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i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首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是一部融合传统和现代为一体,将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展现云南这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民族风情的舞台新作。据统计,《云南映象》90余人的演员中有70%是来自云南各村寨的少数民族演员,他们血液中本来就流淌着原始的舞蹈基因。《云南映象》七场歌舞蕴藏丰富的文化意义,本文首先以“原生”到“展演”、“乡土”到“广厦”的逻辑思路阐释云南各民族舞蹈生存环境的转型路径,然后着重分析了云南各民族舞蹈的审美和形态特点,最后对云南文化进行归纳和总结,深入体会《云南映象》的研究价值。
  一、非凡映象
  (一)“拼贴”的文化符号
  《云南映象》由“序·混沌初开”“太阳”“土地”“家园”“火祭”“朝圣”和“尾声·雀之灵”七场乐舞构成,汇集了云南彝族、傣族、佤族、基诺族等12个少数民族的民间乐舞文化,来自不同村寨的70多位民间艺人更是将云南丰厚多姿的乐舞风采展现得淋漓致。
  在“序·混沌初开”中,源于彝、瑶、壮等民族的硕大铜鼓与舞台居中悬挂的苗族头饰让人记忆十分深刻,这些文化符号经过合理的艺术夸张,让观众可以迅速地进入民族的意境中。《云南映象》有时还会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碎片”放置一起,如第二场“土地”中,石屏县彝族尼苏人烟盒舞和花腰歌舞、新平县花腰傣舞以及南涧彝族打歌等缺乏内在联系的内容被放在同一结构,让不少人在分析时不知所以。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拼贴,倒也让《云南映象》增添了几分后现代的叙事风格。
  (二)“拼贴”与文化整合
  在不同民族文化符号的拼贴过程中,《云南映象》并不会纯粹进行“大杂烩”似的拼凑,它其实是在探寻现象与本质、当下与历史、符号与意涵的某种关联,再通过这种关联“打碎”拼贴带来的“破碎感”。也就是说,来自民间的服饰、道具或是歌唱、舞蹈等文化符号与杨丽萍的艺术创造共同构成了《云南映象》的意义体系,因此往往离不开文化符号的意义所指。在“拼贴”的过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化边界无形地被消解,唤起了观众在文化欣赏语境中对“生命”“生存”“民族”“信仰”等许多久违记忆的满足,这也正是《云南映象》在众多文化产品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记忆映象
  (一)生命、家园
  《云南映象》中,许多鼓形似女阴,或是象征着母体,打鼓也有男女交媾的意味,它们是祖先生殖崇拜的映射。“土地”一场中的烟盒舞,也不乏对生命繁衍过程的模仿再现,其中“鸳鸯拿鱼”“蜻蜓点水”“扭麻花”等既是浪漫的男女游戏,又是充满神圣的尊重和寄托。“家园”这一场,映入眼帘的是屏幕上热带雨林的光影和舞者的人影,虚实交错,融为一体,恍若抽象的艺术画作。这平实的情感表达的是杨丽萍对这一方水土的虔诚和尊敬,亦是对家园深沉的思索。
  (二)仪式、信仰
  众所周知,云南是歌舞的海洋,少数民族民间乐舞数量无比丰硕,各个地区都有不同形式的乐舞占有重要地位的祭奠节庆仪式活动。仪式通常被人们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这些仪式乐舞中,有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祛除灾邪的,也有人和人互动、庆典、狂欢的,它们充分展现了云南这个多民族地区所特有的多功能、多层面的乐舞文化奇观。
  (三)她和他
  “月光”中,杨丽萍用诗化的艺术语言展现了自己对身体的自知之明和承担生命责任的勇气,那是一个女性对自我存在的肯定和自信。此外,杨丽萍还重新审视了孕育和母爱的话题,解读了传统女性的生命本质,将生产过程舞台美化,充分地认同母爱。杨丽萍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改变了她对生、老、病、死人性伦理的理解,她以自我创造、自我超越确定了存在的价值。
  《云南映象》在张扬女性话语权利的同时,还用“她和他”的双声话语极尽所能地表达当代男女的两性意识。“打歌”中,男女之间的情歌对唱“想你不能搭你去,爱你不能搭你在,就像小鸡么吃了针穿线,牵肠挂肚挂心肝……”是男女青年对两性情爱的真实表达。
  三、体味映象
  (一)创造的“原生态”
  前文提到过,《云南映象》属于剧场式民间舞蹈展演,因此,这里的“原生态”是离开了原本生存场域的,单纯的歌舞观众又很难身临其境去感受“原生”的奥秘。而近些年逐渐兴起了“实景式民族歌舞展演”,如张艺谋导演的“印象·城市”系列,它们主打的就是“实景山水”。但《云南映象》是支离破碎、悠远缥缈的,它的每一幕场景都是一次时空的变换,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拼贴”。
  (二)色彩中的云南
  《云南映象》全场灯光以“黑”“白”“红”为基本色调,辅以特定的颜色光感。“序·混沌初开”中,幕布拉开,舞台呈现出凝重的黑红色,随着太阳的逐步升起,象征太阳光晕的火红色铺满了整个舞台,光感不断增强,给人以生命即将勃发的强烈暗示,同时也象征着民族的热情和自强。在“火祭”和“朝圣”中,同样采用了奔放的红色,将处于不同时空的民间乐舞场景独具匠心地勾勒为一体。《云南映象》将云南最典型的色彩“画”在舞台上,还原了景、还原了那的人,云南的色彩是包羅万象的,色彩中的云南是充满情怀的。
  四、结语
  漫漫历史长河中,每个民族都在他们求生存、求发展的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积淀着本民族生命记忆的、拥有着独具特色审美情趣的舞蹈文化。在艺术形象的创造上,从自然界中的万物生长、自然更迭、四季变换、日夜交替,到蚂蚁结群、青蛙翻身、孔雀交颈、水牛摇铃;生活中,“土地”“家园”“神祭”“朝圣”等人类文明最为质朴的构成关键,在《云南映象》中得到了纯粹、诗意的展现,那是杨丽萍对生命起源的追溯、对生命过程的礼赞、对生命永恒的期盼。在舞蹈动态的提炼上,参与《云南映象》演出的大多是皮肤黑黝、缺乏专业训练的农民艺术家,他们用不事雕琢的舞蹈模仿生物、表达情感、传承文化、倾诉虔诚,在美轮美奂舞美灯光的映衬下,将高原地区最为浓郁的民族风情率性张扬。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劳作方式等的差异,各民族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这正是响应了构建云南“一族一舞”与原生态舞蹈的召唤。
  (云南昆明云南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魏燕鹏(1995-),女,海南海口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历史与文化。
其他文献
自古以来,“气”便为中国文人所看重。先秦时期,气主要是作为气态的物质和万物生命哲学的范畴而存在的。《列子·天瑞》曰:“虹蜺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气又有了新的发展,首先是与人物气质、个性、才能等联系起来,如“纯和之气”“刚强之气”“玄妙之气”等。在此基础上,气又运用到了文章上,曹丕在《典论·论
期刊
中国古典诗歌不喜浅露,讲究含蓄,每每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诗歌中的一些常用意象,在历代诗人的反复吟诵中,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感情,能渲染特定的气氛。“鸿雁”是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很特别的文学意象,而音乐创作经常融入很多元素。《鸿雁》这首具有浓浓内蒙古韵味的歌曲是由吕燕卫填词(改编自蒙古族歌曲,改编中创造性较高),额尔古纳乐队谱曲。  《鸿雁》这首歌曲的原名叫做《鸿嘎鲁》,它最初的词曲作者
期刊
作为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自杀的诗人,朱湘的自杀不仅是一个文化现象,更是一个心理命题。本文拟从心理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朱湘的性格中突出的谵狂、自卑、孤寂等特点,并结合他的诗歌,用人诗互证探讨他的性格对其死亡的影响。  1933年12月5日凌晨,朱湘在一艘开往南京的船上跃入冰冷的海水中,结束了他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蹈海自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社会逼迫他死的,有人认为他是神经官能症,有人认为婚恋不幸导致他的
期刊
在小说《继承失落的人》中,流散作家基兰·德赛塑造了一系列受殖民意识形态影响而面临身份危机的东西方的“他者”形象。这些人物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困惑正是体现了流散作家自身的文化处境。他们既无法融入西方主流文化中,又无法坚守自己的母国文化,最终成为生活在东西方边缘位置的“他者”。本文将从后殖民主义角度对《继承失落的人》中老法官吉姆拜的“他者”身份进行探析。  回顾近年来的世界文学大奖如诺贝尔文学奖、布克奖
期刊
企业的发展内驱力是盈利,只有经济利益的驱使才能激发企业更大的发展潜力。无论从事何种行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在想方设法地占有一席之地,并利用市场营销措施和各种竞争战略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以保证企业的顺利发展与持续盈利。  提到营销,很多人都会想到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家麦卡锡教授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4P”理论,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
期刊
《高老头》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作,描述了一段发生在法国复辟王朝时期的父亲为女儿付出所有,换取而来的“孝顺”却是女儿的无情、冷漠和自私的亲情故事。这一故事的悲剧无疑和当时金钱至上,金钱甚至可以统治亲情的扭曲社会观念和糜烂的社会风气息息相关。  作品中,高老头是一位极具典型色彩的人物,他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父爱无不令人震惊,甚至让人难以理解和接受。他的父爱是不值得也不应该被赞扬和夸耀的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蓬勃发展,“文学热”却逐渐退潮,许多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进行了重新审视。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发问:“文学有什么用?有什么研究价值?”如此发问已然可悲,更可悲的是文学专业的研究者常常缄默不语,不知道如何解答。笔者有感于此,撰文试析之。笔者认为,文学至少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审美与宣泄功能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动物。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人们不可能事事如意,
期刊
一年一度的奥斯卡落下帷幕,电影《绿皮书》获得最佳影片及多项提名奖项。影片讲述了一位名叫托尼的意裔美国保镖,由于一次面试,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博士开车,由纽约开始出发巡演,并由此发展出一段终生友谊的故事。本文借从这部电影观察美国种族主义背景下的黑人发展。  托尼由于工作的夜总会关门装修,急需一份工作。有个朋友建议他去参加一位音乐博士寻找司机所举办的面试。当到达豪华公寓后,托尼发现这位博士
期刊
唐代边塞诗是中国诗歌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它不仅是古代诗歌思想与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唐代民族融合格局下的文学产物。唐代边塞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的征战主题、和平主题均与民族融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以相关创作主题为切入点,对民族融合与唐代边塞诗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  民族融合是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通过长期的共同交流和联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互通互融的过程,唐代的民族融合也不外乎如此。在民
期刊
王家卫作为当今世界优秀的华语电影导演,他独特的电影语言使他的电影独树一帜,他导演的《重庆森林》一度被推为经典,其中使用的大量独白成为电影的主要元素,这些独白不仅参与叙事,更成为一种时代记忆的符号。本文从独白的作用、  风格以及审美来探析漂泊于表面意象世界中个体的生存状态。  独白是电影和戏剧的用语,主要是指人物把自己的心理声音外化,是一种比较直接的表达手段。但是,大量独白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