尔迦美什“三分之二像神,三分之一像人”,英俊潇洒,令爱神依什塔尔都为其着迷,而恩奇都却丑陋无比。由于神的命令,这位自然之子同吉尔迦美什一起,走上了讨伐芬巴巴的不归路。
芬巴巴是何许人?一般学者都认为它是“妖”,是史诗英雄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的讨伐对象。《吉尔迦美什》明确指出:芬巴巴是“森林守护神”。事实上,吉尔迦美什到达森林后,第一个动作就是砍倒杉树,而他同芬巴巴的冲突也就在“保护”与“斩伐”之间展开。
由于神的帮助,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取得了胜利。
我们前面说到,芬巴巴本是天神授予的树木保护神,天神为什么又支使吉尔迦美什去诛杀芬巴巴呢?这一悖谬反映了原始的蒙昧状态的美索不达米亚人的内在矛盾: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森林同人一样也是有“灵魂”的,对于树神的崇拜相当流行。像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这样对森林大开杀戒就是杀死“树神”,必不可免地要遭到树神的报复。但是,人对燃料和建筑材料的需求又驱使他们去斩伐。远古时代,处理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在大规模地砍伐森林之后,找一个“替罪羊”或家禽,将其斩杀,献祭于树神之前,以平息树之灵的愤怒。这种“替罪羊”仪式,在那个时代的西亚和埃及非常普遍。
在这场消灭芬巴巴的战争中,恩奇都成了神的御用工具、森林的叛徒。当战争结束,众神取得他们所需的树木之后,他们又决定把恩奇都当作“替罪羊”。
在吉尔迦美什和恩奇都完成了神的旨意之后,众神开了一个会议:
恩利尔对阿努说了话:
“因为他们杀了天牛,还杀了芬巴巴,他们当中必须死一个。”
阿努说:
践踏杉树者该受死的惩罚。
但是,恩利尔说:“恩奇都该死,吉尔迦美什可以留下。”
在这场斩伐杉树林的罪恶中,主谋是众神,主要的责任者是吉尔迦美什。但是,为此受罚的却是恩奇都。
众神对恩奇都的死亡裁决,令吉尔迦美什恐惧。他预感到自己的生命也不会久长,到处寻找长生不老之药,但找到的仙草又被蛇偷吃掉了。史诗在一片暗淡的气氛中结束。
森林保护神芬巴巴之死和第一个森林的斩伐者进入地狱,这两件看似矛盾的事实,导致的是一个结果,即对于森林的斩伐更加疯狂。斩伐的结果是两河流域森林大面积损毁,两河的泛滥和改道更加频繁,终于导致了人类本身的灾难。今天,人们已经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极端重要性,但是,破坏自然植被的罪行有加无已。我们不能不重温这部古老史诗中的箴言:“砍伐杉树林者必死。”
片断赏析:对抗中的“顿悟”
神造出恩奇都就是为了让他“制衡”吉尔迦美什的。因此,两人一见面就处在尖锐对立的状态。但是,这场“你死我活”的决斗却以和解而告终:
他们狠命地扭打,
像牤牛一样,
墙壁塌了,
门坏了,
吉尔迦美什弓起双腿,
两脚撑在地上。
他的怒火平息了,
他退到原来的地方,
一见他退回原地,
恩奇都便对吉尔迦美什开了腔:
“母亲生了你这个佼佼者,
你这条猛牛中的强牛啊,
真是力大无双!
宁孙娜啊!
你的头可以高踞人上,
众人之王的王位,
是恩利尔让你承当。”
(《吉尔迦美什》,赵乐甡译,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赏析为什么两个人打得不可开交之时,会突然怒气平息、无端和解了呢?我们简单地想一想,也可以用“惺惺相惜”或“不打不成交”来解释。但是,如果我们看看西方的神话,似乎找不到这样的例子:如果两个人(神)实力相当,一般来说,必须分个高下,不可能和解。这里面有一个东西方观念上的差异:在东方的神话里,有一种对于和谐的坚执的追求。“二虎相争,必有一伤”,这是应该避免的。这种对于和谐的追求隐蔽在人的心灵深处,它往往会在看似无意识的某一时刻闪现,并决定人的命运。两个厮杀得昏天黑地的人会突然意识到,这种厮杀是不必要的。不仅不必要,而且两个人应该互相敬佩,互相照顾,成为挚友,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顷刻之间。这就是一种“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