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我国经济在全球化经济不断发展的浪潮中也在不断的完善中,建筑工程也在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不断的变革,其中水泥土搅拌桩试桩工艺也在变化着,本文就对其的工艺结合了具体事例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与同行业者进行交流,与之共勉。
【关键词】 水泥土搅拌桩;试桩;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1)本项目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地貌类型属潮坪地貌;
(2)本项目场地内主要分布为鱼塘、河浜等,虽经过清淤处理,但仍存在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密实等情况,地基承载力较低;
(3)根据需要,本场地全部回填土方平均在1米以上,总回填土量超过400万方。回填土厚度较大,固结时间长,沉降持续时间长;
(4)场地内均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厂房,航空制造工艺的高标准和高精度,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要求更高。
二、搅拌桩试桩目的
本工程地基处理为了控制厂房沉降,属于永久受力结构。地基处理一方面要保证地基承载力,另一方面要控制地基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因此对搅拌桩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目前浦东基地参建的总包单位多,专业分包多,各家单位施工机械设备存在一定差异,施工技术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如何通过宏观统一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均符合要求,就需要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并严格要求各单位参照执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地基处理施工施工质量标准是一致的,质量是受控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地基处理的搅拌桩施工进行试桩工作,通过研究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制定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并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从而达到控制地基处理质量的目的。具体试桩目的如下:
(1)组织各单位认真学习地基处理和搅拌桩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规范,提高各单位对搅拌桩施工规范的掌握,加强搅拌桩施工的质量管理;
(2)认真研究搅拌桩施工各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工艺参数,达到控制技术参数的目的;
(3)以质量为根本,优化施工工艺流程,确保地基处理质量最大可能的满足设计承载力和沉降控制的要求;
(4)制定搅拌桩施工工艺的统一标准,并要求各单位严格参照执行,从宏观层面控制搅拌桩施工质量;
(5)通过試桩施工,调整工艺参数,既满足规范要求,又保证施工的可行性、适用性。
三、施工技术参数确定
根据设计图纸,水泥土搅拌桩基本设计参数为:
水灰比:W/C=0.5;
掺入比:15%;
桩径:Φ=500mm;
桩长:19米(以19米桩为例);
桩间距:1米;
地基承载力:100(120)KPa。
3.1泥浆比重计算
水泥浆比重计算:(经验公式)
ρ=(1+W/C)/(1/3+W/C)):
水灰比为:0.5时,ρ=(1+0.5)/(0.5+1/3)=1.8Kg/L。
水灰比为:0.6时,ρ=(1+0.6)/(0.6+1/3)=1.72Kg/L。
3.2每米桩水泥用量
单位方水泥土的水泥用量:
1×ρ土×掺入比=1×1.8×15%=270(㎏/m3)
每米桩水泥用量:270×3.14×0.25×0.25=53kg/m
则:19米桩水泥用量为:53×19=1007kg。
7米桩水泥用量为:53×7=371kg。
3.3设计水泥浆总量
总泥浆量:1007×(1+W/C)/ρ;
如:当水灰比为0.5时,19米桩水泥浆量为840L,7米桩水泥浆量为310L。
当水灰比为0.6时,19米桩水泥浆量为940L,7米桩水泥浆量为346L。
3.4搅拌次数的确定
根据规范要求,水泥土搅拌桩每点搅拌次数在20次以上时,就能够保证搅拌的均匀性和充分搅拌,从而保证搅拌土体的质量。
搅拌次数。
本工程中,h=0.044(两根Φ22),β=0,ΣZ=4,n=43;
当V=0.4米/分(二档),N=19次
当V=0.7米/分(三档),N=10.8次
当V=1.0米/分(四档),N=7.6次
单桩搅拌次数为7.6+10.8+7.6+19=45次。
采用三层叶片时:
当V=0.4米/分(二档),N=28.5次
当V=0.7米/分(三档),N=16.2次
当V=1.0米/分(四档),N=11.4次
单桩搅拌次数为7.6+10.8+10.8+10.8=67.5次。
四、试桩过程分析
4.1泥浆比重的调整
水灰比为:0.5时,ρ=(1+0.5)/(0.5+1/3)=1.8Kg/L。
试桩一:时间:6月13日,地点:工装厂房
根据设计图纸,水灰比为0.5时,泥浆比重为1.8Kg/L。现场通过拌制水泥浆,然后对桩号为2800#进行搅拌桩施工,当提升速度为0.4米/分时,施工至6米的时候,设计浆量全部用完,并且发生8次堵管现象。
分析:
(1)水灰比为0.5时,泥浆太稠,容易发生堵管现象,特别是在天气较热的情况更为普遍,建议在规范范围内提高水灰比,确保施工的可行性、适用性;
(2)注浆速度过快,设计的水泥浆,喷浆时间只有15分钟,须降低注浆速度,确保搅拌桩两喷的水泥浆量。
解决措施: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TJ08-40-2010)中对水灰比的要求范围是0.45—0.7,为了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减少堵管现象的发生,经各参建单位协商后确定将泥浆比重调整为0.6,其对应的泥浆比重为1.72。 4.2注浆泵设备参数的调整
根据目前进场的搅拌桩机械设备进行了解,搅拌桩的灰浆泵为UB3型(宜兴制造),其对应的技术参数如下:
搅拌桩提升机,各档位的速度为:二档(0.4米/分),三档(0.7米/分),四档(1米/分),五档(1.2米/分)。
试桩二:时间:6月19日,地点:工装厂房
对桩长为19米,桩号2719#进行试桩,下沉速度为0.7米/分,提升速度为0.4米/分。整个试桩过程消耗水泥达3.9吨,大大超过设计规定范围,而且采取三搅两喷工艺,整个试桩耗时近4个小时。
分析:
(1)单桩施工时间较长,既不利于工程进度也不利于质量控制;
(19/0.7+19/0.4)×3=220分
(2)注浆泵流速偏大,导致设计水泥浆量不够。此种现象在第一次试桩中已经体现。
我们认真记录了注浆泵每分钟的注浆次数在150次左右,其对应的流量为50L/min,而整个试桩过程中喷浆时间为19/0.4×2=95分钟,共计用浆量达到4759L。而19米桩设计总泥浆量:1007×(1+0.6)/1.72=940升(水泥浆),超出3倍之多。
解决措施:通过改进注浆泵的机械参数,降低注浆泵的每分钟的注浆次数,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时间注浆量的目的。
(1)调整注浆泵电机转速。
更换电机型号,将电机转速从1440转/分,调整到940转/分。
(2)调整大小皮带轮的轮比。
调整小皮带轮的直径,由原来的11mm,调整为5.5mm(直径已调整到最小)。
通过对注浆泵的机械设备改进后,注浆泵每分钟注浆57冲程。对应的流量为18.81L/min。
19米桩总泥浆量:1007×(1+0.6)/1.72=940升(水泥浆)。
则单桩注浆时间为:940/(57×0.33)=50分钟(0.33L为注浆泵每次注浆量)。
4.3施工工艺的调整
通过前两次的试桩,可以看出,采用三搅两喷工艺进行施工时,每根桩的完成时间多达220分钟,这个效率对工期较为不利,且极易堵管,为了保证搅拌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我们尝试采用两搅两喷的施工工艺,即在第一次下沉和提升时均进行喷浆,第二次下沉和提升进行两次搅拌,另外,根据规范要求,对于竖向承载力水泥土桩,可采用变掺量设计,加强桩上部的强度,因此我们采取了在水泥总掺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喷浆速度,达到桩身水泥用量变掺量的目的。19M单桩施工总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
试桩三:时间:6月23日,地点:工装厂房
注浆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确保水泥浆刚好用完,成桩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经过现场试桩后确定如下工艺。
方案一:
通过试桩情况表明,19米桩水泥用量用完了所有的1007kg,共计116.5分钟。
方案二:
两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施工效率:方案一理论每天完成12.8根,方案二理论每天完成11.4根,方案一比方案二工效高12.5%,这对工期是十分有利的;
桩身质量均匀性:方案一采用第一次下沉和提升均喷浆,桩身均匀性良好,而方案二在第一次提升时下部6米不喷浆,该区段水泥掺入量将只有上部的约30%,因此均匀性较差;
桩头质量:方案一在第一次提升时最后3.6米降低速度喷浆,加强桩头质量,每米的喷浆时间达到3.5分钟,相应的水泥掺入量达到21.6%,而方案二在上部13米范围内均加强,每米的喷浆时间为3.5分钟,相应的水泥掺入量为21.5%,因此两个方案基本达到目的。
从以上表格内容对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
五、试桩结论和建议
通过近2周的试桩情况分析表明,为了确保搅拌桩施工既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又能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同时还能保证搅拌桩施工与机械设备的结合,搅拌桩施工固化工艺建議采取如下技术和工艺参数。
(1)水灰比调整为0.6,对应泥浆比重为1.72;
(2)注浆泵每分钟注浆控制在57下左右为宜,每分钟注浆流量为18.81L;
(3)水泥土搅拌桩调整为两搅两喷的施工工艺;
(4)搅拌桩机拌头增加一层叶片;
(5)搅拌桩施工工艺标准推选第一方案:即
第一次下沉喷浆,速度1米/分(四档);
第一次提升喷浆:下部15.4米,速度0.7米/分(三档);
上部3.6米,速度0.4米/分(二档);
第二次下沉搅拌:速度1米/分(四档);
第二次提升搅拌:速度0.4米/分(二档)。
共计耗时116.5分钟。
(6)7米桩施工工艺标准:(参考19米的相关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出)
第一次下沉喷浆,速度1米/分(四档);
第一次提升喷浆:下部5.7喷浆,速度0.7米/分(三档);
上部1.3米喷浆,速度0.4米/分(二档);
第二次下沉搅拌,速度1米/分(四档);
第二次提升搅拌:速度0.4米/分(二档);
共计耗时43分钟。
参考文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关键词】 水泥土搅拌桩;试桩;施工技术
一、工程概况
(1)本项目位于长江三角洲入海口东南前缘,地貌类型属潮坪地貌;
(2)本项目场地内主要分布为鱼塘、河浜等,虽经过清淤处理,但仍存在清淤不彻底,回填不密实等情况,地基承载力较低;
(3)根据需要,本场地全部回填土方平均在1米以上,总回填土量超过400万方。回填土厚度较大,固结时间长,沉降持续时间长;
(4)场地内均采用大跨度钢结构厂房,航空制造工艺的高标准和高精度,对地基的不均匀沉降要求更高。
二、搅拌桩试桩目的
本工程地基处理为了控制厂房沉降,属于永久受力结构。地基处理一方面要保证地基承载力,另一方面要控制地基沉降,尤其是不均匀沉降。因此对搅拌桩施工技术要求非常严格。
目前浦东基地参建的总包单位多,专业分包多,各家单位施工机械设备存在一定差异,施工技术能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因而如何通过宏观统一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均符合要求,就需要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施工技术标准,并严格要求各单位参照执行,从而保证所有的地基处理施工施工质量标准是一致的,质量是受控的。
根据以上情况,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地基处理的搅拌桩施工进行试桩工作,通过研究搅拌桩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制定统一的施工工艺标准,并要求各单位严格按照既定的标准执行,从而达到控制地基处理质量的目的。具体试桩目的如下:
(1)组织各单位认真学习地基处理和搅拌桩施工技术规范和施工规范,提高各单位对搅拌桩施工规范的掌握,加强搅拌桩施工的质量管理;
(2)认真研究搅拌桩施工各工艺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控制工艺参数,达到控制技术参数的目的;
(3)以质量为根本,优化施工工艺流程,确保地基处理质量最大可能的满足设计承载力和沉降控制的要求;
(4)制定搅拌桩施工工艺的统一标准,并要求各单位严格参照执行,从宏观层面控制搅拌桩施工质量;
(5)通过試桩施工,调整工艺参数,既满足规范要求,又保证施工的可行性、适用性。
三、施工技术参数确定
根据设计图纸,水泥土搅拌桩基本设计参数为:
水灰比:W/C=0.5;
掺入比:15%;
桩径:Φ=500mm;
桩长:19米(以19米桩为例);
桩间距:1米;
地基承载力:100(120)KPa。
3.1泥浆比重计算
水泥浆比重计算:(经验公式)
ρ=(1+W/C)/(1/3+W/C)):
水灰比为:0.5时,ρ=(1+0.5)/(0.5+1/3)=1.8Kg/L。
水灰比为:0.6时,ρ=(1+0.6)/(0.6+1/3)=1.72Kg/L。
3.2每米桩水泥用量
单位方水泥土的水泥用量:
1×ρ土×掺入比=1×1.8×15%=270(㎏/m3)
每米桩水泥用量:270×3.14×0.25×0.25=53kg/m
则:19米桩水泥用量为:53×19=1007kg。
7米桩水泥用量为:53×7=371kg。
3.3设计水泥浆总量
总泥浆量:1007×(1+W/C)/ρ;
如:当水灰比为0.5时,19米桩水泥浆量为840L,7米桩水泥浆量为310L。
当水灰比为0.6时,19米桩水泥浆量为940L,7米桩水泥浆量为346L。
3.4搅拌次数的确定
根据规范要求,水泥土搅拌桩每点搅拌次数在20次以上时,就能够保证搅拌的均匀性和充分搅拌,从而保证搅拌土体的质量。
搅拌次数。
本工程中,h=0.044(两根Φ22),β=0,ΣZ=4,n=43;
当V=0.4米/分(二档),N=19次
当V=0.7米/分(三档),N=10.8次
当V=1.0米/分(四档),N=7.6次
单桩搅拌次数为7.6+10.8+7.6+19=45次。
采用三层叶片时:
当V=0.4米/分(二档),N=28.5次
当V=0.7米/分(三档),N=16.2次
当V=1.0米/分(四档),N=11.4次
单桩搅拌次数为7.6+10.8+10.8+10.8=67.5次。
四、试桩过程分析
4.1泥浆比重的调整
水灰比为:0.5时,ρ=(1+0.5)/(0.5+1/3)=1.8Kg/L。
试桩一:时间:6月13日,地点:工装厂房
根据设计图纸,水灰比为0.5时,泥浆比重为1.8Kg/L。现场通过拌制水泥浆,然后对桩号为2800#进行搅拌桩施工,当提升速度为0.4米/分时,施工至6米的时候,设计浆量全部用完,并且发生8次堵管现象。
分析:
(1)水灰比为0.5时,泥浆太稠,容易发生堵管现象,特别是在天气较热的情况更为普遍,建议在规范范围内提高水灰比,确保施工的可行性、适用性;
(2)注浆速度过快,设计的水泥浆,喷浆时间只有15分钟,须降低注浆速度,确保搅拌桩两喷的水泥浆量。
解决措施:地基处理技术规范(DG/TJ08-40-2010)中对水灰比的要求范围是0.45—0.7,为了保证施工的可行性,减少堵管现象的发生,经各参建单位协商后确定将泥浆比重调整为0.6,其对应的泥浆比重为1.72。 4.2注浆泵设备参数的调整
根据目前进场的搅拌桩机械设备进行了解,搅拌桩的灰浆泵为UB3型(宜兴制造),其对应的技术参数如下:
搅拌桩提升机,各档位的速度为:二档(0.4米/分),三档(0.7米/分),四档(1米/分),五档(1.2米/分)。
试桩二:时间:6月19日,地点:工装厂房
对桩长为19米,桩号2719#进行试桩,下沉速度为0.7米/分,提升速度为0.4米/分。整个试桩过程消耗水泥达3.9吨,大大超过设计规定范围,而且采取三搅两喷工艺,整个试桩耗时近4个小时。
分析:
(1)单桩施工时间较长,既不利于工程进度也不利于质量控制;
(19/0.7+19/0.4)×3=220分
(2)注浆泵流速偏大,导致设计水泥浆量不够。此种现象在第一次试桩中已经体现。
我们认真记录了注浆泵每分钟的注浆次数在150次左右,其对应的流量为50L/min,而整个试桩过程中喷浆时间为19/0.4×2=95分钟,共计用浆量达到4759L。而19米桩设计总泥浆量:1007×(1+0.6)/1.72=940升(水泥浆),超出3倍之多。
解决措施:通过改进注浆泵的机械参数,降低注浆泵的每分钟的注浆次数,从而达到降低单位时间注浆量的目的。
(1)调整注浆泵电机转速。
更换电机型号,将电机转速从1440转/分,调整到940转/分。
(2)调整大小皮带轮的轮比。
调整小皮带轮的直径,由原来的11mm,调整为5.5mm(直径已调整到最小)。
通过对注浆泵的机械设备改进后,注浆泵每分钟注浆57冲程。对应的流量为18.81L/min。
19米桩总泥浆量:1007×(1+0.6)/1.72=940升(水泥浆)。
则单桩注浆时间为:940/(57×0.33)=50分钟(0.33L为注浆泵每次注浆量)。
4.3施工工艺的调整
通过前两次的试桩,可以看出,采用三搅两喷工艺进行施工时,每根桩的完成时间多达220分钟,这个效率对工期较为不利,且极易堵管,为了保证搅拌的施工进度和质量,我们尝试采用两搅两喷的施工工艺,即在第一次下沉和提升时均进行喷浆,第二次下沉和提升进行两次搅拌,另外,根据规范要求,对于竖向承载力水泥土桩,可采用变掺量设计,加强桩上部的强度,因此我们采取了在水泥总掺量不变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喷浆速度,达到桩身水泥用量变掺量的目的。19M单桩施工总时间控制在2个小时左右。
试桩三:时间:6月23日,地点:工装厂房
注浆时间控制在50分钟左右,确保水泥浆刚好用完,成桩时间控制在2小时以内,经过现场试桩后确定如下工艺。
方案一:
通过试桩情况表明,19米桩水泥用量用完了所有的1007kg,共计116.5分钟。
方案二:
两种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
施工效率:方案一理论每天完成12.8根,方案二理论每天完成11.4根,方案一比方案二工效高12.5%,这对工期是十分有利的;
桩身质量均匀性:方案一采用第一次下沉和提升均喷浆,桩身均匀性良好,而方案二在第一次提升时下部6米不喷浆,该区段水泥掺入量将只有上部的约30%,因此均匀性较差;
桩头质量:方案一在第一次提升时最后3.6米降低速度喷浆,加强桩头质量,每米的喷浆时间达到3.5分钟,相应的水泥掺入量达到21.6%,而方案二在上部13米范围内均加强,每米的喷浆时间为3.5分钟,相应的水泥掺入量为21.5%,因此两个方案基本达到目的。
从以上表格内容对两种方案进行技术经济比较,我们可以得出:方案一要优于方案二。
五、试桩结论和建议
通过近2周的试桩情况分析表明,为了确保搅拌桩施工既满足技术规范要求,又能满足设计图纸的要求,同时还能保证搅拌桩施工与机械设备的结合,搅拌桩施工固化工艺建議采取如下技术和工艺参数。
(1)水灰比调整为0.6,对应泥浆比重为1.72;
(2)注浆泵每分钟注浆控制在57下左右为宜,每分钟注浆流量为18.81L;
(3)水泥土搅拌桩调整为两搅两喷的施工工艺;
(4)搅拌桩机拌头增加一层叶片;
(5)搅拌桩施工工艺标准推选第一方案:即
第一次下沉喷浆,速度1米/分(四档);
第一次提升喷浆:下部15.4米,速度0.7米/分(三档);
上部3.6米,速度0.4米/分(二档);
第二次下沉搅拌:速度1米/分(四档);
第二次提升搅拌:速度0.4米/分(二档)。
共计耗时116.5分钟。
(6)7米桩施工工艺标准:(参考19米的相关参数,并通过计算得出)
第一次下沉喷浆,速度1米/分(四档);
第一次提升喷浆:下部5.7喷浆,速度0.7米/分(三档);
上部1.3米喷浆,速度0.4米/分(二档);
第二次下沉搅拌,速度1米/分(四档);
第二次提升搅拌:速度0.4米/分(二档);
共计耗时43分钟。
参考文献:
《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