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校本研修的面纱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陈大伟老师的《校本研修面对面》,我是作了充分的心理准备的。因为理论性强的书籍极易造成视觉疲劳,需要慢慢啃。好在陈大伟老师坚持不说教,尽可能在文中营造推心置腹的对话语境。他期望通过唤醒大家的经验促进反省,倡导揭开校本研修的面纱需要老师的介入、思考和行动。
  每当把读此书当做任务时,我就想起了陈大伟老师的话:“我把自己最好的东西给予了读者老师们,我从老师们的困惑出发,尽可能帮助朋友们获得工作的帮助、成长的智慧,从而追求幸福的生活。”于是,我就会打起精神,继续去啃、去悟。
  直面校本研修
  “校本”就是“通过学校”,“研修”就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提高教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育情境复杂多样,课堂又总是此时此地此人此事的课堂,它不能照搬也无法复制。教师在课堂上的劳动主要是教师个体的活动,其他同事很难及时提供帮助。教师遇到了困惑和问题怎么解决呢?需要的是教师个体的知识和智慧,这种知识和智慧通过不断的校本研修可以获得。”“教师立足自己的课堂,‘通过学校’和同伴们探索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校本研修并不神秘,其实我们天天都在这么做,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掀开它的面纱,我们就和它面对面了。
  坚持写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
  “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研究案例是教师获得实践性知识的重要手段。遗憾的是,老师们缺乏研究和分析案例的意识和能力。陈大伟老师告诉我们,应该从三种视角研究和分析案例:一看活动对象:执教老师的视角;二看表达对象:案例的编写者和提供者的视角;三是从自身的角度看:我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我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差异?除了案例中老师已有的作为和自己经验的作为,还可以有哪些作为?自己该怎么办?等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研究的过程。”“反思需要教师有正视自己的缺陷和不足并努力改正的勇气。”陈大伟老师曾在成都附小上了一节课——《送往小木屋的信》,读了他对这节课写的反思,我真正明白了:写教学反思,实际上就是要让自己具备挑剔问题的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反思就能充分显示出来,教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制订改进的计划。当然,对自己的优点强化巩固,也是反思的一部分,它可以让成功的经验得到提炼和升华。
  我真正开始写自己的教学案例和教学反思,是去年参加省骨干教师培训后。今后,它们会成为我校本研修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怎样致力于幸福的教师生活
  说心里话,我一直认为教师生活是谈不上“幸福”二字的。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无休止的加班加点,让许多老师尤其是乡村教师感到苦、累、难。可陈大伟老师的话如警钟敲醒了我:“我们决不能低估自己享有幸福的权力。”“要意识到教师工作的独特价值,教师更容易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与学生的交流与活动中,教育将成为一个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过程,人的本质力量最有可能得到体现。”“教师与学生相互欣赏,互相激励,在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工作中,我们懂得了工作的意义,享受了工作的快乐,收获了教育的成功,体验了教师的幸福……这是物质财富难以比拟的。”“只有幸福的老师才能培养造就幸福的学生,我们都应该追求高质量的生活,追求有意义的生活,追求幸福的人生。”
  快乐幸福其实源于我们的人生态度。陈大伟老师提醒我们一定要有一个阳光心态:“面对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的外界条件,应该现实地从自己能够影响的活动中创造幸福、体验幸福、享受幸福。”“如果你把学生当做恶魔,你就成为十恶不赦的魔头;你把他们当天使,你就是学生敬仰的圣母。”幸福的钥匙就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啊!陈大伟老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人活着并不容易,得到别人的鼓励、肯定也不容易。我们需要自己欣赏自己,自己感动自己。工作的乐趣对所有具备才能的人都是敞开的,幸福本就是一种自我感受。”
  写完书评,掩卷长思:若想真正把书中的理论化为己有,还需细细咀嚼。“读一本书,如果老是想自己记住了什么,未必真正学会了读书。想一想,通过读书,促使我想起了什么,对我的帮助是什么,尽管没有记住书中写的东西,但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了实质性的帮助,自己由此产生了变化,已经足矣。”用陈大伟老师这段话作结,给同行们读这本书提个醒,祝个愿。揭开了校本研修的面纱,相信我们会常和它面对面,亲切地研讨教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作者单位:河南省沁阳市第八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曾维平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教育是爱的事业,师爱超越亲子之爱,友人之爱,因为它包含了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爱因斯坦说过:“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根植于爱的教育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奥妙所在。我曾教一个方姓插班生,这个男孩来自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患有精神忧郁症,母亲在他七岁时扔下他们父子嫁人了。从此,他得不到应有的关心和爱,更得不到正确的教导。开始,方还守点儿“规矩”,但不出一星期,告状的人就不少了:“老师,方打我。”“老师,方
那天临时代上二(8)班语文课。为了让孩子们注意格式,我把一道问答题的答案完整地写在黑板上,刚写了两行,在底下抄的孩子就嚷嚷看不见,我于是赶紧半蹲,哦,太累,反正够得着,索性蹲下写。咦,背后怎么有点异样?还有笑声?我回过头一看,好家伙,好多孩子站起来了,一个个伸长了脖子——原来,后面的孩子看不见我的头了,在寻找老师呢。  这一插曲对孩子来说不过是带来了抄写的方便,或者同时给课堂制造了点“乐事”,而我
借书证  开学伊始,显得格外忙乱。下班了,我却还得继续批改学生的作业,这几天“囤积”了好多作业没批改。虽说眼疾手快,却还是熬到晚上七点多钟。老婆一次次打电话催我回家,手忙脚乱地收拾东西时,突然办公室闯进一个人,定睛一看是晓悦。她双手递给我一张卡片,呵呵,原来是一张借书证!这是一张怎样的借书证啊?是班上孩子们用白色卡纸手工绘制的,且大小适宜。  有意思的是借书证上还给我画了一张肖像呢,而且画得有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