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才强教战略 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y_830909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是首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北京市教委实施的“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的推动下,学校紧密结合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在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办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为首都人才培养和经济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回顾过去这几年学校“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实施,我们有几点体会: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目标明确、结构合理,构建了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格局
  
  “人才强教”是北京市教育大会确定的新时期首都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方针,是《首都教育2004-2010年发展纲要》重点内容。其宗旨是坚持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与人才队伍建设,探索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规律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努力建设体现以人为本精神的高校人才管理制度和政策环境。“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整体目标是要加强北京市属高校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涵盖了从团队到个人、从学科带头人到中青年教师、从教师到管理人员各个方面和层次的人员。有了这样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学校各类人才都找到了发展的切入点,有利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素质和水平的提升。
  2005年~2007年,学校共有5个学术创新团队、3名拔尖创新人才和37名中青年骨干教师获得了北京市教委“人才强教计划”的专项经费资助。学校用于教师职业技能和师德培训的经费数额也比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升。2005年至今,学校共获得市教委人才强教项目经费资助2,000余万元,为学校加强各类人才培养、开展各项培训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经费保障。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成绩显著,成果丰富,提升了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通过“人才强教计划”的实施,学校凝练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结构合理、层次分明、有较强科研创新能力的学术创新团队,培养了具有突出科研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了具有强大科研发展后劲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为全面实现“十一五”师资规划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与此同时,学校在教学、科研领域取得了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前沿性、创造性成果,学校的声誉得到了很大提高,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团队建设成效显著,团队效应带动人才队伍建设快速发展
  在“人才强教计划”实施以前,学校的学术创新团队只是停留在概念阶段,并未有明确的实体。在“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资助下,学校共组建了5个学术创新团队,基本覆盖了学校的北京市重点学科。学术创新团队的建设对加快这些学科的快速发展,带动高水平成果的产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以郝晓地教授为带头人的“可持续水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学术创新团队,经过3年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郝晓地教授所发表的三大检索论文中有1篇解决了国际上长期以来对有关鸟粪石回收的错误认识问题;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并获优秀论文一等奖两次;确立了在“可持续水与废物循环利用技术”方向学术与工程应用的国内领先地位;建立了与欧美等国家在此领域长期的技术交流机制,郝晓地被国际重量级学术期刊《Water Research》(水研究)聘为副主编;重点培养了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提升了学历层次,产生了1名市级“科技新星”;获得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项;获省部级奖项两个;获得国家专利8项;研发技术为社会工程项目服务20项。
  在团队成果以及国际学术交流影响下,团队于2009年11月在北京成功举办了大型国际会议——第二届“生命之水”国际会议。本次会议共吸引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英国、德国、爱尔兰、捷克、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香港等15个国家和地区的30余位知名学者、专家参会并发言,国内有中国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
  由此可见,一个好的团队可以把相同或相近学科有共同科研目标的教师凝聚在一起,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共同努力、相互促进、共同成长。而一个团队的成长又可以在一所学校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带动更多的团队发展。这样有了若干个团队做基础,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从而提升学校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在北京市教委组织的人才强教一期项目验收中,学校学术创新团队所取得的成果在市属院校中均处于领先水平。
  2.引进与培养并举,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建设
  高校大师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师资队伍中的比重虽小但作用不可忽视。大师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学校学科建设、教育教学工作、科研工作质量乃至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普通高校大师级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匮乏是比较突出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凝聚吸引外来的拔尖人才,二是选拔培养自己的拔尖人才。
  利用人才强教经费,学校共引进了何佰洲、刘临安、高春花等多名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从而大大解决了学科建设缺乏领导力量的问题。有了这些拔尖人才力量的补充,学校的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建设就有了领头羊。
  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还致力于自身人才队伍的建设,成功培养了王瑞祥、徐世法、王晏民等一批在相关领域享有较高声誉的中青年学者,成为相关学科的带头人或者骨干。其中,王瑞祥教授是学校培养的拔尖创新人才的代表。2005年,王瑞祥教授入选“人才强教计划”拔尖创新人才资助项目。自项目实施以来,他围绕“纳米微粒的制备、表面改性激活及其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涉及的系列科学与技术问题开展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对纳米微粒的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纳米微粒的激活、团聚与氢吸附特性”研究工作,制定了相应的研究规划。其中,关于“纳米微粒的制备、表面改性激活及其在制冷空调领域的应用”方面的成果已获得工程应用,采用项目成果的产品初步形成。基于王瑞祥教授在科研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2006年,王瑞祥教授成为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并入选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3.全面加强师资培训,实施人才素质工程,快速提升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教师培训工作一直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培训工作着眼于建立与学校发展相协调、注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在博士整体比例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学校培训的方向由以学历教育培训为主向以素质教育、能力培训为核心的方向转变。在这种思路下,学校的主要培训工作围绕全面提升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职业技能、管理能力展开,总体要求是建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并不断完善、灵活务实的培训体系。结合实际情况,依托“人才强教(深化)计划”, 学校分别组织了新教工培训、教师岗前培训、教师教育技能培训、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培训,以及境外双语教学和境内高校访问学者等业务培训工作,发起了师德建设及教育思想大讨论和暑期社会实践培训活动。这些培训活动的开展既开阔了教师视野,也快速提升了师资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
  学校在教师培训工作中特别加强了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开展了以青年教职工为重点的专业技能素质培训。青年教师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力军和后备力量,他们的成长对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开展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新教工培训;通过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知识培训,给导师助课等进行基本教学技能的培训;实施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有重点地支持骨干青年教师进行业务进修;引导青年教师参与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通过学术讲坛暨沙龙的形式,进行教学基本功及科研能力培养、创新教育思维培养,包括理论、案例和实际操作部分、外语教学基本功培养等不同方面,为培育和提高教职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搭建平台;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科研项目申报等激励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培养骨干力量;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培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除了“人才强教(深化)计划”所包含的培训项目外,学校还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和教师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培训项目。人事处与国际交流处、工会、教务处、宣传部、组织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开展系列培训活动。具体包括:
  与国际交流处联合开展了赴英双语教学培训项目。针对目前学校双语教学师资缺乏的现状,每年选派5名~6名教师赴英国格莱摩根大学进行为期12周的专业学习及语言培训。通过培训,教师的英语口语能力得到很大提高,为开展双语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体验和了解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双语教学模式。
  与工会共同组织EAP(员工帮助计划)系列活动,包括:职业生涯规划与压力管理专题培训、青年教职工个人职业发展与生涯规划主题沙龙、职业心理健康专题讲座、管理人员PPT应用专题讲座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与校工会、宣传部联合举办 “青年教师师德论坛”,对于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更好地感悟师德内涵,树立正确的师德观有重要意义。
  与教务处共同组织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推选两位优秀教师参加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均获得一等奖;组织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就加强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促进实验室开放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思路。
  另外,我们还积极为青年教师搭建学术交流及成长经验交流的平台,成功举办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第二届青年科协论坛暨北京地区部分高校青年学术论坛。与各院部合作,积极支持各院部举办学术论坛及讲座。
  
  “人才强教(深化)计划”为人才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后续作用日益凸显
  
  曾获得“人才强教计划”项目资助的人员又再次入选了“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继续开展深层次的科研工作。2006年入选“人才强教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的郝晓地教授在一期项目的资助下又入选了2010年“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高层次人才项目。2005年、2006年入选拔尖创新人才项目的王瑞祥和徐世法教授都入选了2010年“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有些中青年骨干教师经过“人才强教计划”的资助,已经积累了力量,能够构建自己的学术团队,更好地开展教科研工作。文法学院秦红岭教授入选了2009年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张忠国教授也入选了2010年北京市“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学术创新团队项目。
  部分教师通过“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资助,已经成长为学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自人才强教项目实施以来,学校受资助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有14人由副教授晋升为教授,有6人由讲师晋升为副教授。这说明有54%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已经成长起来,成为学校学科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力量,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中有两位获得了北京市高校教学名师奖的称号,有1位教师荣获2009年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
  部分教师受益于人才强教项目,取得了重大成果,如2005年度入选中青年骨干教师项目的戚承志教授与解放军理工大学等联合完成的科研成果“冲击爆炸作用下重要目标毁伤效应及防护技术研究”,荣获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人才强教(深化)计划”,近几年学校教师申报“人才强教(深化)计划”项目的积极性很高。2010年学校共有4个学术创新团队、15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入选“人才强教深化计划”。
  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败最终会影响学校事业发展、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发展。因此,人才队伍建设是学校常抓不懈的重要工作。目前,学校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人才队伍建设仍为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随着“人才强教深化计划”的进一步实施,学校要认真总结经验,进一步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为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深入落实“人才强教深化计划”,实现学校师资队伍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形成以学术创新团队和拔尖人才为重点、以中青年骨干人才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格局,继续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灵活务实的业务技能等相关培训,争取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作者单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人事处)
  [责任编辑:常 晶]
其他文献
当代世界出版社继八年前出版了《俞邃文集》之后,2013年5月又向社会推出了它的姊妹篇《俞邃论集》。  《论集》面世之时恰逢俞老先生八十寿辰。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王家瑞亲笔题词对结集成书表示“由衷祝贺和深深的敬意”。应当说此举是对这位在新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领域辛勤耕耘了近60个春秋的专家、学者、战士的最佳庆贺与特殊褒奖。  《论集》收录了俞老自2005年以来研究撰写的百余篇国际问题学论、策论和与之相
北京语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高等学校,创办于1962年,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大学。她的前身是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组建的“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作为一所以对外国留学生进行汉语和中华文化教育为主要任务的国际型大学,学校为对外汉语教学的人才培养和国家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的实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可以说,学校记录了新中国来华留学生教育和汉语国际教育发展的足迹,也见证了新中国对外政策逐步走向开放的历程。  北京语言
摘 要:大学生负性情绪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如人际关系、学业成绩、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等,因此对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及消解方法的分析与探讨就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以科学的问卷设计为依托,对大学生进行了负性情绪的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是可以归类的,同时消解方法也具有可操作性。  关键词:大学生负性情绪诱因消解  情绪是指人们在活动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人的情感过程的外部表现。现代
摘 要:加强美育是我国教育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只有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战略高度来认识美育、重视美育,了解美育发展现状,认识高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真正将美育落到实处,才能够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建立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的美育机制,真正把美育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键词:美育;高校美育机制;全面发展 
作家人气榜  德吉梅朵(中篇小说)/葛水平  呼唤人性的善良与自尊——关于葛水平  中篇小说《德吉梅朵》(评论)/王春林  现实中国  一个人的森林(报告文学)/陈应松  拯救睡眠——谨以此文献给我國正在发展中的  心理健康事业(报告文学)/李燕燕  好看小说  欲醒之殇(中篇小说)/陈玺  第九个名字(短篇小说)/王薇  缙云山(短篇小说)/丰一畛  李佳怡小小说三篇  郑武文小小说两篇  天下
摘 要: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以个体发展需要的关怀、生命价值与意义的尊重与实现为价值诉求的德育。针对国内高校德育中关怀式教育的缺失,积极构建关怀式教育的有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德育 关怀式教育 关怀性师生关系 生命体验  关怀式教育是德育中转变知识论范式,回归对个体道德情感、生命价值关照的重要突破。关怀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美
摘 要: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是实现学生党员全过程、全方位教育培养的重要依靠,其特点具有系统性、针对性、连续性和发展性。坚持党员全程化培养的理论依据来源于中国共产党求真务实的学习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理论、教育学中关于人的终身教育理论。实现党员全程化培养,要加强专题培训,夯实理论基础;加强日常管理,实现常态考核;融入实践教育,增强奉献意识。  关键词:学生党员;全程化培养;终身教育;实践
摘 要: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与其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有着密切联系,并随着大学发展而变化。西方各国大学精神既有其个性,又具有科学精神、自由独立精神、自治民主的精神、服务社会精神等共性。这些精神品质使近现代大学逐渐成为社会文明和国家软实力的核心。近现代以来,西方大学精神影响着中国大学精神的形成,助推了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关键词: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中国大学  近现代西方大学精神的共性特征  西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创业于燕山,发展于大兴。建校32年来,学校坚持“立足北京,依托行业,服务首都,面向全国”的办学思想,全面实施“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科研和特色兴校”的发展战略,已建设成为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相结合,具有鲜明工程实践特色的普通高校。  作为大兴的驻区高校,学校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积极开拓思路,大胆实践,逐渐摸索出了“学校统筹、院系实施、学科支撑、教师参与”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的任务变得更加紧迫。按照《纲要》的战略部署,中国人民大学加快推进学校承担的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项目,推进《中国人民大学章程》的建设,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内涵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