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辩证唯物主义的批判性特质促成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理论大变革,开启了人类认识新征程,实现了人类认识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建立,表现为马克思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验主义的实践性扬弃。
关键词:经验主义;思维方式;逻辑
经验主义是一种主张现实经验为行动指南的态度。它片面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是一种浮夸经验作用的主观主义思想。其过分依赖局部经验,把片面认识视为普遍真理,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之一。
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列宁曾概括说,马克思曾认为自己理论的价值就在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没有批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没有批判,就没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特质来解释人类认识问题,就要求我们认同认识是经验实证的产物,又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要唯物、辩证地理解认识来源问题。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其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上。
二、马克思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及其内在逻辑
马克思之前,康德在通往经验与理性的道路上开创了“先验论”哲学,试图在经验之中找到理性确定性。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在超越感性经验的本质世界中无法彻底调和。随后,黑格尔构筑了一个超感官的“纯粹理念”世界,并以绝对精神为起点,以纯粹理念间的逻辑推论为方法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用理性包含经验的方式否定了经验和理性之间存在的鸿沟。此“隐患”为后来马克思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埋下了世界观层面的“伏笔”。后来,费尔巴哈指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所谓最高存在物无非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罢了。此举是不了解实践活动意义的表现,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继德国古典哲学之后,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解决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化问题,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先河,真正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其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
当马克思运用以往哲学理论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时,他试图以经验现实来说明理论并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面对现实与哲学关系问题,马克思转向了经验现实本身来回答。正是在经验领域,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扬弃哲学思辨,倡导实证方法
柏林读大学期间,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以此后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标志,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
唯物主义世界观立场确立后,马克思认为所有科学的前提是感性……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同时,他秉承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说黑格尔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真实把握是通过思辨做到的。马克思强调经验起点的同时十分重视思辨。因为面对现实生活,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从经验现实出发,抽象总结出生产力及其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以一种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构建其认识论,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立场,在人类认识理论史上堪称首次。
马克思从推崇思辨哲学向倡导实证思维的转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由其研究习惯造成的。在读大学期间,马克思就擅于就原始材料进行系统、全面考证的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实证性,这对其实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有裨益。其次,是受费尔巴哈和圣西门影响的理性抉择。受费尔巴哈和圣西门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多处使用经验一词。认为自然是科学的起点,没有自然为基础,科学与假设无异。此外,马克思还极力倡导圣西门思想中的实证性,可见,经验实证为马克思批判继承并发展到前人无法企及的新高度,从而开创历史唯物主义崭新阶段而言不可小觑。再次,与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息息相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理念、方式上都一贯推崇经验实证,这就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因“受到李嘉图那样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强烈影响”,自然而然主张实证立场和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贯彻到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中,最终形成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后,得益于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论证,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归宿。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包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是为论证共产主义服务的。但此时的研究因为脱离社会现实,是空谈的共产主义理,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逐步接受科学实证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唯物史观,彻底清算了哲学共产主义新形态,实现共产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可以说,正是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社会理想,激励着马克思转换视野,勇攀高峰。
(二)批判粗浅的经验主义,创立实证辩证法
实证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层面上的新理解,它是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研究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是实证与辩证的统一。
首先,实证性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学生,但也不排斥实证。事实证明,他对所有问题的探讨都是以实证材料为基础的,以至于“他的论证是根据社会事实的,他的主张的真正来源都不出自哲学领域。”其次,辩证性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构建在实证基础上的思辨的理论成果,而且其中渗透的思辨甚至与黑格尔“理想化辩证法”具有形的相似,为此,熊彼特说,马克思“因他的论证和黑格尔的论证之间可能找到某种形式上的类似而感到高兴。”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辩证性是实证基础上的辩证,与黑格尔“理想化辩证法”存在质的区别。 马克思由粗浅经验主义向实证辩证法的转变,不是外力的作用,而是实证法与辩证法邂逅所致。
第一,马克思以批判、发展的态度对待经验主义。大家知道,马克思不是一个纯粹的经验主义者,原因是他以扬弃态度来对待经验主义。当面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时,马克思愈感单纯经验的不足,直白地把经验主义叫做“粗浅的经验主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批判了—实证主义这个经验主义新形态。以致他不认同实证主义把事物内在“本质”的探求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的做法,称其太腐朽。
第二,马克思对辩证法一向持保留态度。马克思从未完全忽略辩证法,即使他曾彻底放弃用否定性辩证法来论证共产主义,但却一直坚持 “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辩证准则,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及其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此外,马克思还高度关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尤其善于从诸多资本主义现象入手,来抓住其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本质,充分展现了他对辩证法的重视。
第三,区分庸俗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思维方式转向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剩余价值理论》之前,马克思没有区别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意识。马克思说,斯密的研究方法是抽象思维与现象描述的综合,这种方法一直为后来人李嘉图所坚持。直到萨伊时期,经济学研究方法走向了完全放弃理论抽象,把现象描述作为方法论原则的庸俗经济学,致使思维囿于现象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内在本质。马克思虽然肯定了李嘉图坚持的抽象法,但他认为李嘉图的做法存在缺陷,不是科学认识,为此,他探索出科学抽象法来替代李嘉图的“强制的抽象”。合理解释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是实证辩证法核心“辩证性”的主要表现。
第四,重读《逻辑学》,是将实证辩证法进一步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诱因”所在。通过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已经形成了以实证方法为基础,又超越实证主义的辩证研究方法。正如他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又重新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加工材料的方法上受益较大,如果还有机会做这件事的话,我希望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马克思思维方法的两次转向,不仅在世界观领域促成了唯物主义的诞生,同时也在方法论层面造就了辩证法的形成,二者的相逢,为认识论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开启了新征程。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批判经验主义的理论升华
关于人对世界的认识这个主题,一直存在着世界能否被认识、世界怎样被认识以及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三个层面的争论,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划清了不同哲学派别间的思想界限,而且还形成了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种彼此对立的认识路线,它们之间的分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超越: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作了科学界定。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以前,不管是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人主观自生的或绝对精神的产物的主张,还是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消极、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界对象的观点,都无法克服其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以致于未能对认识作出科学全面的揭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系统阐述。指出认识不仅与实践辩证互动,而且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在认识问题上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立场。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目的作了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制约和影响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认识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真理与价值既是制约人类活动的尺度,同时也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以两个尺度的结合为前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认识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阐明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坚持了经验实证方法,同时还揭示了认识的真理、价值目标,彰显了理性辩证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综合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诞生是合理对待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关系的结果,不仅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认识论变革,更为人类实践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处理好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努力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73.
[2] 刘志轩.浅谈“三观”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4(2):78.
[3] 王文义.马克思把哲学转向经验领域的内在逻辑[J].新西部,2008(8):20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15.
[6]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0.
[7]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聘任制下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100052。
作者简介:李应(1979-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关键词:经验主义;思维方式;逻辑
经验主义是一种主张现实经验为行动指南的态度。它片面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是一种浮夸经验作用的主观主义思想。其过分依赖局部经验,把片面认识视为普遍真理,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之一。
一、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精神之精华,其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其鲜明的批判性、革命性。列宁曾概括说,马克思曾认为自己理论的价值就在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可见,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永葆旺盛生命力的源泉,没有批判,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没有批判,就没有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
用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特质来解释人类认识问题,就要求我们认同认识是经验实证的产物,又是理论思维的结果。要唯物、辩证地理解认识来源问题。在哲学领域,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理论特质集中体现在其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上。
二、马克思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及其内在逻辑
马克思之前,康德在通往经验与理性的道路上开创了“先验论”哲学,试图在经验之中找到理性确定性。但他的“先天综合判断”在超越感性经验的本质世界中无法彻底调和。随后,黑格尔构筑了一个超感官的“纯粹理念”世界,并以绝对精神为起点,以纯粹理念间的逻辑推论为方法建立起庞大的哲学体系。他用理性包含经验的方式否定了经验和理性之间存在的鸿沟。此“隐患”为后来马克思研究社会现实问题埋下了世界观层面的“伏笔”。后来,费尔巴哈指出,在自然界和人以外不存在任何东西,宗教幻想创造出来的所谓最高存在物无非是人的本质的虚幻反映罢了。此举是不了解实践活动意义的表现,从抽象的人出发去考察历史,在社会历史领域又陷入了唯心主义泥潭。
继德国古典哲学之后,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合理内核”,并将其用于解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问题,解决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化问题,开创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先河,真正实现了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具体表现为其思维方式的两次转向。
当马克思运用以往哲学理论不能说明和解决现实问题时,他试图以经验现实来说明理论并在现实中构筑自己的哲学体系。面对现实与哲学关系问题,马克思转向了经验现实本身来回答。正是在经验领域,马克思实现了哲学的伟大变革。
(一)扬弃哲学思辨,倡导实证方法
柏林读大学期间,受到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观点。以此后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为标志,实现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思想转变。
唯物主义世界观立场确立后,马克思认为所有科学的前提是感性……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同时,他秉承了黑格尔否定性辩证法,说黑格尔对事物内在本质的真实把握是通过思辨做到的。马克思强调经验起点的同时十分重视思辨。因为面对现实生活,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在社会历史领域,马克思从经验现实出发,抽象总结出生产力及其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历史发展规律,马克思以一种科学的实证方法来构建其认识论,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立场,在人类认识理论史上堪称首次。
马克思从推崇思辨哲学向倡导实证思维的转变,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是由其研究习惯造成的。在读大学期间,马克思就擅于就原始材料进行系统、全面考证的研究,体现出很强的实证性,这对其实证思维方式的形成大有裨益。其次,是受费尔巴哈和圣西门影响的理性抉择。受费尔巴哈和圣西门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多处使用经验一词。认为自然是科学的起点,没有自然为基础,科学与假设无异。此外,马克思还极力倡导圣西门思想中的实证性,可见,经验实证为马克思批判继承并发展到前人无法企及的新高度,从而开创历史唯物主义崭新阶段而言不可小觑。再次,与马克思从事政治经济学研究息息相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理念、方式上都一贯推崇经验实证,这就使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不可避免地因“受到李嘉图那样的英国经验主义的强烈影响”,自然而然主张实证立场和方法,并将这一方法贯彻到自己的认识论思想中,最终形成唯物主义认识论。最后,得益于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论证。对科学共产主义的论证,是马克思理论研究的归宿。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把共产主义看作是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包括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是为论证共产主义服务的。但此时的研究因为脱离社会现实,是空谈的共产主义理,直到《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逐步接受科学实证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唯物史观,彻底清算了哲学共产主义新形态,实现共产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可以说,正是共产主义这一崇高社会理想,激励着马克思转换视野,勇攀高峰。
(二)批判粗浅的经验主义,创立实证辩证法
实证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层面上的新理解,它是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研究方法上的具体体现,是实证与辩证的统一。
首先,实证性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基础。马克思是黑格尔的学生,但也不排斥实证。事实证明,他对所有问题的探讨都是以实证材料为基础的,以至于“他的论证是根据社会事实的,他的主张的真正来源都不出自哲学领域。”其次,辩证性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核心。马克思主义是构建在实证基础上的思辨的理论成果,而且其中渗透的思辨甚至与黑格尔“理想化辩证法”具有形的相似,为此,熊彼特说,马克思“因他的论证和黑格尔的论证之间可能找到某种形式上的类似而感到高兴。”但需要注意的是,马克思实证辩证法的辩证性是实证基础上的辩证,与黑格尔“理想化辩证法”存在质的区别。 马克思由粗浅经验主义向实证辩证法的转变,不是外力的作用,而是实证法与辩证法邂逅所致。
第一,马克思以批判、发展的态度对待经验主义。大家知道,马克思不是一个纯粹的经验主义者,原因是他以扬弃态度来对待经验主义。当面对资本主义现实问题时,马克思愈感单纯经验的不足,直白地把经验主义叫做“粗浅的经验主义”。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批判了—实证主义这个经验主义新形态。以致他不认同实证主义把事物内在“本质”的探求作为“形而上学”加以拒斥的做法,称其太腐朽。
第二,马克思对辩证法一向持保留态度。马克思从未完全忽略辩证法,即使他曾彻底放弃用否定性辩证法来论证共产主义,但却一直坚持 “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动力”这一辩证准则,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阐述了生产力及其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此外,马克思还高度关注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尤其善于从诸多资本主义现象入手,来抓住其生产资料私有制关系本质,充分展现了他对辩证法的重视。
第三,区分庸俗经济学与古典经济学是马克思思维方式转向的一大重要原因。在《剩余价值理论》之前,马克思没有区别古典政治经济学与庸俗政治经济学的意识。马克思说,斯密的研究方法是抽象思维与现象描述的综合,这种方法一直为后来人李嘉图所坚持。直到萨伊时期,经济学研究方法走向了完全放弃理论抽象,把现象描述作为方法论原则的庸俗经济学,致使思维囿于现象表面,看不到事物的内在本质。马克思虽然肯定了李嘉图坚持的抽象法,但他认为李嘉图的做法存在缺陷,不是科学认识,为此,他探索出科学抽象法来替代李嘉图的“强制的抽象”。合理解释了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是实证辩证法核心“辩证性”的主要表现。
第四,重读《逻辑学》,是将实证辩证法进一步明确化和系统化的“诱因”所在。通过经济学研究,马克思已经形成了以实证方法为基础,又超越实证主义的辩证研究方法。正如他给恩格斯的信中所说的那样:我又重新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在加工材料的方法上受益较大,如果还有机会做这件事的话,我希望用两三个印张把黑格尔所发现、但同时又加以神秘化的方法中所存在的合理的东西阐述一番,使一般人都能够理解。”
马克思思维方法的两次转向,不仅在世界观领域促成了唯物主义的诞生,同时也在方法论层面造就了辩证法的形成,二者的相逢,为认识论的发展拓展了新空间,开启了新征程。
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批判经验主义的理论升华
关于人对世界的认识这个主题,一直存在着世界能否被认识、世界怎样被认识以及世界能否被正确认识三个层面的争论,对这三个问题的不同回答,不仅划清了不同哲学派别间的思想界限,而且还形成了唯心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种彼此对立的认识路线,它们之间的分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经验主义的认识论超越: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作了科学界定。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产生以前,不管是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人主观自生的或绝对精神的产物的主张,还是旧唯物主义把人的认识看成是主体消极、被动地接受和反映外界对象的观点,都无法克服其自身世界观和方法论上的缺陷,以致于未能对认识作出科学全面的揭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科学认识论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过程作了系统阐述。指出认识不仅与实践辩证互动,而且揭示认识辩证运动的总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在认识问题上真正坚持了唯物主义辩证法立场。
最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目的作了高度概括。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从制约和影响实践活动的两个尺度的角度阐述了人类认识的目的就在于追求真理和实现价值。真理与价值既是制约人类活动的尺度,同时也是人类活动追求的目标,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以两个尺度的结合为前提,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实践就不能获得成功,认识也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仅阐明了认识的实践基础,坚持了经验实证方法,同时还揭示了认识的真理、价值目标,彰显了理性辩证思想。可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综合唯物主义世界观和辩证法方法论基础上形成的科学认识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诞生是合理对待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关系的结果,不仅在哲学史上掀起了一场认识论变革,更为人类实践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一以贯之地处理好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关系,努力促成二者的良性互动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373.
[2] 刘志轩.浅谈“三观”教育工作的重要性[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2014(2):78.
[3] 王文义.马克思把哲学转向经验领域的内在逻辑[J].新西部,2008(8):208.
[4]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5.
[5]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115.
[6] 赖欣巴哈.科学哲学的兴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60.
[7] 熊彼特.从马克思到凯恩斯十大经济学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聘任制下高校教师评价激励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GY100052。
作者简介:李应(1979- ),男,云南曲靖人,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