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教育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品质、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校 音乐教育 作用 途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研讨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尽管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加强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单纯的专业教育中解脱出来这一提法,在教育界已逐步形成共识。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之外,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化、多样化。音乐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和加强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有利条件。本文仅就高校音乐教育对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作一初步探讨。
高校加强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中国古代即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不仅把“音乐”看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将“乐教”放在“六艺”的第二位。他还多次阐述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道理。[1]而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论述,也充分揭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即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造就健康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净化美的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在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作用。
1.优化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造就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以美化德,通过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音乐是以声音深入人们心灵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使欣赏者、演唱者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激起其美感。正因如此,人们常常把音乐看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乐的表现人生是‘不可以为伪’,就像数学家能够表现自然规律的真那样,音乐表现生活里的真。”[2]音乐艺术家们善于把握历史的脉搏,捕捉时代的信息,把真善美和人们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优美的音乐中。只要音乐响起,人们就像感受到生命一样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因此,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美的体验,而且能激发其爱国热忱,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2.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既是美的教育,又是打动情感、陶冶情操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改造社会,促进文明、弘扬文化,而且是陶冶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教育能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训练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育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激动与联想;通过一个个抽象的、流动的音符,产生各种美好的音乐画面,在欣赏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甚至可以说,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好工具。例如在合唱中,基于对声音和谐与均衡的要求,参与者不能像独唱一样“自由”,必须控制自己音量的大小和力度的变化,这对参与的每一个人而言,都需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另外,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大学生能够从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中缓过神来,得到“休息”,在“体息”中领略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开拓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还能使其智力得到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创造能力。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人脑两半球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包括认识的速度、正确度等。其中,音乐活动受大脑右半球控制, 音乐教育对人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强化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神经桥,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对音乐和事物的整体感觉性等。其次,音乐有特殊的记忆要求,需要把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逻辑记忆四种记忆方式融于一体,对学生记忆力的综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对音乐的认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音乐领域能打开感触未知“世界”的大门,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种角度去体味人生的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高校加强音乐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诸多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切实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职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加强音乐教育的路径。
1.思想上高度重视
高校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音乐教育,必须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首先,学校领导要注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对音乐教育在师资、场地、图书资料、音像设备、经费等方面要予以充分的保障,音乐课程要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不能可有可无。其次,在开课的指导思想上,应以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和谐校园为目的,打破以往以音乐知识为本位,以音乐技巧为核心,割裂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做法。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抛弃以往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法的做法,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开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2.精选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在音乐教材的选定上,应根据当前教学实际,选择学习性强,借鉴性高的优秀教材,特别一些国家级重点教材。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借鉴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特别是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因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重点,如果不培养这种对音乐的审美修养,那么,人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高尚的东西都将无动于衷,人一旦到了那种地步,将与动物无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选定音乐教育的内容时,要以民族音乐为主,要选择那种久经历练而永不衰竭的中外经典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选择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着民族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古典名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民族、民间歌曲有目的地安排各种音乐要素的学习,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遨游,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对音乐的认识程度。
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首先要从音乐基础知识学起。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基本的概念学起,如果一开始就把音乐教育定位得过高,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感到吃力,势必产生畏难情绪,若想进一步扩展也就十分困难。而通过基础培训,使大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地学习也就变得轻松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指导,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赏析为主。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的技巧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共同欣赏中外名曲,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通过优美的音乐,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使师生双方共同在优美音乐的教学与赏析中,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音乐教育的手段上,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先天素质的发掘和后天素质的培养,促成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的完善,正因为如此,在高校加强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高雅的音乐审美熏陶,必能真正升华其道德品质,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吉联抗.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8.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陕西西安
[关键词] 高校 音乐教育 作用 途径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深化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举措。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挖掘学生自身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共同研讨和普遍关心的问题。尽管个人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观点不一,但加强素质教育必须使学生从单纯的专业教育中解脱出来这一提法,在教育界已逐步形成共识。因此,必须在专业教育之外,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更加丰富化、多样化。音乐教育既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高校开展和加强音乐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心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为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和有利条件。本文仅就高校音乐教育对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以及应该如何强化高校音乐教育作一初步探讨。
高校加强音乐教育的作用
音乐教育,在中国古代即已成为社会教育的主体部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孔子,不仅把“音乐”看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且将“乐教”放在“六艺”的第二位。他还多次阐述过“移风易俗,莫善于乐”的道理。[1]而现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的论述,也充分揭示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即是要在音乐教育中利用音乐本身所蕴含的育人因素,开发学生的智力,造就健康的审美情趣,给学生以美的感染,净化美的心灵,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笔者认为,高校音乐教育在强化学生素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以下方面的重要作用。
1.优化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音乐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及审美情趣,造就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而且能够以美化德,通过寓教于美、寓教于乐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音乐是以声音深入人们心灵的艺术,它通过旋律、节奏等音乐语言组成的运动形式,使欣赏者、演唱者产生审美体验,从而激起其美感。正因如此,人们常常把音乐看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言:“乐的境界是极为丰富而又高尚的,它是文化的集中和提高的表现……乐的表现人生是‘不可以为伪’,就像数学家能够表现自然规律的真那样,音乐表现生活里的真。”[2]音乐艺术家们善于把握历史的脉搏,捕捉时代的信息,把真善美和人们的理想、信念融入到优美的音乐中。只要音乐响起,人们就像感受到生命一样能感受到音乐的美。因此,学生在参与音乐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得到美的体验,而且能激发其爱国热忱,形成良好的社会品格,提升思想政治素养。
2.陶冶情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音乐教育既是美的教育,又是打动情感、陶冶情操的教育。它不仅能够改造社会,促进文明、弘扬文化,而且是陶冶当代大学生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音乐教育能陶冶大学生的性情,培养训练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音乐教育以音响为表现手段,构建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作用于人的情感,引起人的共鸣、激动与联想;通过一个个抽象的、流动的音符,产生各种美好的音乐画面,在欣赏的同时,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甚至可以说,音乐是陶冶情操的最好工具。例如在合唱中,基于对声音和谐与均衡的要求,参与者不能像独唱一样“自由”,必须控制自己音量的大小和力度的变化,这对参与的每一个人而言,都需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另外,通过参与音乐活动,大学生能够从紧张的专业课学习中缓过神来,得到“休息”,在“体息”中领略音乐作品所表现的情感和人生的意义,从而培养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3.开拓智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音乐教育不仅能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还能使其智力得到发展,培养其创新思维,提升其创造能力。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人脑两半球对各种刺激的反应各不相同,包括认识的速度、正确度等。其中,音乐活动受大脑右半球控制, 音乐教育对人右脑功能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音乐教育可以强化空间推理能力所需的各种脑神经之间的联系,并能建立神经桥,通过音乐教育可以提高人们听觉的敏锐性、选择性,对音乐和事物的整体感觉性等。其次,音乐有特殊的记忆要求,需要把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和逻辑记忆四种记忆方式融于一体,对学生记忆力的综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通过对音乐的认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更加活跃,学生在音乐领域能打开感触未知“世界”的大门,展开丰富的想象,从多种角度去体味人生的情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高校加强音乐教育的途径
音乐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诸多积极作用,我们必须切实搞好这项工作,进一步强化高校音乐教育职能,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加强音乐教育的路径。
1.思想上高度重视
高校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音乐教育,必须在思想上加以高度重视。首先,学校领导要注重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开展,要认识到音乐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积极作用,对音乐教育在师资、场地、图书资料、音像设备、经费等方面要予以充分的保障,音乐课程要纳入学生的培养计划,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不能可有可无。其次,在开课的指导思想上,应以普及音乐教育,提高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构建和谐校园为目的,打破以往以音乐知识为本位,以音乐技巧为核心,割裂音乐本身所蕴含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底蕴的做法。另外,教师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必须抛弃以往单纯教授音乐知识和技法的做法,注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开发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
2.精选教材,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首先,在音乐教材的选定上,应根据当前教学实际,选择学习性强,借鉴性高的优秀教材,特别一些国家级重点教材。其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借鉴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的成功经验,重视音乐教育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审美功能,特别是重视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因为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音乐审美的核心,是审美修养的重点,如果不培养这种对音乐的审美修养,那么,人的感情对于生活中的一切美好的、高尚的东西都将无动于衷,人一旦到了那种地步,将与动物无异。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选定音乐教育的内容时,要以民族音乐为主,要选择那种久经历练而永不衰竭的中外经典作品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尤其是选择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体现着民族精神,能够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和审美意识的古典名曲作为教学内容。通过民族、民间歌曲有目的地安排各种音乐要素的学习,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海洋中遨游,从而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其对音乐的认识程度。
3.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手段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也尤为重要。在音乐教育的方法上,首先要从音乐基础知识学起。当前,大学生的音乐知识相对薄弱,在音乐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从基本的概念学起,如果一开始就把音乐教育定位得过高,学生学习起来必然感到吃力,势必产生畏难情绪,若想进一步扩展也就十分困难。而通过基础培训,使大学生产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之后,再进一步地学习也就变得轻松了。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教师指导,师生相互交流,共同赏析为主。教师在教给学生如何欣赏的技巧时,应着重引导学生如何共同欣赏中外名曲,引导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妥善地调节自己的情绪,合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并通过优美的音乐,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安慰与疏导,使师生双方共同在优美音乐的教学与赏析中,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操。在音乐教育的手段上,教师应注重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教学中依据课程特点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使多媒体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过音乐教育可以实现对当代大学生先天素质的发掘和后天素质的培养,促成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的完善,正因为如此,在高校加强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高雅的音乐审美熏陶,必能真正升华其道德品质,陶冶其道德情操,提升其审美情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当代大学生。
参考文献:
[1]吉联抗.孔子孟子荀子乐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9:4.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198.
作者单位:西安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