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饭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人聊起玉米饭时,我最先提到的就是嫩玉米,因为那是我幼年时最爱吃的,也算是玉米饭的一种吧。
  生产队时代,队里有好大面积的玉米地,结出玉米穗后,虽然外面包着玉米皮,也是那么让人眼馋,涎水欲滴。那是因为吃过嫩玉米后,有瘾了。那时,大队部有看青队,昼夜巡逻,有人一旦偷剥玉米穗,被看青队抓住,会挨批斗,甚至游街示众。人要脸,树要皮,谁也不想为吃嘴丢人丧脸啊!我爹作为队长,更是严以律己,但他知道我和二弟爱吃嫩玉米,就特地把那八分自留地多半用來种玉米。娘一向小心眼,或曰抠搜,每顿饭只让我和二弟每人吃一穗嫩玉米,是在饭锅里煮熟捞出来的,吃了上顿难免想下顿。下顿那两穗嫩玉米却是烤熟的。娘用竹签子插进玉米芯,伸炉膛里烤,烤出香味,递给我们,别有一番滋味。娘和爹仍然不舍得品尝一口,姐姐比我大几岁,只得靠边站。再就是埋进柴灰里焖,几分钟后刨出来,吹掉柴灰,啃起来,也是那么香香的,甜甜的,余味不绝。
  娘每次去自留地,都是只掰两穗嫩玉米,日复日,周复周,嫩玉米就不嫩了。也不那么老朽,因为玉米叶还青着,只是玉米粒有点咯牙。这时,娘掰回的玉米穗,不再烤,也不再焖,而是搓成玉米粒,放水碗里浸泡半晌,然后扔进稀饭锅里煮。有时,用糖水煮水发玉米粒,俗称玉米羹。那时家里少有余钱,没法顿顿煮玉米羹,只能将就着煮玉米粒饭了,玉米粒筋道,可口,让人百吃不厌。
  一挨玉米叶萎黄,玉米秸秆接近于干枯,玉米穗们不约而同,纷纷耷拉下脑袋,这意味着玉米成熟,该收获了。生产队里收获玉米颇多,掰去皮,摊在秋场上碾轧,最后用铁锨或木锨扬场,让风吹跑轻飘飘的碎玉米芯,留下金黄灿亮、晃人眼睛的玉米粒,继续摊晒,等到晒干了拉往公社粮站交公粮,最后将剩余的玉米按人头加工值分给各户做口粮。而从自留地掰回来的玉米穗,家家都会趁早掰去玉米皮,摊放在平房顶上;或把带有少许玉米皮的穗子,悬挂在树杈间,风干。家家都是把这些不多的玉米穗尽快晒干,然后搓成粒,簸净,去到磨房,推磨杠子磨出玉米糁子,做玉米糁子饭。等到从队里分回口粮,才大量磨出玉米面,蒸玉米面窝头,或贴玉米面锅贴,或蒸玉米面菜团,或摊玉米面加野菜小鏊子煎饼。玉米饭,家常饭,养活普通农家人,没齿不忘。
  后来,生产队解散,各户承包地里,依然大量种植玉米。有年中秋节,我回老家看望二老,带的有五仁酥月饼、枣糕、粘糕、麻花,还有好烟好酒。老爹拗着劲儿,非要去地里掰嫩玉米,居然掰回一箩筐,30多穗。娘全部煮熟了,让我带回县城,让乖孙子尝个鲜。正读五年级的儿子一连吃下六穗,下顿不吃了,可能吃撑,伤胃了。这顿饭,我也没吃嫩玉米,也是味觉慵懒。看来,再鲜嫩的东西,也得悠着点吃。少见的食物也得少吃,那才叫尝稀罕,才能把胃口吊到天上。
  再后来,老爹80岁那年去世,老娘突患老年痴呆,说话颠三倒四。为这,我退休后,索性搬回老家,伺候老娘。比我小15岁的三弟经常回来,当然是为看望老娘。有一次他带了一堆好吃的,有酱牛肉、羊脸、猪蹄筋、猪肘子、鸡胗等。老娘看着满满当当一桌子菜,吃两口就放下筷子,说不好吃,非让我给她熬黄糊涂。三弟怔了,让我放开量喝酒,他去给老娘熬黄糊涂。不一会儿,他就端来满满一碗黏稠的黄糊涂。我端来半碗炒菠菜,老娘才开始喝黄糊涂。只喝一口,她又放下筷子,责备三弟不会熬黄糊涂。三弟又怔了。我告诉他,熬黄糊涂不宜太稠,得再加些水,熬到由嫩黄色变成深黄色,香味就出来了。我年幼时经常看娘熬黄糊涂。那时做饭烧柴火,娘一会儿弯腰往自风锅炉膛里填柴火,一会儿起身搅锅,后来不填柴火了,仍搅锅不止。黄糊涂熬熟后,满屋子飘着饭香。
  最近,在老娘的传染下,我喝黄糊涂也上了瘾。儿子回来,当然得顺随我们喝黄糊涂。不料他喝完一碗,让我再舀一碗。他说奇了怪了,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我说这就是玉米面的神奇之处,越熬越香。老娘点点头,咧嘴傻笑。
其他文献
提及钱玄同,最难忘的就是他和刘半农搭档、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自导自演的“双簧”。1918年3月,《新青年》同时刊出两封信,一封是钱玄同化名“王敬轩”所写的文言文,四千余字,以旧文化卫道士的口吻历数《新青年》和新文化运动的罪状,大赞桐城派古文家兼翻译家的林纾;另一封便是刘半农的《复王敬轩书》,与之针锋相对,逐一批驳,讥笑林纾“半点儿文学的意味也没有”。由此引发林纾等的回应和反击,把新旧文化的论争推向高
期刊
一  何谓命运?  命是与生俱来非己抉择的先天因素,在时空中并非静止、凝固。  运是一种流动易变的东西,随时而变,随势而变,有可抉择,可驾驭,可进击的一面。  命与运相互运作时,就构成了神秘的“命运”。  二  命運并不是不可知的,并不仅仅是天意。  命运是一眼井,可以干涸,也可以汨汨泉涌。  以自己的力量,挖掘一眼深井,命运之水就会滋润心田。  三  命运就是人生的主观、客观的结合,外加机会。 
期刊
作家是钟情写作的文字组合者,是从事文学创作且卓有成就的人。按创作题材来区分,作家主要有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剧作家、评论家等。  有人说:作家就是将生活写成文字的人。还有人说:作家是虚构生活,将一些平淡的生活添油加醋,将片段巧妙地链接,构成悬念和跌宕起伏的生活情节,满足人们猎奇心态的人。还有人以为,或穷或富、或贵或贱的人生,都是客观存在,人人都在写自己的生活,所以文学是可有可无的娱乐,作家是可有可
期刊
“不因人热”  网上曾热传一封“美国教授开除中国研究生”的信。教授很反感那学生的“机巧”作风,举例说:“你刚来的时候,和我谈话,动不动就扯出一些社会‘名人’,这个,那个,你跟他们都认识……也不知道你为什么要把这些人的名字夹在你和我的谈话中……他们与你我都无关。想用社会‘名人’来衬托你自己的地位,要么是骗人,要么是骗自己,都是想掩饰你先天的不足,没有自信心。”喜欢吹嘘自己与名人的交往,借此自抬身价或
期刊
公司的总裁助理辞职了,经人事部层层筛选了一批应聘者之后,总裁打算亲自约见剩下的12名应聘者。面试的时候,总裁只提了一个问题:“在你看来,一个公司里,股东、客户和员工,哪个最重要?”  前11名应聘者中,有的回答股东最重要,因为他们是公司的投资者;有的回答客户最重要,因为客户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有的回答员工最重要,因为只有员工满意了,才能更好地服务客户,公司才能获利。  这些人回答时分析得头头是道,总
期刊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诗太好了,每到秋天,我便想起它。  蟋蟀是我老家老宅里的朋友,确切地说,是童年的朋友,装在铁罐子里,宝贝似的。平时它不叫,一立秋,千张弓,万把琴,一齐拉响。什么琴声最好听,什么音乐最动人?我说不上,那都是人创作的,是带有思想和情调的,虫声不是人创作的,但同样是有情调的,为什么蟋蟀一叫,就让人心动,就把人的心一下子揪紧了呢?  我们家有一个储藏室,有十多平方
期刊
一  题目里的×,是一个姓,《百家姓》里的任何一个姓。如鲁韦昌马,苗凤花方,俞任袁柳,酆鲍史唐……  二  老×与×老,皆为称呼,各有各的感情色彩:×老,是對那些在某一行业、某个领域有突出贡献和影响,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敬称。对一般人而言,岁数大了,多是在姓的前面加个老,称作老×。喊老×,也许对被喊者不乏尊敬,但老×的称谓本身没有这层意思:老字在这儿,不过是一个构词的前缀,而前缀,用途有仨:一、称呼人
期刊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明明在做七言古诗,可起笔就是“五言”,四个五言分句以后,开始“七言”,七言又不顺他手了,再来“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之后终于“七言”到底。这里,押的韵也多变,先是“丘”“楼”,再成“傍”“张”,最终又以“京”“清”煞尾。李白的乐府诗更是随兴而来,尽兴而去。《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应该是他的代表作了,句子长短和韵律,都随李氏天马行空。比如《蜀道难》,不仅押韵多变
期刊
文章题目这五个字,是从陕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韩红艳博士发来的微信里“拿”过来的,要和大家分享的故事,则发生在前不久欧洲游的行程中。  曾经有不短时间,在我们的心目中,所谓旅游,就是游山玩水逛景点,也因此,才有了诸如“车开就睡觉,车停先撒尿,景点不能少,拍照最重要”之类的坊间俚语。至于购物嘛,则被认为是商家和导游相互勾结,让游客花大价钱、买次等(甚或劣等)货的伎俩。这种恶劣现象,在一些地方当然存在,
期刊
今年上海伏天奇热,居然一气打破上海145年有气象史以来最高温、39度极端高温天数以及37度以上连续高温天数的三项记录。赤日炎炎似火烧,我在家里孵空调,上上网,写写稿,不由得忆起童年度夏时的种种童趣、野趣。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叶,我随父母从长宁的兆丰别墅迁居到当时的乡下塘桥老屋。生活环境的遽然改变,使我很快跌打滚爬成了与农家孩子为伍的“野孩子”。  时光回流,现在想起来,那年头的孩子其实是真“自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