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人聊起玉米饭时,我最先提到的就是嫩玉米,因为那是我幼年时最爱吃的,也算是玉米饭的一种吧。
生产队时代,队里有好大面积的玉米地,结出玉米穗后,虽然外面包着玉米皮,也是那么让人眼馋,涎水欲滴。那是因为吃过嫩玉米后,有瘾了。那时,大队部有看青队,昼夜巡逻,有人一旦偷剥玉米穗,被看青队抓住,会挨批斗,甚至游街示众。人要脸,树要皮,谁也不想为吃嘴丢人丧脸啊!我爹作为队长,更是严以律己,但他知道我和二弟爱吃嫩玉米,就特地把那八分自留地多半用來种玉米。娘一向小心眼,或曰抠搜,每顿饭只让我和二弟每人吃一穗嫩玉米,是在饭锅里煮熟捞出来的,吃了上顿难免想下顿。下顿那两穗嫩玉米却是烤熟的。娘用竹签子插进玉米芯,伸炉膛里烤,烤出香味,递给我们,别有一番滋味。娘和爹仍然不舍得品尝一口,姐姐比我大几岁,只得靠边站。再就是埋进柴灰里焖,几分钟后刨出来,吹掉柴灰,啃起来,也是那么香香的,甜甜的,余味不绝。
娘每次去自留地,都是只掰两穗嫩玉米,日复日,周复周,嫩玉米就不嫩了。也不那么老朽,因为玉米叶还青着,只是玉米粒有点咯牙。这时,娘掰回的玉米穗,不再烤,也不再焖,而是搓成玉米粒,放水碗里浸泡半晌,然后扔进稀饭锅里煮。有时,用糖水煮水发玉米粒,俗称玉米羹。那时家里少有余钱,没法顿顿煮玉米羹,只能将就着煮玉米粒饭了,玉米粒筋道,可口,让人百吃不厌。
一挨玉米叶萎黄,玉米秸秆接近于干枯,玉米穗们不约而同,纷纷耷拉下脑袋,这意味着玉米成熟,该收获了。生产队里收获玉米颇多,掰去皮,摊在秋场上碾轧,最后用铁锨或木锨扬场,让风吹跑轻飘飘的碎玉米芯,留下金黄灿亮、晃人眼睛的玉米粒,继续摊晒,等到晒干了拉往公社粮站交公粮,最后将剩余的玉米按人头加工值分给各户做口粮。而从自留地掰回来的玉米穗,家家都会趁早掰去玉米皮,摊放在平房顶上;或把带有少许玉米皮的穗子,悬挂在树杈间,风干。家家都是把这些不多的玉米穗尽快晒干,然后搓成粒,簸净,去到磨房,推磨杠子磨出玉米糁子,做玉米糁子饭。等到从队里分回口粮,才大量磨出玉米面,蒸玉米面窝头,或贴玉米面锅贴,或蒸玉米面菜团,或摊玉米面加野菜小鏊子煎饼。玉米饭,家常饭,养活普通农家人,没齿不忘。
后来,生产队解散,各户承包地里,依然大量种植玉米。有年中秋节,我回老家看望二老,带的有五仁酥月饼、枣糕、粘糕、麻花,还有好烟好酒。老爹拗着劲儿,非要去地里掰嫩玉米,居然掰回一箩筐,30多穗。娘全部煮熟了,让我带回县城,让乖孙子尝个鲜。正读五年级的儿子一连吃下六穗,下顿不吃了,可能吃撑,伤胃了。这顿饭,我也没吃嫩玉米,也是味觉慵懒。看来,再鲜嫩的东西,也得悠着点吃。少见的食物也得少吃,那才叫尝稀罕,才能把胃口吊到天上。
再后来,老爹80岁那年去世,老娘突患老年痴呆,说话颠三倒四。为这,我退休后,索性搬回老家,伺候老娘。比我小15岁的三弟经常回来,当然是为看望老娘。有一次他带了一堆好吃的,有酱牛肉、羊脸、猪蹄筋、猪肘子、鸡胗等。老娘看着满满当当一桌子菜,吃两口就放下筷子,说不好吃,非让我给她熬黄糊涂。三弟怔了,让我放开量喝酒,他去给老娘熬黄糊涂。不一会儿,他就端来满满一碗黏稠的黄糊涂。我端来半碗炒菠菜,老娘才开始喝黄糊涂。只喝一口,她又放下筷子,责备三弟不会熬黄糊涂。三弟又怔了。我告诉他,熬黄糊涂不宜太稠,得再加些水,熬到由嫩黄色变成深黄色,香味就出来了。我年幼时经常看娘熬黄糊涂。那时做饭烧柴火,娘一会儿弯腰往自风锅炉膛里填柴火,一会儿起身搅锅,后来不填柴火了,仍搅锅不止。黄糊涂熬熟后,满屋子飘着饭香。
最近,在老娘的传染下,我喝黄糊涂也上了瘾。儿子回来,当然得顺随我们喝黄糊涂。不料他喝完一碗,让我再舀一碗。他说奇了怪了,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我说这就是玉米面的神奇之处,越熬越香。老娘点点头,咧嘴傻笑。
生产队时代,队里有好大面积的玉米地,结出玉米穗后,虽然外面包着玉米皮,也是那么让人眼馋,涎水欲滴。那是因为吃过嫩玉米后,有瘾了。那时,大队部有看青队,昼夜巡逻,有人一旦偷剥玉米穗,被看青队抓住,会挨批斗,甚至游街示众。人要脸,树要皮,谁也不想为吃嘴丢人丧脸啊!我爹作为队长,更是严以律己,但他知道我和二弟爱吃嫩玉米,就特地把那八分自留地多半用來种玉米。娘一向小心眼,或曰抠搜,每顿饭只让我和二弟每人吃一穗嫩玉米,是在饭锅里煮熟捞出来的,吃了上顿难免想下顿。下顿那两穗嫩玉米却是烤熟的。娘用竹签子插进玉米芯,伸炉膛里烤,烤出香味,递给我们,别有一番滋味。娘和爹仍然不舍得品尝一口,姐姐比我大几岁,只得靠边站。再就是埋进柴灰里焖,几分钟后刨出来,吹掉柴灰,啃起来,也是那么香香的,甜甜的,余味不绝。
娘每次去自留地,都是只掰两穗嫩玉米,日复日,周复周,嫩玉米就不嫩了。也不那么老朽,因为玉米叶还青着,只是玉米粒有点咯牙。这时,娘掰回的玉米穗,不再烤,也不再焖,而是搓成玉米粒,放水碗里浸泡半晌,然后扔进稀饭锅里煮。有时,用糖水煮水发玉米粒,俗称玉米羹。那时家里少有余钱,没法顿顿煮玉米羹,只能将就着煮玉米粒饭了,玉米粒筋道,可口,让人百吃不厌。
一挨玉米叶萎黄,玉米秸秆接近于干枯,玉米穗们不约而同,纷纷耷拉下脑袋,这意味着玉米成熟,该收获了。生产队里收获玉米颇多,掰去皮,摊在秋场上碾轧,最后用铁锨或木锨扬场,让风吹跑轻飘飘的碎玉米芯,留下金黄灿亮、晃人眼睛的玉米粒,继续摊晒,等到晒干了拉往公社粮站交公粮,最后将剩余的玉米按人头加工值分给各户做口粮。而从自留地掰回来的玉米穗,家家都会趁早掰去玉米皮,摊放在平房顶上;或把带有少许玉米皮的穗子,悬挂在树杈间,风干。家家都是把这些不多的玉米穗尽快晒干,然后搓成粒,簸净,去到磨房,推磨杠子磨出玉米糁子,做玉米糁子饭。等到从队里分回口粮,才大量磨出玉米面,蒸玉米面窝头,或贴玉米面锅贴,或蒸玉米面菜团,或摊玉米面加野菜小鏊子煎饼。玉米饭,家常饭,养活普通农家人,没齿不忘。
后来,生产队解散,各户承包地里,依然大量种植玉米。有年中秋节,我回老家看望二老,带的有五仁酥月饼、枣糕、粘糕、麻花,还有好烟好酒。老爹拗着劲儿,非要去地里掰嫩玉米,居然掰回一箩筐,30多穗。娘全部煮熟了,让我带回县城,让乖孙子尝个鲜。正读五年级的儿子一连吃下六穗,下顿不吃了,可能吃撑,伤胃了。这顿饭,我也没吃嫩玉米,也是味觉慵懒。看来,再鲜嫩的东西,也得悠着点吃。少见的食物也得少吃,那才叫尝稀罕,才能把胃口吊到天上。
再后来,老爹80岁那年去世,老娘突患老年痴呆,说话颠三倒四。为这,我退休后,索性搬回老家,伺候老娘。比我小15岁的三弟经常回来,当然是为看望老娘。有一次他带了一堆好吃的,有酱牛肉、羊脸、猪蹄筋、猪肘子、鸡胗等。老娘看着满满当当一桌子菜,吃两口就放下筷子,说不好吃,非让我给她熬黄糊涂。三弟怔了,让我放开量喝酒,他去给老娘熬黄糊涂。不一会儿,他就端来满满一碗黏稠的黄糊涂。我端来半碗炒菠菜,老娘才开始喝黄糊涂。只喝一口,她又放下筷子,责备三弟不会熬黄糊涂。三弟又怔了。我告诉他,熬黄糊涂不宜太稠,得再加些水,熬到由嫩黄色变成深黄色,香味就出来了。我年幼时经常看娘熬黄糊涂。那时做饭烧柴火,娘一会儿弯腰往自风锅炉膛里填柴火,一会儿起身搅锅,后来不填柴火了,仍搅锅不止。黄糊涂熬熟后,满屋子飘着饭香。
最近,在老娘的传染下,我喝黄糊涂也上了瘾。儿子回来,当然得顺随我们喝黄糊涂。不料他喝完一碗,让我再舀一碗。他说奇了怪了,我从来没喝过这么好喝的。我说这就是玉米面的神奇之处,越熬越香。老娘点点头,咧嘴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