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在改革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日益凸显。本文通过对高职高专在改革中出现问题的分析和阐述,探讨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发展 问题 管理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形势,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发展的需求,教育战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教育改革中高职高专中的盲目合并及升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各地的高职高专在中央大力倡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广大学子的求学压力,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大约在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以名校牵头,以将中国名牌大学建成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了一场高校合并运动。1998年9月中国教育界的第一艘巨型“航空母舰”浙江大学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新北大、新武大、华中科大、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组建高层次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除了这些强强联合,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合理整合的成功范例外,也不乏一些拉郎配,违规升格等混乱现象的存在。这类学校往往还不具备建立大学的基本条件,在教育资源,教育基本设施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匆匆地将原中专升格为大专。其后果就是混乱,就是办学质量的下降,就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008年湖北就有这样一所刚刚升格的高专竟将其招生任务承包给一个与教育行业完全无关的贸易公司代办。该公司无视招生计划,超额招生数百名。该校学生宿舍是按照招生计划修建的,由于超额,结果闹出学生报到时这数百名学生无房可住露宿校门外的丑闻。为此,教育部给该校出示了黄牌。
“合并运动”初期,各新升格的高职高专普遍面临新校名知名度不高,报考人数不足的招生压力。故各校采取各种手段抢夺生源。当时最通行的做法就是采取向每成功推荐一名考生支付数百元的“劳务费”的办法争取生源,至于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大学标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从2004年起,几乎年年都有高校因各种违规违纪或不达标等原因受到教育部的黄牌警告。这一点也反映出当初的盲目合并和升格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盲目设立各类专业
为争夺生源,一些高校违背教育规律,在学校不具备特定专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设立新专业。例如有这样一所商贸学院,他的前身是一所外贸中专。为了拼凑出符合大学规模的专业,在缺乏有专业经验的教师队伍,缺乏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设立了如:“土木”、“机电工程”、“美术设计”、“财务会计”等一批时髦专业。恨不能把一个小小的专科学校办成一所大型的综合性的大学。最终只能是一所四不像的学校;一所大杂烩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就聘请兼职教师。有的学校外聘老师的比例竟占全校教师比例的80%。现在有一大批兼职教师游走于各高职高专之间。先不说他们的资质是否合格,责任心是否存在,单说如此众多的兼职教师的存在,就说明一点,这些学校根本不具备设立这些专业的条件,甚至不具备大学的办学资格。这样的“滥竽”应坚决剔除。
三、追求最大利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匆匆合并升格的高职高专,突然增多学生人数使许多不具实力的学校准备不足。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学校不是积极尽快补充教育资源,努力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是醉心于走聘请兼职教师这样一条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得以保证的捷径。何以如此?首先,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就已经有一份收入(工资、退休金等),他们的兼职收入一般以单节课酬来计算,而且在这些兼职教师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在读研究生。所有这些兼职老师一般对课酬的多少不太计较,基本上是给钱就行。上课就有课酬,假期没有。这样他们的课酬总和大大低于一个专职老师的工资总和。还有更大一块就是“五险一金”,他们本身已在本单位享受了这些福利保障。所以兼职单位就不用再为他们重复支出这部分钱了。使用兼职教师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用人成本。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校教学质量。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专业课程上课时人数竟然达200人,几乎就算一次专题讲座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请不到兼职教师,或请到的中途因各种原因跑掉了,或干脆该请两个的只请一个,把几个班合在一起“一锅熬”。这样即节省了老师的课酬又让学生没有因缺乏老师而停课。百人以上的大课堂使得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一次回答提问的练习机会都轮不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管理部门监管措施流于形式
现在我们地方的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央的规定不知是因为没有理解还是疏忽,使得学校办学资格的审批流于形式。一些本不具备资格人轻松过关取得了办学资格。有这样一些商人,把办教育看成投资,赚钱的大好机会。虽然表面看来有人投资办学对减轻国家教育投入的压力大有好处。但这批人的办学却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学校从建立之日起就偏离以教育為核心的轨道。怀着这样目的办学,发生如前所述的各种乱象就不难理解了。如何加强办学资格的审批机制,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省思的问题。
对于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是教育管理部门另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些本来就勉强升格或合并的高职高专不像全国传统高校,无论是学校的硬软件,都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匆匆上马的学校处处漏洞百出。每逢评估,如临大敌。取消学校教职员工的国家法定假日来补上各类纸质文件成了家常便饭。这就有了教师的假教案、学生的假作业本、教师配置的假花名册等等,总之一切为了评估过关。过关以后,八面还原、依然故我。那么这样的评估还有何意义?
五、对策建议: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首先,完善加强监控机制是重中之重。 各级相关领导应克服为追求政绩而搞的“假、大、空”。对不严格按照规定审批的各级管理机关要严格执行“问责制”。给国家造成损失的,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还应该切实建立一套长期的、不间断的监控机制来代替目前的评估机制。参与这个监控机制的不仅仅是管理机关,还应该在每个学校设立由该校普通教师,普通学生组成的监督点。这样我们的管理机构更有可能听到来自最底层的声音,最真实的声音,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作用。
加大教育投入促使高职高专向高端蜕变是另一条教育改革的必行之道。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今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
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有加大投入,学校才会得以持续发展,教育才会得以持续发展。
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逐年减少各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把引进专职老师,培养专职老师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对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
六、结束语
拨乱反正,已经是当务之急。由于我国多年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在未来的10年内,适考生龄会逐年减少,一些学校将会再次面对招生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从高级转向更高级,超高级。高职高专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否则低劣的教育培养出的低劣学生将不被社会认可,社会也将失去对高职高专的信任。“信任危机”导致“教育危机”也就离我们不远了。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去年我国教育投入不到十年前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政协委员质疑教育投入》.河南日报.2006-03-07(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2010-07-29
【关键词】 高职高专 发展 问题 管理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为了我国的经济发展。为了适应经济形势,为了满足人口日益发展的需求,教育战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大力发展高职高专成为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但同时也出现了各种问题。
一、教育改革中高职高专中的盲目合并及升格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全国各地的高职高专在中央大力倡导下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缓解了广大学子的求学压力,也对提高全民素质做出了贡献。进入21世纪以来,大约在2000年前后全国各地以名校牵头,以将中国名牌大学建成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竞争力为目的开展了一场高校合并运动。1998年9月中国教育界的第一艘巨型“航空母舰”浙江大学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的合并、新北大、新武大、华中科大、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组建高层次的高水平的综合性大学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
除了这些强强联合,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合理整合的成功范例外,也不乏一些拉郎配,违规升格等混乱现象的存在。这类学校往往还不具备建立大学的基本条件,在教育资源,教育基本设施上还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匆匆地将原中专升格为大专。其后果就是混乱,就是办学质量的下降,就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2008年湖北就有这样一所刚刚升格的高专竟将其招生任务承包给一个与教育行业完全无关的贸易公司代办。该公司无视招生计划,超额招生数百名。该校学生宿舍是按照招生计划修建的,由于超额,结果闹出学生报到时这数百名学生无房可住露宿校门外的丑闻。为此,教育部给该校出示了黄牌。
“合并运动”初期,各新升格的高职高专普遍面临新校名知名度不高,报考人数不足的招生压力。故各校采取各种手段抢夺生源。当时最通行的做法就是采取向每成功推荐一名考生支付数百元的“劳务费”的办法争取生源,至于学生的成绩是否符合大学标准则放在次要的位置。从2004年起,几乎年年都有高校因各种违规违纪或不达标等原因受到教育部的黄牌警告。这一点也反映出当初的盲目合并和升格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二、盲目设立各类专业
为争夺生源,一些高校违背教育规律,在学校不具备特定专业教育资源的情况下设立新专业。例如有这样一所商贸学院,他的前身是一所外贸中专。为了拼凑出符合大学规模的专业,在缺乏有专业经验的教师队伍,缺乏基本教学设施的情况下设立了如:“土木”、“机电工程”、“美术设计”、“财务会计”等一批时髦专业。恨不能把一个小小的专科学校办成一所大型的综合性的大学。最终只能是一所四不像的学校;一所大杂烩的学校。这种现象在全国普遍存在。缺乏专业教师?就聘请兼职教师。有的学校外聘老师的比例竟占全校教师比例的80%。现在有一大批兼职教师游走于各高职高专之间。先不说他们的资质是否合格,责任心是否存在,单说如此众多的兼职教师的存在,就说明一点,这些学校根本不具备设立这些专业的条件,甚至不具备大学的办学资格。这样的“滥竽”应坚决剔除。
三、追求最大利润导致教学质量严重缩水
匆匆合并升格的高职高专,突然增多学生人数使许多不具实力的学校准备不足。然而令人吃惊的是这些学校不是积极尽快补充教育资源,努力完善自身的造血功能,而是醉心于走聘请兼职教师这样一条质量和数量都无法得以保证的捷径。何以如此?首先,兼职教师由于本身就已经有一份收入(工资、退休金等),他们的兼职收入一般以单节课酬来计算,而且在这些兼职教师中还有相当数量的在读研究生。所有这些兼职老师一般对课酬的多少不太计较,基本上是给钱就行。上课就有课酬,假期没有。这样他们的课酬总和大大低于一个专职老师的工资总和。还有更大一块就是“五险一金”,他们本身已在本单位享受了这些福利保障。所以兼职单位就不用再为他们重复支出这部分钱了。使用兼职教师大大降低了学校的用人成本。但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学校教学质量。因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况,某专业课程上课时人数竟然达200人,几乎就算一次专题讲座了。出现这样的情况无非是请不到兼职教师,或请到的中途因各种原因跑掉了,或干脆该请两个的只请一个,把几个班合在一起“一锅熬”。这样即节省了老师的课酬又让学生没有因缺乏老师而停课。百人以上的大课堂使得有的学生一学期下来一次回答提问的练习机会都轮不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四、管理部门监管措施流于形式
现在我们地方的某些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央的规定不知是因为没有理解还是疏忽,使得学校办学资格的审批流于形式。一些本不具备资格人轻松过关取得了办学资格。有这样一些商人,把办教育看成投资,赚钱的大好机会。虽然表面看来有人投资办学对减轻国家教育投入的压力大有好处。但这批人的办学却以盈利为目的,使得学校从建立之日起就偏离以教育為核心的轨道。怀着这样目的办学,发生如前所述的各种乱象就不难理解了。如何加强办学资格的审批机制,是值得我们教育管理部门认真省思的问题。
对于各大学教学质量评估流于形式是教育管理部门另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些本来就勉强升格或合并的高职高专不像全国传统高校,无论是学校的硬软件,都早已形成一套完备的体系。匆匆上马的学校处处漏洞百出。每逢评估,如临大敌。取消学校教职员工的国家法定假日来补上各类纸质文件成了家常便饭。这就有了教师的假教案、学生的假作业本、教师配置的假花名册等等,总之一切为了评估过关。过关以后,八面还原、依然故我。那么这样的评估还有何意义?
五、对策建议:亡羊补牢,犹未为晚
首先,完善加强监控机制是重中之重。 各级相关领导应克服为追求政绩而搞的“假、大、空”。对不严格按照规定审批的各级管理机关要严格执行“问责制”。给国家造成损失的,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各级教育管理部门还应该切实建立一套长期的、不间断的监控机制来代替目前的评估机制。参与这个监控机制的不仅仅是管理机关,还应该在每个学校设立由该校普通教师,普通学生组成的监督点。这样我们的管理机构更有可能听到来自最底层的声音,最真实的声音,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管理作用。
加大教育投入促使高职高专向高端蜕变是另一条教育改革的必行之道。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软肋”。今年我国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达到4%。
截至2008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只达到3.48%,仍然低于4.5%的世界平均水平。有加大投入,学校才会得以持续发展,教育才会得以持续发展。
加大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逐年减少各专业兼职教师的比例,把引进专职老师,培养专职老师列入议事日程。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对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
六、结束语
拨乱反正,已经是当务之急。由于我国多年以来执行的计划生育这项国策,在未来的10年内,适考生龄会逐年减少,一些学校将会再次面对招生压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逐步从高级转向更高级,超高级。高职高专的发展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否则低劣的教育培养出的低劣学生将不被社会认可,社会也将失去对高职高专的信任。“信任危机”导致“教育危机”也就离我们不远了。我们一定要防微杜渐。
参考文献
[1]《去年我国教育投入不到十年前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政协委员质疑教育投入》.河南日报.2006-03-07(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华社.201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