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一位中学教师.谁能想到,就是这位中学教师竟然获得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rn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荷兰著名科学史家爱德华?扬?戴克斯特豪斯的名著《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一书,又读了介绍著名学者孔凡礼先生的三篇文章,颇有感慨.今天,我想谈一谈中小学教师做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这个话题.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利女诗人加夫列拉·米斯特拉尔是一位中学教师.谁能想到,就是这位中学教师竟然获得1945年诺贝尔文学奖.rn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荷兰著名科学史家爱德华?扬?戴克斯特豪斯的名著《世界图景的机械化》一书,又读了介绍著名学者孔凡礼先生的三篇文章,颇有感慨.今天,我想谈一谈中小学教师做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这个话题.
其他文献
识字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最为关键的基础性内容,针对方块字的学习必须要体现其音形义相结合的整体特点.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以及识字效能,我结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以其认知规律为基础进行了创新变革,充分利用图像化、故事化以及家族化、自主化等探索模式,为小学生创编充满童真童趣的小故事、谜语以及儿歌等等,促使学生自主掌握识字方法,展开生活化识字.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将教师的教转变成学生的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可持续性发展.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有效落实小组合作学习,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策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现代诗歌篇幅不少,从学习板块来看,单元课文、阅读链接及阅读材料中均有涉及,说明现代诗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意蕴丰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力与鉴赏力.鉴于此我们应该重视现代诗歌教学.
《学记》中开篇就有“化民成俗”这个定义,它是用来描绘教育功能的.这个词有三层意思:“民”指向全体,而不是局部;“成俗”指向生活方式的变革,趋向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整体性变革;“化”指向过程,是一种熏陶感染,而不是填充.我们只有跳出乡土课程建设的单一的资源视角,以境界观之,乡土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育人的资源,更是展示了“环境发展人、改造人”的育人方式.在这样的土壤中,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所谓的“改造”,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拥有了乡土的味道,这就是“化民成俗”的境界.据此,将乡土文化融入整体学校教育的化人之境中,将课程
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吕叔湘先生是我们丹阳人民的骄傲.先生不仅在语言研究领域学贯中西,著作等身,而且长期关注语文教学,是一位备受尊敬的语文教育家.先生对中小学语文教育鞭辟入里的研究、独具慧眼的见解、“立定脚跟”的实践更是对母校近百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记得陈丹青说过:“人一生所追逐的,不过是延续少年时的梦想.”rn15岁时痴迷于余秋雨的文化散文,向往他从书斋出走的勇气和经历.二十年后,挟着一本韦力的《书楼寻踪》按图索骥,第一站就去了宁波天一阁.隔着四百年的光阴,在范钦的藏书楼里,慢慢看当年黄宗羲、万斯同、全祖望、钱大昕、袁枚这些大学者翻过的书,那种心灵的震颤似乎一下子就和年少时读《风雨天一阁》的记忆重叠了,登上天一阁窄窄的木楼梯时,想起了秋雨老师的叩问:“你来了吗?你是哪一代的中国书生……”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还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说明学生语文素养、语文实践能力正是新课程倡导的新常态下的学生核心素养,而发展核心素养的主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如今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大潮下,笔者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人文教育”“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等理念实践渗透在日常教学中,以使自己的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教学的同时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摸索了一些促使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做法.
“灿烂、和善以及永远的笑脸”是陈老师留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书本那引人入胜的封面,让你迫不及待地打开它,任时间从页码间悄悄流走.rn犹记第一节课,与以往的语文老师不同,陈老师并没有讲课文,而是从我们的名字入手,从尊美之称的“子”讲到儒家传统的“仁”,让我们体会师长在名字中寄寓的治国平天下的美好企盼.那时我也曾想过陈老师名字的含义,是如月光般高洁超拔,抑或是如月影般亭亭玉立,又或是如月一样给人以温和,我无从知晓.
曹操的《短歌行》当然可以算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不过大家都比较关注它的内容,关注曹操因为感受到生命苦短而格外渴望建功立业的壮心——我现在发现“生命苦短”常常是中国诗人抒情的触发点,或者是逻辑起点.现在新的教材还是选了这首诗,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有一个新的视角来感受一下这首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