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也有了更多的变革。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等各个方面都围绕着国家对未来人才的需求并突出地结合时代背景做出了大的改革。这对各个具体学科的教育教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普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课程标准等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在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对象在思维习惯、知识结构、群体心理特征等各个方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高中历史教师要适应课改的要求与学生群体的变化,充分利用教育教学资源探索新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可取,历史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抱着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新课改的洗礼,更新我们原有的教学理念,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呢?大多数老师认为:这一节课老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也比较顺当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那它就是有效的了;倘若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教学双边活动热烈,那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了。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学生能在每节课堂上都做到基础知识巩固、能力提高,从通过高考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是这样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狭隘的、片面的。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光是纯学习历史知识的学科,它还承载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任。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就是“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就是“生命”。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与使命,理应通过教授和学习历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陶冶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理性、智慧、情感和人格等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具体来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力),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给人以文化(文化品格、文化素养等),达到这样效果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的。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新型的教学观念,比如说师生观,新课改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合作关系。随着平等、民主、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引领,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准确地说,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的活动,是二者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明确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敢于并善于表达个人见解和创新精神。再如教材观,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备课是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通读新教材,重建知识体系
新课改必然会有新教材,教师必须把握新旧课程及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比分析编者对某些内容进行增删的原因,从深层次上把握新课程的编写意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比如,新教材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处理首先是体现了史观的变化——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被接纳,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仅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部分,可以自豪但不应该骄傲。学习了古代罗马的制度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对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才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才不会对古代西方的“民主”盲目崇拜,也不会脱离历史背景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批判得一无是处。再如新课程中对中国古代史中的农民起义完全淡化处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旧教材上 “农民起义”这一名称对农民暴力斗争有美化之嫌。但反思历史,哪一次农民战争没有严重破坏生产力,没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官逼民反”是事实,但是这样的观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农民的暴力斗争,客观、恰如其分的定位,这对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有重要作用的。因此这样的淡化处理是恰当的。
三、创设情境,还原历史
情境教学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体验。要想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设情境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巧妙设问、激发情境”。教师应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中去。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还有“走进生活、展现情境”、“运用教具、再现情境”、 “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等都是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受教育过程与其自我发展的过程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比如,县城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比较,他们在高中之前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社会认知的环境与条件、家庭教育的背景与学习条件等各方面一般要优越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后,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就会成为一种比较明显的层次。比如,县城的学生一般胆子相对要比较大,参与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相对要比较强,知识的容量相对比较大,思考问题的视野相对也要宽一些。所以,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组建行政班级开展教学。这样一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这种层次的不同,按照相同的要求与目标,设计不同环节与各具特色的活动,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总之,历史学科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本身也在经历着一个显著的变化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我们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地本着“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科学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固守传统的教学方式已不可取,历史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抱着开放、创新的姿态,迎接新课改的洗礼,更新我们原有的教学理念,尽快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呢?大多数老师认为:这一节课老师完成了教学计划,学生也比较顺当地达到了教学目标,那它就是有效的了;倘若教学过程中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究问题,教学双边活动热烈,那这样的课堂就是高效课堂了。这种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如果学生能在每节课堂上都做到基础知识巩固、能力提高,从通过高考这个角度上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但是这样来理解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则是狭隘的、片面的。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光是纯学习历史知识的学科,它还承载了培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重任。历史学科的根本价值就是“人文性”。而人文性的核心就是“人”,就是“生命”。作为历史学科教育的价值与使命,理应通过教授和学习历史,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发挥历史知识中所蕴含的文化陶冶功能,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理性、智慧、情感和人格等全面和谐发展之目的。具体来说,有效的历史教学应当给人以思想(独立、反省),给人以眼界(深邃、多维),给人以胸怀(博大、宽厚、自信力),给人以情感(向真、向善),给人以文化(文化品格、文化素养等),达到这样效果的历史教学才是有效的。
那么,在新课改背景下到底应该怎么做才能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要想取得教学的有效性,教师的教学观念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新课改的浪潮中,教师要转变传统观念,树立正确的、新型的教学观念,比如说师生观,新课改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平等、合作关系。随着平等、民主、和谐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没有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引领,学生的主体地位便无从谈起;相反,越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就越能真正实现。准确地说,教学过程就是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和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学的活动,是二者同时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情境,激发其学习动机,提供学习资源和条件;为学生的学习明确方向,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实践能力、敢于并善于表达个人见解和创新精神。再如教材观,教材是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主要载体,是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资源(非唯一资源),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依据(仅是依据),是“教学的工具”和教学的抓手。因此,教师在备课是必须确立新的教材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教教材”转向“用教材教”。
二、通读新教材,重建知识体系
新课改必然会有新教材,教师必须把握新旧课程及不同的版本的教材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对比分析编者对某些内容进行增删的原因,从深层次上把握新课程的编写意图,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比如,新教材增加了世界古代史的内容。这样的处理首先是体现了史观的变化——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被接纳,这对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程理念下,我们灿烂的古代文明,仅是世界文明的一个部分,可以自豪但不应该骄傲。学习了古代罗马的制度和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后,对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明才会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才不会对古代西方的“民主”盲目崇拜,也不会脱离历史背景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批判得一无是处。再如新课程中对中国古代史中的农民起义完全淡化处理。由于历史的原因,旧教材上 “农民起义”这一名称对农民暴力斗争有美化之嫌。但反思历史,哪一次农民战争没有严重破坏生产力,没有给社会造成巨大的灾难?“官逼民反”是事实,但是这样的观念在今天已经不适用了。全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正确认识农民的暴力斗争,客观、恰如其分的定位,这对于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是有重要作用的。因此这样的淡化处理是恰当的。
三、创设情境,还原历史
情境教学指的是根据特定的课程教学内容,创设多种形象化、具体化的历史场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师创设的“情境”必须尽量还原历史的真实,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审视和体验。要想办法创设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充分挖掘历史的现实性、趣味性、审美性等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致,营造一个愉悦、宽松、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设情境的办法有很多,比如“巧妙设问、激发情境”。教师应巧妙地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启发性且难度适中的问题,从而吸引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中去。在讲述“一国两制”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史实,若只设问原因如何、过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可以设计以下提问:“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和“钢铁公司”邓小平碰撞会发生什么呢?形象的比喻马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思考的积极性。然后出示撒切尔夫人会谈时“铁”一般的言论,设问:“假如你是邓小平,你会怎样反驳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会到了邓小平“钢”的气质。接着再设问:“你认为邓小平为什么会有钢铁般的外交风格?”导入分析回归的原因。这一系列再现历史场景、形象、有趣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考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此外,还有“走进生活、展现情境”、“运用教具、再现情境”、 “用多媒体、渲染情境”等都是常用的创设情境的方法。
四、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学生在高中之前的受教育过程与其自我发展的过程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的。比如,县城的学生与农村的学生比较,他们在高中之前所享受到的教育资源、社会认知的环境与条件、家庭教育的背景与学习条件等各方面一般要优越于农村地区的学生。进入到高中阶段后,他们之间的这种差异就会成为一种比较明显的层次。比如,县城的学生一般胆子相对要比较大,参与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相对要比较强,知识的容量相对比较大,思考问题的视野相对也要宽一些。所以,为了强化教学效果,应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组建行政班级开展教学。这样一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充分考虑这种层次的不同,按照相同的要求与目标,设计不同环节与各具特色的活动,达到“殊途同归”的效果。
总之,历史学科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地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教师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本身也在经历着一个显著的变化过程。面对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背景,我们历史教师只有真正地本着“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理念,科学地做好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更好地实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