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分析了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对我国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介绍,并对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不足之处。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金融类院校 现状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职业的锻炼,对于其一毕业就能从事正式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金融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需要通过较多的培训与实践才能够正式的上岗参加工作,因此,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这都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其功能和作用都不同,但都均有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高职金融类院校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而企业是经济组织,其功能主要是生产、制造,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但是,不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还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普,国家财政包揽教育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利用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市场化选择。单一的政府办学或者企业办学都不足以应对社会环境巨变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因此,高职金融类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时代进步的举措,因而也显得非常必要。
(二)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贯彻“教劳结合”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学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社会各用人单位配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其核心是教育与生产的密切结合。通过高职金融类院校与企业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双向参与,共同育人,能够给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提供资金、设备,把教育同生产实践的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在另一种课堂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可较好地解决学生社会生产实践问题,为社会提供最直接的、大量适用的人力资源,它比传统教育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用人部门所接受。
(三)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解决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结构和就业倾向不合理。高职金融类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到企业工作,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适合的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学习与工作生产实践定期转换的形式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为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凸现出两组不同的矛盾:一是部分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交不起学费和部分高校因经费短缺而难以为继并存的矛盾;二是升学选拔机制重知识轻素质,致使大量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奇缺并存的矛盾。解决上述两组矛盾,对于高职金融类院校这一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而言,减少家庭困难大学生和改变升学选拔机制的弹性都相当有限。因此,必须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位于自主解决经费和探索高职金融类院校的办学模式上,这同样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缓解相应的矛盾。
二、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高职金融类院校中有企业办学和非企业办学两类。企业所办的职业院校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机构,其办学经费、师资、教学场地、行政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均服从企业的需要;而非企业办学却占了高职金融类院校的绝大部分,尽管这些院校与企业也有着天然的关系,但在其办学过程中与企业仍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合作办学关系,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影响了高职院校本义上的内涵发展。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总体上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自教育部启动评估以及创建工作以来,高职院校为了评估以及创建的当下需要,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和合作,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挂牌合作,或者高职金融类院校与企业联合组成“校企合作教育董事会”,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使企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参与。
(二)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金融类院校没有校办企业可提供给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习时,必须在校外建立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基地。这样的办学基地一则拓展了院校的办学空间;二则可结合生产实际和专业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
(三)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金融类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既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是高职发展的必然归宿。
三、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
从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合作的形式虽然多样,但这些合作大部分停留在一种低层面的合作,还处在基本形式阶段,并且形式主义较为严重。高职金融类院校并没有与企业根据金融类专业的特色来安排好学生的教学与实习工作,使得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能力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高职金融类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坚持市场机制原则,根据金融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需要来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方针,重视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科学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5):21-23.
[2] 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30-31.
[3] 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51-152.
[4]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8日.
[5] 邱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19-20.
作者简介:赵晔,女,1982年5月生,保险职业学院教务处,本科。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金融类院校 现状分析
引言
校企合作教育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模式,实现的目标是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由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宗旨是让学生能够具备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得到职业的锻炼,对于其一毕业就能从事正式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由于金融类专业的专业性较强,需要通过较多的培训与实践才能够正式的上岗参加工作,因此,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与时间、物力与财力。这都是教育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性条件。高职院校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其功能和作用都不同,但都均有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目的。高职金融类院校以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为主要任务;而企业是经济组织,其功能主要是生产、制造,直接创造社会财富。但是,不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还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普,国家财政包揽教育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利用全社会资源进行办学必然成为教育发展的市场化选择。单一的政府办学或者企业办学都不足以应对社会环境巨变给教育领域带来的冲击,因此,高职金融类院校和企业合作办学是顺应时代潮流、促进时代进步的举措,因而也显得非常必要。
(二)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贯彻“教劳结合”的有效途径
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在实践中学习,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需要社会各用人单位配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其核心是教育与生产的密切结合。通过高职金融类院校与企业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多方位、多形式的合作,双向参与,共同育人,能够给学校提供教学实习场所,提供资金、设备,把教育同生产实践的结合。学生走出校门,在另一种课堂接受来自社会的教育,可较好地解决学生社会生产实践问题,为社会提供最直接的、大量适用的人力资源,它比传统教育方法培养的学生更容易被用人部门所接受。
(三)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有利于解决毕业就业难的问题
毕业生就业难是目前高职院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结构和就业倾向不合理。高职金融类院校实行校企合作教育,学校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劳动力。学生也可以通过到企业工作,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这样学生毕业后,就能较快地找到适合的岗位,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以学习与工作生产实践定期转换的形式为特征的校企合作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掌握实践经验和实际技能的手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是促进学生各方面都得到充分发展的不可缺少的过程。
(四)高职金融类院校发展校企合作模式是教育大众化的需要
由于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转变,为我国的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凸现出两组不同的矛盾:一是部分大学生因家庭困难而交不起学费和部分高校因经费短缺而难以为继并存的矛盾;二是升学选拔机制重知识轻素质,致使大量高分低能的大学生就业困难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奇缺并存的矛盾。解决上述两组矛盾,对于高职金融类院校这一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而言,减少家庭困难大学生和改变升学选拔机制的弹性都相当有限。因此,必须把矛盾的主要方面定位于自主解决经费和探索高职金融类院校的办学模式上,这同样需要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以缓解相应的矛盾。
二、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
目前,高职金融类院校中有企业办学和非企业办学两类。企业所办的职业院校属于企业内部的一个机构,其办学经费、师资、教学场地、行政管理均由企业负责,其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计划均服从企业的需要;而非企业办学却占了高职金融类院校的绝大部分,尽管这些院校与企业也有着天然的关系,但在其办学过程中与企业仍未能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合作办学关系,使得高职院校的发展产生了局限性,影响了高职院校本义上的内涵发展。目前校企合作办学总体上呈现以下几种形式:
(一)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业指导委员会
自教育部启动评估以及创建工作以来,高职院校为了评估以及创建的当下需要,通过政府管理部门或利用各种社会关系,积极寻求企业的帮助和合作,依靠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挂牌合作,或者高职金融类院校与企业联合组成“校企合作教育董事会”,共同合作调查研究,制定符合企业需求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等,使企业深切感受到自己在职业教育中所应承担的重大责任,并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也积极参与。
(二)在企业建立学生的实习实训基地
高职金融类院校没有校办企业可提供给学生实现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实习时,必须在校外建立供学生进行专业实习实训的教学基地。这样的办学基地一则拓展了院校的办学空间;二则可结合生产实际和专业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个较理想的专业实习及岗前培训环境。
(三)依托企业的职业技能鉴定与培训中心,为高职金融类学生参加职业技术资格或岗位培训与考核创造条件
既具有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备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制度”是高职发展的必然归宿。
三、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分析
从我国高职金融类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来看,校企合作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合作的形式虽然多样,但这些合作大部分停留在一种低层面的合作,还处在基本形式阶段,并且形式主义较为严重。高职金融类院校并没有与企业根据金融类专业的特色来安排好学生的教学与实习工作,使得学生在工学结合的能力上还存在着很大的缺陷。高职金融类院校在与企业进行校企合作时,坚持市场机制原则,根据金融市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以及大中型企业发展的需要来不断调整自身的办学方针,重视与企业的广泛合作,使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具开放性、科学性、针对性。
参考文献:
[1] 邱远.对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问题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8,(15):21-23.
[2] 朱蓉.构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金融与证券专业工学交替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29):30-31.
[3] 颜青.基于校企合作的“四模块”实践教学模式探讨——以高职金融保险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7,(3):151-152.
[4] 周济.产学研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N].光明日报,2002年11月28日.
[5] 邱远.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特征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23):19-20.
作者简介:赵晔,女,1982年5月生,保险职业学院教务处,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