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幼儿园的家园共育工作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wei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园共育一直是学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几年来,我园先后尝试、探索出许多家园共育的形式,在不断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与大家共同分享交流经验:
  一、家园共育的基本前提
  家庭和幼儿园是影响幼儿发展最主要的两大环境,家长和教师分别是这两大环境的施教者。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与家长本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但长期以来,受狭隘教育观的影响,教师往往自以为是教育孩子的行家里手,把家长看成是单纯的受教育者,是幼儿园旨意的执行者。这就不能发挥家长的作用,形不成教育孩子上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效果。
  二、家园共育的具体实施
  多年的教育实践告诉我们,要实现家园共育除了要提高认识、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外,还需要通过恰当的方式真正与家长合作,使教育形成合力。这些方式主要包括:
  (一)新生入园期间的家园共育
  帮助新入园幼儿克服分离焦虑,顺利适应幼儿园生活一直是幼儿园和教师最头疼的问题,而如何顺利的渡过这一环节,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活动来进行家园互动: 1.开好入园前的新生家长会
  可以让家长和幼儿一起认识幼儿园;了解办园理念;帮助家长掌握入园前正确引导幼儿的具体方法:与班级教师开见面会:由幼儿园领导介绍班级环境以及请家长填写新生联系调查表等,通过家长会的形式开展家园共育的开端。 2.新生家访活动
  在新生报名分班后,班上的教师对全班幼儿逐一进行家訪,让幼儿在自己家中由家长介绍认识班上的教师,教师们与幼儿进行交谈,让幼儿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认识教师,既消除幼儿对教师的陌生感,也进一步做好与家长沟通的工作。 3.新生适应性亲子活动
  在开学前两天,教师打电话邀请幼儿在家长的陪同下来园熟悉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每一位幼儿任意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区参与活动,教师再邀请并指导家长和幼儿玩一些简单的亲子游戏,让幼儿进一步消除对幼儿园及教师的陌生感。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家园共育
  对于家园共育的密切合作有很多人都简单的理解为家长对幼儿园物质材料上的支持,只要家长能保持与幼儿园的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就不错了,但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应该考虑到如何进一步深入挖掘家长教育资源,使家长也成为幼儿园课程的参与者和实施者。
  例如,在幼儿园举办的自制体育玩具评比活动中,有的班级邀请家长参加,在本班举办班级自制体育玩具评比,与家长面对面地沟通、交流各种体育玩具制作方法,如何选择制作材料,家长们非常的配合,回家后和孩子共同选择材料,幼儿在家长的指导下制作出了各种好玩的玩具:有用报纸制作的棒球棍、流星球,担架,沙包……这些有家长支持的班级在活动中总是名列前茅。
  (三)家长半日观摩活动中的家园共育
  1.家长开放日活动
  是家长最受欢迎的形式。活动前,发给每位家长一张观察记录表,让他们在活动时随时记录孩子的表现,结束后对活动作整体的评价,提出建议等。指导家长做一名观察者。
  2.邀请家长做一名志愿者
  在班级组织外出活动时。可以邀请有时间的家长参与到活动中来。她们就像教师一样,带领着一组孩子,一边参观一边讲解,还时时处处提醒幼儿遵守活动的规则、注意安全等。家长的参与,可以使外出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 3.让家长以各自不同的身份参与幼儿园的活动
  如邀请在交警大队工作的家长来园为幼儿介绍交通规则,让幼儿学习简单的交通指挥手势,教幼儿学看交通标识,教育幼儿要遵守交通规则,学习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
  (四)幼儿园管理活动中的家园共育
  家长委员会是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最常见的形式。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是每个班的教师推荐的一些重视子女教育、热心社区工作、有责任心并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文化水平的家长,委员们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努力配合幼儿园一起搞好各项工作。
  三、创新家园共育的合作方式
  以上所述的种种家园共育都是幼儿园被广为认可和常见的形式,随着家园合作的广泛实施,家园共育不应拘泥于现有的这些形式,应该发挥我们幼儿教师的创新能力,使之越发新颖。
  如充分运用现代媒体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已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园可以开设幼儿园网站、班级网站,这些都是向家长和社会宣传的很好渠道之一。还可以通过组建家庭互助组、组织娱乐联谊会等等,真正实现幼儿园与家庭,家庭之间的互帮互学、共同发展。
  家园共育对教师和家长是一个共同受教育的过程。对教师而言,家园共育可帮助自己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和改进教育方法。因此无论是以幼儿园为核心的家园互动还是以家长为核心的家园共育,最终目标都是更好的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我们应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创造性,不断提高家园共育的能力和水平。
其他文献
【摘要】只有多鼓励学生多留心周围的生活,平时多思考,多观察,多给学生动嘴说、动笔练笔的机会,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模仿作文,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展学生习作的兴趣和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关键词】观察、兴趣、积累、方法  小学习作是小学语文的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小学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部分。在教学中教师花了大量的的心血指导作文,费了大量的精力批改作文,可学生还是怕上作
期刊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的阅读兴趣,对其今后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从自身幼儿教师角度谈一谈关于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体会。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也不是单方面作用的结果,需要多主体参与配合,多场合示范引导。具体要从以下方面抓起:  一、重视家庭亲子阅读  (一)家长带头阅读  在教育的角色,特别是早期教育阶段,家庭的作用的重要性无疑高于幼儿园和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
期刊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它以知识的传授为核心,把学生看成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这就使我国的小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扎实,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却比较差。“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中国教育的现状迫切需要改变教学方式的不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数学教师,我既弘扬传统教学的长处,摒弃其不足,又着力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做法体现如下
期刊
教育的宗旨和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也是人民对教育的美好需要。在人的全面发展诸多因素中,德育是首要的、根本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者,德之资;德者,才之帅”。优良的道德品格是一代新人全面发展的底色。然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例如当前重智轻德、重成绩轻育人的现象还比
期刊
一、巧设民主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想要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教学情境,首先就要教师以微笑的面容、亲切的话语、饱满的激情去感化学生、亲近学生。教师的情绪直接关系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关系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师走进课堂以前,必须要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站在教室里以微笑的面孔面对学生,要笑得灿烂,发自内心的笑。教师激情的笑容是师生沟通心灵的纽带,是学生创新的动力,同时也是教师树立美好形象的法宝。
期刊
新课标中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每一个完整的数学教学活动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如何权衡两者的关系,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效果?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做到:面面俱到且重点突出。展开来说即: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让兴趣生根发芽,结果开花;既要发展学生的基本数学能力
期刊
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对儿童来说,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的十分重要。  那么,怎么在识字教学中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呢?要要到创设富有的情境的教学环境,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训练”这一主线,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教给他们学习方法,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真正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深造的主体作用。
期刊
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外语人才,是我们当前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进行教学浅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有一位心理学家说过“学习中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调查结果表明,兴趣占影响学习成功因素的25%,占影响学习失败因素的35%,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
期刊
人类社会发展到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的主导。这就为教育提出了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当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严重滞后时,教育资源浪费、教育效益低下等问题就更加突出。因此,教育改革势在必行,针对这一态势,笔者认为:“问渠哪得清入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以章为经、机构为纬,用理论的线编织管理网的职校方略  根据学校管理理论中的“层级”和“能级”原理。校长必须具备理性的思维和实干精神,成为思想家
期刊
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和干扰,个人行动目标不能达到,需要不能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状态。如果不及时发现、调整,就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抑郁等心理问题,长期下去还会导致心理疾病并引发事故。因此,增强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养健康、完善的心理素质,是当前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